简介:目的探讨吡柔比星联合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疗效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10月医院治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70例作为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给予改良根治术治疗方法,观察组给予吡柔比星联合改良根治术治疗,对治疗患者进行一年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肿瘤发生率和毒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肿瘤发生率为5.71%,对照组肿瘤发生率为11.43%,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脱发、恶心呕吐率高于对照组,发热、腹痛腹泻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柔比星联合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疗效显著、肿瘤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与推广。
简介:目的观察门冬氨酸洛美沙星注射液治疗急性胃肠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医院门诊收治的274例急性胃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37例.治疗组给予门冬氨酸洛关沙星注射液0.4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对照组静脉滴注庆大霉素注射液24万U,每日1次,疗程均为3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6%,明显高于对照组69.34%(P〈0.05),且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为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不艮反应.结论门冬氨酸洛美沙星注射液治疗急性胃肠炎的临床疗效好、起效快,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但18岁以下的患者禁止使用.
简介:目的:评价加替沙星序贯疗法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128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n=62)先以加替沙星针0.2g,iv.gtt,bid,3天,后改用加替沙星胶囊0.2g,po,bid,7天;对照组(n=66)以加替沙星针0.2g,iv.gtt,bid,10天。结果:两组试验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94.1%,治愈率分别为74.19%和75.76%,无显著性差异(P〉0.05),序贯疗法每例可节省666.2元。结论:加替沙星序贯疗法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具有与加替星注射液相似的临床疗效。比单用加替沙星更具成本效果,是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可靠治疗方案。
简介:目的:观察莫西沙星灌胃给药在肺炎大鼠血液及肺组织中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建立肺炎链球菌肺炎大鼠模型,莫西沙星按照42mg·kg-1灌胃给药,采用微透析技术对肺炎大鼠的血液及肺组织同步取样,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莫西沙星游离药物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血液中游离药物浓度Tmax为(1.00±0.00)h,Cmax为(4.83±0.05)mg·L-1,肺组织内Tmax为(0.95±0.10)h,Cmax为(4.84±0.02)mg·L-1。之后两者同步下降,莫西沙星在肺组织内的穿透率为(1.256±0.321)。消除半衰期(t1/2)在血液内为(2.16±0.12)h,肺组织内为(3.27±0.48)h(P〈0.05)。血液及肺组织的AUC(0-inf)分别为(16.94±1.52)mg·h-1·L-1和(18.57±1.17)mg·h-1·L-1(P〈0.05)。分布系数(AUC肺/AUC血液)为(1.216±0.041)。结论:在该剂量条件下,莫西沙星灌胃给药后,在肺炎大鼠肺组织的穿透率高,血液及肺组织内的游离药物浓度较高,远超过了最低抑菌浓度和防耐药突变浓度,可以有效清除肺炎链球菌,获得较好疗效。
简介: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普卢利沙星的含量并检测有关物质。方法色谱柱为DiamonsilC18柱(250mm×4.6mm,5μm),以1mol.L-1戊烷磺酸钠溶液-水-乙腈=2∶85∶113(磷酸调pH值为3.0)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75nm,柱温为室温。结果在该色谱条件下,普卢利沙星、中间体(Ⅰ、Ⅱ、Ⅲ、Ⅳ、Ⅴ、Ⅵ、Ⅶ)、化合物Ⅷ均能完全分离,普卢利沙星在浓度8.6~77.4μg.mL-1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98),平均回收率为99.6%,RSD为0.5%,最低检出量均≤30ng。结论本法简便、快速、准确、专属性好,可用于普卢利沙星的质量控制。
简介:目的探讨康妇消炎栓与莫西沙星联合治疗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患者的治疗医院以及药物过敏情况将86例盆腔炎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口服莫西沙星片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康妇消炎栓治疗,两组都连续治疗3周,观察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以及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疼痛、发热、坠胀、白带异常、肿块等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两组治疗前的疼痛程度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10d与治疗15d后观察组的疼痛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临床治疗综合疗效97.67%,明显优于对照组79.07%,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妇消炎栓与莫西沙星联合使用对盆腔炎患者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能够快速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及其他症状。
简介:目的研究环维黄杨星D对分离的大鼠心室肌细胞内向整流钾电流(IK1)、瞬时外向钾电流(Ito)、L-型钙电流(ICa-L)和动作电位时程(APD)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大鼠心室肌细胞IK1、Ito、ICa-L和APD.结果1和10μmol@L-1环维黄杨星D明显延长分离大鼠心室肌细胞APD50和APD90,10μmol@L-1可明显降低静息膜电位(RP).环维黄杨星D对IK1内向电流和外向电流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当指令电压为-100mV时,1和10μmol@L-1环维黄杨星D分别使IK1电流密度从给药前的(-8.0±1.1)pA/pF降至(-4.1±0.7)pA/pF和(-3.4±0.8)pA/pF;当指令电压-30mV时,分别使IK1电流密度从(1.10±0.24)pA/pF降至(0.61±0.18)pA/pF和(0.36±0.11)pA/pF;在钳制电位从0到+60mV之间,环维黄杨星D明显抑制Ito,当指令电压40mV时,1和10μmol@L-1环维黄杨星D分别使Ito电流密度从给药前的(8.9±2.0)pA/pF降至(5.5±1.2)pA/pF和(4.9±0.9)pA/pF.环维黄杨星D浓度依赖性抑制ICa-L,在指令电压为10mV时,1和10μmol@L-1分别使ICa-L电流密度从给药前的(-9.9±1.8)pA/pF降至(-6.4±1.4)pA/pF和(-4.2±0.6)pA/pF.结论环维黄杨星D明显延长大鼠心室肌细胞APD,抑制IK1、It.和ICa-L,对IK1和Ito的抑制作用是其延长大鼠APD的主要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