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北美印第安文学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是利用与剥削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一体关系。通过对美国印第安当代女作家希尔科的小说《沙丘花园》的解析,从人与自然的物质性关系和精神联结两个方面,指出在印第安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智慧。传统的印第安人在物质上依赖大自然,在精神上也信靠、热爱大自然。白人殖民者和美国主流的工业文明,将土地和整个大自然看作是征服、利用和剥削的对象,而被剥夺了土地的印第安文化则将自然看作是自己的母亲和上帝。印第安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中所包含的伟大的神圣性、宗教性和救赎性,正是以贪婪纵欲、过度开发和利己主义的人类中心论为特征的现代社会所缺失的内容。
简介: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以及中国农业部推进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带动下,国内掀起农林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的热潮。林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历史遗产,深化林业科学研究,抢救性保存重要林业资源,创新现代林业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保持生物多样性,促进当前国家新农村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China-NIAHS项目框架,林业文化遗产有生态性和区域性两大突出特征,根据具体内容又可分为技术型、物种型和景观型3大类。保护与发展策略方面,在完善政策保障的基础上,数据普查和个性化保护是重要途径。
简介: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GDP大跃进背景下,很多地方政府纷纷将本地的森林物质产品进行包装,打造成森林文化产品,这其中不乏成功的经验,也留下了很多惨痛的失败教训。以南京梅文化、浙江安吉竹文化、福建武夷山茶文化为例,分析森林物质产品成功打造为文化产品的几个要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森林物质产品转化为森林文化产品的一般途径,从而为我国森林文化产品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一种森林物质产品成功转化为文化产品必须具备浓郁的本土性、悠久的栽培历史、能够满足人的时代需求。森林物质产品转化为文化产品,一般应遵循以下途径:改革开放前庭院经济模式的小规模种植→市场经济驱动下大规模种植→政府支持下的文化挖掘及品牌塑造→品牌形成,并成为当地经济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