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伊拉克W油田Mishrif组巨厚孔隙型生屑灰岩为强非均质性储层,孔隙结构评价难度较大。结合薄片、孔渗试验和压汞毛管压力曲线资料,使用分形理论研究储层孔隙结构,建立了以分形维数定量评价孔隙型生屑灰岩储层孔隙结构的方法和标准。该储层孔隙结构分形特征可分为2类,第1类储层孔隙结构整体具有显著的“单段型”分形特征;第2类储层孔隙结构整体分形特征不显著,但其较大孔喉系统和较小孔喉系统各自具有显著的分形特征,即“多段型”分形特征。分形维数能够反映孔隙型灰岩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和非均质性,分形维数越大,孔隙结构越复杂;压汞毛管压力和含水饱和度分段越多,孔隙结构非均质性越强。利用孔隙结构分形维数的分区性对储层进行分类,同一类样品压汞毛管压力曲线的相似性验证了分形维数分类结果的合理性。Ⅰ类与Ⅱ类储层多对应“多段型”分形特征,Ⅲ类与Ⅳ类储层多对应“单段型”分形特征。该研究成果对相同类型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定量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简介:二连盆地阿南凹陷下白垩统发育一套湖相致密油凝灰质混积岩岩性段,是近年来重要的勘探领域。通过岩心精细描述、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分析等技术,对这套混积岩岩性段的岩性、岩相和储集空间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该套混积岩岩性主要为灰绿色—灰色凝灰质岩,包括凝灰岩、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和凝灰质泥岩,其中沉凝灰岩和凝灰质泥岩发育最为广泛;其岩相可划分为块状凝灰岩、块状沉凝灰岩、变形构造沉凝灰岩、块状凝灰质砂岩、波状层理凝灰质砂岩、块状凝灰质泥岩及水平层理凝灰质泥岩。块状凝灰岩岩相储集性能最好,储集空间为脱玻化孔,属于低—中孔、超低渗储层;变形构造沉凝灰岩岩相储集性能较好,以溶蚀孔和基质孔为主,属于特低孔、低—超低渗储层;块状沉凝灰岩岩相、块状凝灰质砂岩岩相和波状层理凝灰质砂岩岩相储集性能均较差,主要发育晶屑溶蚀孔和晶间孔,属于特低孔、超低渗储层。
简介:辽河坳陷雷家地区沙四段储集层岩性复杂,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属于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集层,为了获得良好的单井产能效果,需要对储集层进行压裂改造。通过对雷家地区沙四段碎屑岩储集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等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该地区的试油试采资料,研究该层段油气产能与储集层特征的关系,确定了各录井参数的出油下限,通过优化筛选,最终建立了该地区沙四段碎屑岩储集层压裂录井参数标准。该标准对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地层需要采取压裂措施获得工业油气流的井具有指导意义,随着在雷家地区沙四段碳酸盐岩压裂井的成功验证,有望在辽河油区沙四段储集层进行推广。
简介:盘古梁西长6段油藏是陕北近年来提交探明储量和开发建产的重要区域。文中对盘古梁西长6段油层组储层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类型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该区长6段储层属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储层具有成分成熟度偏低、结构成熟度中等的特点,储集空间主要为残余粒间孔和粒间、粒内溶孔及长石溶蚀形成的铸模孔;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主控因素较多,包括沉积微相、成岩作用、非均质性等多个方面;对储层发育影响最大的成岩期主要位于中成岩A期—中成岩B期;绿泥石膜残余粒间孔相、长石溶蚀相和浊沸石溶蚀相是最有利储层发育的成岩相带;通过微观非均质性研究,可区分出5种驱油类型。
简介:低渗透性油气藏储集层孔隙极其微小,层内流体被毛细管力和黏滞力等束缚而难以流动,故其储集层评价和有效开发成为重要研究课题。可动流体是评价低渗透油气田开发潜力的重要岩石物性参数,通过核磁共振分析技术获取的可动流体与采油测试参数初产液量间的关系研究,建立了核磁共振可动流体储集层评价方法,将储集层划分为4类,相关系数为0.6027。为进一步定量评价储集层,引入评价参数P,进行初产液量预测,把可动流体、孔隙度评价数据直接与初产液量拟合,提出了计算模型与校正方法以及相关系数求取方法。通过在镇泾油田延长组储集层评价的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能够现场随钻预测储集层初产液量,对油气层进行有效评价,提高解释精度,为完井方案的确定、测试选层、制定早期开发方案提供技术支持。
