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我们对麦冬(Ophiopogon,japonicus)须根的脂溶性成分进行研究。应用硅胶、SephadexLH-20、ODS柱以及半制备液相色谱进行分离和纯化,应用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从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是:2-羟基麦冬黄酮A(1),5,8-dimethoxy-6-methyl-7-hydroxy-3-(2-hydroxy-4-methoxybenzyl)chroman-4-one(2),5,7-dihydroxy-6,8-dimethyl-3-(4-bydfoxybenzyl)chroman-4-one(3),7,4-dihydroxy-5-methoxyflavanone(4),N-trans-coumaroyltyramine(5),N-trans-coumaroyloctopamine(6),N-trans-feruloyltyramine(7),对羟基桂皮酸(8),咖啡酸(9),阿魏酸(10)。化合物4,6,7,9,10首次从沿阶草属中分离得到。利用Hella、Hep2肿瘤细胞测定化合物1,2,4-7,9,10的细胞毒作用,1,2,5-7,9显示一定的细胞毒活性。更多还原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院建筑工程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有时建筑工程中需要进行变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技术发展,但未经充分考虑的工程变更可能会导致利润损失和安全问题。因此,对医院建筑工程变更进行控制和管理变得至关重要。本文旨在研究医院建筑工程变更控制的相关问题,为行业提供参考意见。
简介: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众多的生物活性因子,调节血液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和血小板聚集功能,影响血栓的发生和发展。使如:(1)内皮细胞可合成并释放肝素样葡萄胺聚糖,增强抗凝血酶川的活性,抑制凝血系统功能;(2)内皮细胞合成并直接释放大量的t-PA,也可通过合成并释放NO、PGI2间接促进内皮细胞释放t-PA,抑制PAI-1,从而增强纤溶系统功能,(3)内皮细胞表面具有ecto-ADP酶,内皮细胞可合成并释放一氧化氮和类花生酸类活性因子,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另一方面,在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因此,通过调节内皮细胞功能,达到抗血栓目标,是目前抗血栓药物研究发展的方向。我国中医药研究表明,大量植物来源的单体化合物具有确切的抗血栓作用,这些化合物的安全性好,因此,发展纯天然的抗血栓药物是目前研制新型抗血栓药物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室系列研究发现,中药单体化合物虽然安全性好,但疗效往往不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多种单体化合物在联合使用时,疗效大大增强,用药量大大降低,例如,我们研究了两个活血化瘀类中药和一个理气化瘀类中药中的三个单体合物A、B和C,此三个化合物均可调节内皮细胞功能,但药理作用环节不同,分别为促进NO的释放,促进PGI2的释放和抑制血小板聚集,在联合使用时,剂量分别为0.05,1.0和1.0mg/kg即可产生显著的抗血栓作用,比单味药物的有效剂量低20-100倍或以上,为发展有效,安全,适于长期使用的纯天然口服抗血栓新药打下坚实的基础。
简介:本文对20年来关于中医病名胸痹的病名沿革、基本病机、治疗方法的文献进行了总结与讨论,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药特色治疗手段进行了汇总。证明了冠心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方法体系已经比较完备,有大量文献证明中医药治疗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收效良好,临床实践中应当加以推广与应用。
简介:目的:提高白花油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用气相色谱.质谱法,DB-SMS毛细管柱(30m×0.25mm,0.25μm),程序升温,进样口温度为250℃,载气为高纯氦气,流量为lmL·min-1,分流比为100:1,离子源温度为200oC,接口温度为300℃,电离方式为EI。结果:芳樟醇在0.513—10.27ng范围内、樟脑在1.23~24.60ng范围内、薄荷脑在5.089—101.18ng范围内、水杨酸甲酯在7.032~140.64ng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芳樟醇的回收率为105.3%,RsD为2.O%;樟脑的回收率为103.5%,RSD为2.1%;薄荷脑的回收率为104.0%,RSD为1.5%;水杨酸甲酯的回收率为99.5%,RSD为1.5%。结论: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可对白花油中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
简介:近20年来.随着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癌症放疗化疗的增多.广谱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艾滋病的流行.免疫功能低下者不断增多。深部真菌感染作为一种并发病.感染率大幅上升.其中肺部真菌感染占深部真菌感染的首位.约50%~60%侵犯支气管、肺.以念珠菌和曲霉菌最常见.其次为新型隐球菌和毛霉菌。肺部真菌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病情常被原发病掩盖.易被误诊、漏诊.延误治疗时机;重症患者病死率高.据报道未经治疗的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病死率达30%~80%。因此.肺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及实验手段的不断提高.由以往只靠痰液涂片、培养和组织病理学及影像学等检查手段来诊断肺部真菌感染的时期跨人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检查的新时代.从而大大提高了肺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率.也有利于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简介:酮洛芬是2-芳基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s)、促炎肽和/或脂氧化酶(LOXs)的活性,从而抑制致炎性物质前列腺素(PGs)、白三烯(LTs)及血栓素的生物合成,使缓激肽释放减少,产生显著的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酮洛芬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定量地取决于药物的酸性,对白细胞介素-8(IL-8)诱导的嗜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能增强其抗炎活性。酮洛芬的抗炎活性可能还与各种活化剂所引发的清除活性氧(ROS)、活性氮(RNS)及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呼吸突变的能力有关。酮洛芬因抑制COX-2活性而降低内源性PGF2α浓度,有诱导癫痫发作的潜在风险。局部用酮洛芬,可因为Ⅰ型游离自由基的作用而引起光敏毒副反应,还可因分子结构中分离的羧基而导致接触性皮炎反应。该文系统地综述近年来酮洛芬的药动学、药效学和药理毒理研究进展,重点从化学本质上揭示其产生药理、药效和毒副作用的分子机制,为设计、开发酮洛芬类新产品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