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为肝细胞功能及相关的研究提供一种客观的、简便的大鼠肝细胞原代培养模型,并鉴定肝细胞的功能.方法:在传统的两步灌流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分离培养肝实质细胞;流式细胞术测定原代肝细胞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情况;SRB法测定不同培养基对原代肝细胞的生长和功能的影响.结果:分离得到的肝细胞成活率可达90%以上,纯度可达95%以上;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原代肝细胞大多处于G0/G1期,且基本无凋亡;SRB法和白蛋白分泌量检测结果显示,低糖DMEM组原代肝细胞生长和白蛋白分泌功能在短期内(1~5d)与高糖DMEM组没有明显差异;RPMI1640组肝细胞的生长和功能则明显低于前两组(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肝细胞活力和纯度均较高,体外培养后细胞功能正常,是一种实用的体外研究肝细胞良好的细胞学模型.
简介:目的了解泌尿生殖系统支原体感染情况及其对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检测本院576例患者标本中的支原体,监测其培养及12种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576例标本中276份标本培养出支原体,阳性率为47.9%。阳性患者中解脲脲原体(Uu)感染196例(71.0%),人型支原体(Mh)感染7例(2.5%),Uu合并Mh感染73例(26.5%);男女性感染率分别为38.4%和52.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敏试验结果显示Uu对美满霉素、强力霉素、交沙霉素比较敏感,Uu+Mh对美满霉素、强力霉素比较敏感,Mh对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敏感。结论支原体对各种抗菌药物已产生一定的耐药性,对怀疑患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患者,应留取标本进行支原体和药物敏感情况检测,动态监测药物敏感情况的是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化脓性骨髓炎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数据。方法:100例患者参与,均患化脓性骨髓炎,对所有病例开展培养、药敏试验,记录细菌培养结果。结果:100例标本中,阳性标本89例,占比89.00%,阴性标本11例,占比11.00%,最多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39例,占比43.82%,第二是铜绿色假单胞菌14例,占比15.73%。药敏试验结果:敏感率从高到低分别是:丁胺卡那霉素敏感率76.40%、环丙沙星敏感率62.92%、青霉素11.24%。结论:化脓性骨髓炎容易滋生很多细菌,需培养细菌,分析致病菌,开展药敏试验,结合药敏试验数据合理选择抗生素搭配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肺结核应用痰抗酸染色涂片与结核杆菌快速培养的诊断价值对比。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20年8月-2021年9月间疑似肺结核患者痰标本447例,分别采用抗酸染色涂片、结核杆菌快速培养两种方法检测,对比其两种方法阳性率。结果:447例痰标本检测结果中,痰抗酸染色涂片阳性率为33.78%(151/447),结核杆菌快速培养阳性率为48.10%(215/447),P<0.05;两种检测方法结果均为阳性率为
简介:【摘要】 目的:大肠埃希菌显色培养基(ECM)的研制与性能评价。 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择胆盐、乳糖、显色底物三因素,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筛选最佳工艺参数;对ECM进行显色时间、生长率及特异性评价。 结果:通过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曲面法(RMS)筛选出ECM的最优工艺为:琼脂15g/L,蛋白胨15g/L,氯化钠5g/L,乳糖11.4g/L,胆盐1.1g/L,显色底物0.5g/L;评价结果显示:1.大肠埃希菌在ECM上的显色时间为18-24小时;2.与NA相比,ECM生长率达(90.6±12.8)%,且与EMB的生长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 ECM对大肠埃希菌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且与同类产品相比无明显差异。 结论:本研究开发的ECM性能良好,能够用于大肠埃希菌的快速检测,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一套完善的儿科临床带教体系,并通过该体系有效提升实习生的临床技能和综合能力,为儿科医学教育提供实践参考。方法:于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期间,选取22例医学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系统化的带教计划,包括理论授课、技能操作演示、病例讨论及临床实践等环节,对实习生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培训结束后,采用技能考核、理论测试及临床表现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估实习生的能力提升情况。结果:经过一年的带教培训,22例实习生的临床技能平均得分由培训前的72.5分提升至89.3分,理论测试平均成绩由68.7分提高至85.6分,临床表现评价优良率由63.6%上升至90.9%。数据表明,实习生的临床技能和综合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儿科临床带教体系能够有效提高实习生的临床技能和综合能力,为儿科医学教育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带教模式。未来,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优化带教内容和方法,以持续提升儿科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儿科医生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