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股骨干骨折手术中应用经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洛阳正骨医院接受股骨干骨折手术治疗的患儿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接受全身麻醉,观察组接受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分别于入室时(T0)、切皮时(T1)、骨折端复位时(T2)及手术结束时(T3)记录两组患儿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记录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苏醒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在T1时点均较T0时点升高,但在T2时点较T1时点回降,T3时点较T2时点回升,且观察组T1、T2、T3时点心率、MA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中芬太尼用量少于对照组[(161.35±48.98)μg比(256.79±58.46)μg],P<0.05;拔管时间[(7.13±2.31)min]、留置恢复室总时间[(42.31±3.52)min]短于对照组[(22.64±4.32)min、(73.01±10.34)min],P<0.05。观察组苏醒期间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0.00%(0/31)、3.23%(1/31)]低于对照组[19.35%(6/31)、25.81%(8/31)],P<0.05。结论儿童股骨干骨折术中应用经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效果显著,且安全性好。
简介:摘要:目的:在下肢手术操作中,引入超声联合神经组织干预措施,对其实践效果进行评价。方法:研究期2022年1月-2023年1月,入组下肢手术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入组后,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完成分组,共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配合超声联合神经组织干预措施,对照组配合腰硬联合麻醉,对比不同手术操作配合方案的实践作用。结果:麻醉质量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潴留、恶心呕吐、阻滞不完善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00%(2/40)与对照组相比20.00%(8/40),(P<0.05)。结论:设计超声联合神经组织干预措施,将其引入下肢手术操作中,其质量表现突出,安全性表现优异,价值显著,值得应用。
简介:【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 尿常规及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在诊断尿路感染中的初筛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 2019 年 1 月至 2019 年 9 月收治的 146 例 尿路感染患者 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清晨中段尿, 行尿常规、尿液有形 成分分析与尿细菌培养,以尿培养结果为金标准,观察分析 尿常规中中性粒细胞酯酶 (LEU)、亚硝酸盐 (NIT) 以及尿液有形成分白细胞 (WBC)计数、细菌定量各指标在诊断尿路感染 中的初筛价值。结果 本组 146 例患者中 ,尿培养阳性 72 例,阳性率为 49.32 % ; 尿培养阴性 66 例,阴性率为 45.21 % ; 可疑污染 8 例,占 5.48 % 。 在 72 例尿培养阳性患者中 , 革兰阳性菌感染 29 例,感染 率为 40.28 % ; 革兰阴性菌感染 40 例,感染 率为 55.56 % ; 真菌感染 3 例,感染 率为 4.17 % 。尿常规检测指标中以 NIT 的诊断有效率最高,约登指数为 0.29 3 ,与尿培养结果一致性最高。 LEU 诊断 尿路感染 的灵敏度最高,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采用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患者临床资料。术前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股前外侧区穿支,术中按照传统方法制备股前外侧皮瓣时,发现穿支偏细,口径不能满足血管吻合需求,继续向上延长切口,于大腿中上段寻找合适穿支,并调整皮瓣设计,切取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区创面。股前外侧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定期随访,记录供区愈合与受区皮瓣存活情况,根据综合评价量表评分标准评估皮瓣修复效果,分为优(90~100分)、良(75~89分)、可(60~74分)、差(<60分)。结果共纳入13例四肢创伤患者,男9例,女4例,年龄20~65岁,其中手及前臂创面4例,足踝部创面9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7 cm×4 cm ~ 31 cm×8 cm。13例皮瓣术中可见横支发出18条皮穿支,其中肌间隙皮穿支10条,直接皮穿支8条。切取皮瓣面积为8 cm×6 cm~32 cm×10 cm,1例皮瓣发生动脉危象,行血栓取出术、剪除损伤段血管重新吻合后危象解除,皮瓣成活;其余皮瓣均完全成活。13例术后随访6~20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观较好,供区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综合评价量表评定结果:优4例,良7例,可2例。结论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且术中穿支解剖简单,供区相对隐蔽,可作为传统股前外侧皮瓣的有益补充。
简介:目的评价不同CTA扫描方案显示旋股外侧动脉(LCFA)穿支的能力。方法将28例除大腿以外的四肢外伤患者及27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3组。对A组(15人,30侧大腿)采用双侧大腿低放射剂量扫描方案,B组(15人,30侧大腿)采用双侧大腿常规放射剂量扫描方案,C组(25人,25侧大腿)采用单侧大腿常规放射剂量扫描方案进行CTA检查。记录辐射吸收剂量,观察LCFA显示情况及起源,测量LCFA主干开口内径、降支开口内径、降支长度、降支血管分级、降支穿支数量、穿支末端最小内径。结果B组中1例(2侧大腿)因对比剂渗漏未能完成检查。3组共83侧大腿,LCFA起自股动脉分别为A组7侧、B组8侧、C组6侧,起自股深动脉分别为A组23侧、B组20侧、C组19侧。3组间,辐射吸收剂量、降支长度、降支穿支末端最小内径、降支血管分级及降支穿支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LCFA主干及降支开口内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单侧大腿常规放射剂量CTA显示LCFA细小穿支的能力优于双侧低放射剂量及双侧常规剂量CTA,而3种扫描方案对较大血管的显示效果相近。
简介:摘要血管内筋膜炎是结节性筋膜炎的一种罕见亚型。该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病变主要累及中小静脉或动脉。本文报道的病例为发生于43岁中年女性股静脉的血管内筋膜炎,镜下表现类似于结节性筋膜炎,免疫组织化学平滑肌肌动蛋白、CD10阳性表达,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USP6基因易位,本例为发生于大血管内的筋膜炎。该病罕见,因此需要加强对此疾病的认识,避免过度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