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946年7月13日,上海《文汇报》以“本报加急专电”的形式刊发了民主人士李公朴惨遭暗杀的特大新闻。消息很快便由上海传遍四面八方,举国为之震惊。当时,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要将这样的消息由云南传到上海,并非易事。而冒着危险传递这一信息的即是当时《朝报》记者刘时平。1946年对云南昆明来说是一个恐怖的年份、残酷的年份。政治气氛的萧瑟、冷酷与春意融融的自然气候形成极大反差。国民党的“整肃”行动,使整个春城风声鹤唳。7月,正逢雨季,淅沥的雨声和凄厉的枪声不协合地混杂一起,更增加一层怪诞、恐怖感。中国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云南支部负责人李公朴在这阴雨绵绵的夜色中毅然跨出家门,为民主而奔走。李是著名的七
简介:本文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及统计分析方法,以1991~2011年中国入境旅游相关数据为基础,探究金融危机等事件下中国入境旅游的受损格局与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各客源国或地区到中国旅游人数均出现2010年恢复效果明显、2011年恢复效果较弱的特征,但受损幅度差异很大,恢复状况也不尽相同。截至2011年底,各客源国或地区到中国旅游人数均未恢复至预测水平。(2)各客源国或地区收入水平、自身价格和替代价格的变化量,与各客源国或地区到中国旅游人数的减少量具有长期协整关系。收入水平、自身价格和替代价格的变化最终导致了入境旅游人数的减少。游客在考虑到中国旅行时,个人收入成为大部分客源国或地区游客的主要决定因素,自身价格和替代价格的影响效果也不可忽视。
简介:以《民俗研究》刊发的论文为主要考察对象,可以探索新时期民间信仰研究的基本走向,总结民俗学在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以及在方法论上的突破。民俗学的研究传统是以民俗事象为中心,继而结合对于民俗事件的跟踪,运用民俗学者的切身感受和身体经验,探究在动态的事件过程中得以呈现的民俗多元主体与多面相生活文化之间的互构关系。民俗事件所对应的是民俗作为生活的存在形态,其研究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事象即民俗文化的层面,经由民俗学者的理论抽象建构起社会/文化共同体(民)与知识体系(俗)之间的联系。研究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理应成为民俗学学科的追求方向与立足点。
简介:1945年8月8日,依据雅尔塔会议决议及《波茨坦公告》的规定,苏联宣布对日作战,百万红军在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指挥下,兵分四路攻入了中国东北境内,作战一个多星期,共歼灭日本关东军67万多人。苏军的参战,加速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8月15日,日本天皇颁布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就在日本宣布投降的前一天,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在莫斯科和苏联签定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战后东北的主权移交于国民政府,苏军在日本投降后三个星期内开始撤退,三个月撤完。一“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根据“以战养战”的侵略方针,日本先后在东北投资100万美元,建立起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重工业体系
简介:20世纪不仅是人类历史上最璀璨的一个时期,也是郑州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其间,在中原腹部这片平坦的土地上,发生过一些至今仍在影响我们工作和生活的重大事件,如京汉铁路交汇于郑州、二七工人运动、蒋阎冯大战、花园口决堤、省会由汴迁郑、商战等,凸显这些事件,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分析这些事件的成败得失,不仅是史学界的重大任务,也是我们,尤其是决策者认识社会、指导地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经济大事———铁路20世纪初叶,京汉和陇海铁路以十字交叉型在郑州动工、兴建,向祖国东西南北伸展、辐射。当时,铁路建设的重大意义尚未为人民所认同,有些地方官员视其为祸水,惟恐避之不及。但是,祖国经济实业家的先驱者盛宣怀等,却将其远大的发展目光投向了郑州。就当时的政治地位、文化、经济状况来说,郑州不及汴洛,就地理位置和施工条件而言,汴洛不及郑州。实践证明,在国贫民穷的情况下,贷款后在郑州优先发展铁路交通运输业是一项很有远见的重大举措,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对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尤为如此。它进一步突出了郑州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导致了郑州其他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及发展。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