简介:激光扫描共聚焦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一项显微测试方法,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显微分析技术之一,它可对样品逐点、逐线、逐层扫描并三维重建成立体图。将该技术引入录并行业,通过激光波长、强度及不同岩性穿透性等实验分析与研究,认为激发波长为488nm时,荧光强度最大,对岩石的穿透性最佳;在激光强度为75%时穿透效果最好;提出了应用不同物镜扫描成像所需的扫描分辨率以及部分参数优选值;重复性和一致性实验结果约为99%。阐述了激光扫描共聚焦技术对岩石骨架、微孔隙和流体的识别方法;进行了基于岩心、岩屑等岩石样品的物性参数分析测试,讨论了基于该技术的储集层岩石孔隙度、孔隙结构参数分析方法;并就该技术的应用优势及拓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基于实验及相关理论分析论证,认为激光扫描共聚焦技术可以对现代钻井技术条件下的细碎岩屑样品进行孔隙度、孔隙结构参数的快速准确获取,较好地解决了录井定量评价油气的难题。
简介:通过地球化学分析及岩心观察、测井、录井与试油等资料,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彬长区块延长组生储盖组合及油气富集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以长7油层组底部张家滩页岩为主力烃源岩,以长8—长6油层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重力流砂体为储层,以长9—长4+5油层组间隔发育的半深湖—深湖相暗色泥岩及页岩为盖层,构成了4套生储盖组合:长7生-长9_1储-长9上部盖(Ⅰ)、长7生-长8_1储-长7盖(Ⅱ)、长7生-长7_2储-长7上部盖(Ⅲ)和长7生-长6_3储-长6_(1+2)—长4+5盖(Ⅵ)。根据源-储配置关系及生储盖层叠置样式将生储盖组合划分为连续型(Ⅱ和Ⅲ)和间断型(Ⅰ和Ⅵ)共2类4套,其中连续型生储盖组合油气富集主要受控于张家滩页岩与有利储层展布和断层-裂缝系统发育程度;间断型生储盖组合油气富集主要受控于油源断裂、源-储距离和有利储层展布。连续型生储盖组合油气充注与保存条件均较好,比间断型生储盖组合油气富集程度更高。
简介: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轻质油储集层常规气测录井过程中,由于油质轻烃类组分随钻井液返出井口后挥发逸散严重,所检测的钻井液中烃类组分含量失真,储集层解释评价难度大。热解气相色谱录井技术以相对能真实反映轻质油储集层烃类组分含量的岩屑或岩心样品为分析对象,可完成一般为C8—C37各个单体烃的检测和样品谱图分析,实现储集层产液性质的评价。通过对台北凹陷多个区块29口井不同轻质油储集层样品岩石热解气相色谱特征评价参数(碳数范围、主峰碳、Pr/nC17、Ph/nC18、OEP)的统计,结合不同储集层谱图特征,对照试油结果,建立了适用于该凹陷不同轻质油储集层的综合解释评价标准。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在快速判断油层、油水同层、含油水层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为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储集层的录井解释评价提供了可靠手段。
简介:红台构造带储集层录井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钻井工程上PDC钻头、复合螺杆钻具等钻井工艺的应用,使岩唇细小,甚至呈粉末状,岩性识别困难,油气显示难于发现;二是轻质油储集层孔渗条件差,产层难于定量评价。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属于低磁场核磁共振范畴,适用于轻质油储集层物性参数的分析和油水性质的识别。在阐述核磁共振录井主要参数求取原理与赴截止值确定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红台构造带轻质油储集层的特点,通过对已有试油结论井层核磁共振录井谱图特征以及相应参数的统计分析与实验研究,分别建立油层、油水同层、含油水层、干层的谱图特征识别法,特征参数法和含油饱和度与可动流体饱和度图板法。实际应用表明,通过这3种方法的解释结果相互印证、综合解释,可实现该构造带轻质油储集层的有效解释评价。
简介:川西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滩体分为台地边缘鲕粒滩和台地内点滩2种类型,多数台地边缘鲕粒滩形成时水体相对较深,未经大气淡水和混合水的成岩改造,储集性能较差,局部鲕粒滩形成时水体较浅,在经过大气淡水和混合水的成岩作用改造后,白云石化好,可形成储集性能极好的储集体;台地内点滩白云石化较好,储集性能也较好,但分布狭窄,厚度较薄,无规律可寻。由此可见,滩相沉积体仅是储层发育的基本条件,滩体最终能否形成有效的储集体,还要取决于后期成岩作用的改造。当滩体暴露于水体之上时,受到大气淡水和混合水的改造,发生白云石化作用,有利于后期埋藏溶蚀作用的发生,可产生大量的储集空间,并构成良好的储集体。
