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了解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高危因素,为预防非计划性拔管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4年46例非计划性拔管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危险因素。结果非计划性拔管类型主要包括胃肠管(30.43%)、各类引流管(30.43%)、气管插管(13.04%)。发生相关因素主要在普通病房(82.61%)、ICU(17.39),护士(80.43%)、护师及主管护师(19.57%),晚夜班(78.26%)、白班(21.74%),年龄≥60岁(69.57%)、年龄<60(30.43%),意识不清(63.04%)、意识清醒(36.96%)。发生拔管原因的前3位依次为患者依从性不好(23.91%)、护理人员的评估不足(28.26%)、管道固定不牢(26.09%)。结论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对患者的肢体进行有效的约束,加强导管的固定,正确的评估拔管的风险等可以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简介:一、市场集散功能进一步萎缩近年来,伴随市场的发展和网络通讯技术的普及和提高,信息流将进一步代替人流推动物流,许多产品实现了产销直接对接,绕开了市场和中间商,产品在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直接流通,使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不同幅度的下降。对于药材市场来说,药材购销活动尤其是大宗中药材.近年多在产地进行,药厂、公司和饮片厂,直接深入药材产地,甚至直接深入田间地头,山山岭岭从药农手中直接收购.不但药材质量均衡一致,而且收购成本也低于市场。有利于降低药厂生产成本和抵制药材购销活动中的商业贿赂现象的发生。长期之后,药厂、公司和药农之间建立了稳定的购销关系,药厂缺什么原料给产地药农打个电话,或在网上搜索一下,全国各产地药农的供应品种、质量情况、价格及联系方式再通过电话洽谈,网上或传真签定合同.药农便可把药厂需要的原料药材,按时、按质、按量发送到药厂。药厂是不出户便可以直接从药农手中购到生产原料,大幅度降低了原料成本和采购成本。所以药厂根本不需要再千里迢迢兴师动众跑到药材市场,买中间商的高价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