简介:辽河盆地红星地区在沙三中亚段发育的不同期次的火成岩储集层,在近年来出现了高产油流井。但由于该套储集层岩性致密坚硬,裂缝发育不均,且油质较轻,现场气测录井资料很难区分油水层,对以往的试油井资料进行分析也可以看出,该火成岩储集层的气测全烃值异常幅度与产能响应关系不明显,这给解释评价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提高解释符合率,从气测录井的烃组分和派生参数特征分析入手,通过研究该地区沙三段火成岩储集层的气测全烃值、组分含量、含油性特征与油气产能的关系,提出了基于火成岩气测录井相关参数C2/C3及其与Wh和Bh关系的解释标准,并在H-15、H-11等6口井的验证中取得成功,解释符合率达85%以上。该解释标准对红星地区火成岩油气层的解释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简介:根据岩心、岩石薄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柴窝堡凹陷二叠系红雁池组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储集物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雁池组储层岩石具有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的特点,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砾岩和岩屑砂岩,岩屑类型以凝灰岩岩屑为主;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为主,属超低孔、超低渗储层。储层成岩阶段主要为中成岩阶段A期,其中压实作用导致原生孔隙大量丧失,是研究区最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黏土矿物胶结作用使储层孔渗性降低;碳酸盐矿物和沸石矿物胶结作用均具有双重影响,二者在支撑碎屑颗粒、减弱压实作用强度的同时,为后期溶蚀作用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溶蚀作用使次生孔隙发育并使孔缝连通,是研究区重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
简介:据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常规物性等资料,结合测井解释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砂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8油层组砂岩储层曾遭受酸性介质的改造,次生孔隙发育:储集空间以剩余原生粒间孔、粒问溶孔和微裂缝为主,黏土矿物晶间微孔对储层物性也有贡献;储层发育受沉积相、碎屑组分、成岩和构造作用共同影响,其中沉积微相影响储层的空间展布;碎屑组分和粒度与储层物性具有直接关系: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有利有弊,压实和胶结作用可使原生孔隙大部分丧失.而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可大幅度提高储层的孔、渗性,为形成优质储层的关键。
简介:河流相储集层横向变化快往往导致水平井砂岩钻遇率较低而降低水平井的产能优势,因此需要利用地质导向技术并结合地震资料对水平井实施过程中钻遇砂体发育模式进行解析。对于河流相储集层而言,不同成因类型在随钻过程中所表现出砂泥剖面的测井曲线特征存在差异:“砂体拼接”型模式钻遇砂泥岩界面往往表现为砂泥“突变”的电性特征;“微构造”型模式钻遇砂泥岩界面表现为“渐变”的电性特征;“浅着陆”型模式钻遇泥岩界面可以表现出多种电性特征。通过不同的电性特征可以进一步识别河流相储集层的边界面发育模式及储集层内部砂体拼接状况。基于对地质模式的识别,采用相应的随钻调整策略,可有效提高河流相储集层水平段砂体钻遇率。
简介:渤中凹陷西北缘东三段发育典型的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但对储层的成岩演化及控制因素认识不清。利用岩心、壁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等资料,结合埋藏史及油气充注史,对东三段砂砾岩扇三角洲储层的成岩演化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东三段储层类型宏观上以杂基支撑砾岩、颗粒支撑砾岩、含砾砂岩、中—粗砂岩为主,细砂岩次之;微观上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岩屑以火山岩岩屑为主,变质岩岩屑次之。该区储层具有典型的低渗透特征,储集空间以溶蚀粒间孔为主,原生粒间孔次之。储层的成岩环境经历了中性→酸性(大气淡水淋滤)→碱性→酸性→碱性→酸性→碱性的变化。大气淡水淋滤后持续的压实作用和碱性条件下的碳酸盐、黏土矿物等的胶结作用均是形成低渗的根本原因,而大气淡水的淋滤作用和酸性环境下的溶蚀作用均是形成次生孔隙的主要原因,距今7Ma以来油气的持续充注作用有利于储层孔隙的保存,距今1.5Ma以来有机酸脱羧作用形成的碱性流体环境易形成碳酸盐胶结和伊利石充填,是形成低渗透储层的最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