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鄂西北房县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提出改进策略。方法描述鄂西北房县艾滋病流行状况,回顾该县2004年至2010年间艾滋病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结果疫情呈现为因农民外出打工、且有偿供血而导致HIV感染和AIDS暴发流行,近几年已处于艾滋病发病、死亡的高峰,疫情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新发感染者以性传播和传播途径不详为主,存在进一步蔓延的危险,必须以一系列广泛深入地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为基础,加大综合防治力度。结论建立有效地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机制,比出台任何方案更重要;同级“多部门”的横向联合日趋广泛,而来自“上层”的逐级“纵向深入”尚有很大拓展空间;拥有足够的经费保障是制约艾滋病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因素。
简介:目的调查西北某部官兵牙结石与牙周疾病情况,为我军开展口腔疾病医疗保健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3—5月采用现场口腔检查同时记录结果的方式对643名西北某部官兵进行牙结石与牙周疾病流行情况调查,应用Foxpro6.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43名官兵中牙结石检出率为49.5%,牙龈炎发病率为5.8%,早期牙周炎发病率为1.6%,晚期牙周炎发病率为0.2%;牙周健康平均区段数为3.89±0.23,牙龈炎平均区段数为0.70±0.14,牙结石平均区段数为1.35±0.20,早期牙周炎平均区段数为0.05±0.05,晚期牙周炎平均区段数为0.01±0.02。来自城市、城镇、乡村的官兵分别有184、181、278名,不同地区来源的官兵牙结石检出率、人均检出区段数及牙周疾病发病率、人均患病区段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部官兵防控牙结石、牙龈炎、牙周炎是口腔健康面临的重要问题,做好口腔健康保健、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重视口腔疾病的早期治疗对预防官兵口腔疾病极其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乌鲁木齐PMOP发病规律与西北燥证相关证候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诊治的189例PMOP患者资料进行分析,采用自拟问卷调查表对患者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内容包括年龄、身高、体重、民族等,参考《中医虚证辩证参考标准》和《血瘀证诊断标准》以及刘庆思主编《实用骨质疏松防治指南》(广州出版社,2001年)结合西北燥证辨证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定,分析乌鲁木齐PMOP发病规律与西北燥证相关证候相关性。结果入选的189例患者中,104例肾虚血瘀证,占55.03%;34例肝肾阴虚证,占18.52%;29例脾肾两虚证,占15.34%;乌鲁木齐PMOP发生率与年龄、民族、遗传因素、营养因素以及骨扫描值关系密切(P<0.05)。结论乌鲁木齐PMOP发病规律与西北燥证存在相关性,应根据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降低PMOP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顺义地区妇科门诊病人和产后42天体检脱落细胞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和亚型分布情况。方法:收集2021.1.1-2021.5.31年在顺义区妇幼保健院接受HPV检测的5992例妇科病人和1852例产后42天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PCR法,进行15种HPV亚型的基因分型检测。结果:共检查HPV阳性标本高危型1213例,其中,妇科门诊阳性标本1058例,产后42天阳性标本155例。妇科门诊前五位高危亚型分别为HPV52型(212例)、HPV16型(152例)、HPV58型(129例)、HPV56型(96例)、HPV66型(87例).其阳性率分别为20.01%、14.37%、12.19%、9.01%、8.22%。妇后42天门诊前五位高危亚型分别为HPV52型(37例)、HPV16型(24例)、HPV58 型(22例)、HPV51型(19例)、HPV39型(13例).其阳性率分别为23.87%、15.48%、14.19%、12.26%、8.39%。各群体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中国西北非高发地区鼻咽癌特点及IMRT的远期疗效、不良反应,并对既往开展IMRT技术以来10年治疗非高发区鼻咽癌经验进行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6年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连续收治的初诊的排除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658例。放疗技术均为IMRT。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Cox模型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西北非高发区鼻咽癌以初诊局部晚期比例高,分化亚型病理类型比例高为临床特点。全组患者5年总生存(OS)、无瘤生存(DFS)、局部无复发生存(LRFS)、区域无复发生存(RRFS)、无远转生存(DMFS)率分别为75.7%、70.1%、91.2%、97.0%、81.0%。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年龄、病理类型、鼻咽部肿瘤体积≥23cm3和颈部淋巴结转移伴坏死者为DFS预后不良因素(P<0.05);年龄、病理类型、颈部淋巴结转移伴坏死为OS预后不良因素(P<0.05);N分期、颈部淋巴结转移伴坏死为DMFS预后不良因素(P<0.05)。结论经IMRT个体化治疗经验积累,取得与高发区类似的疗效。诱导化疗联合放化同期治疗或为非高发区局部进展期鼻咽癌获益的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国东北地区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和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患者BCR-ABL1激酶区突变的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252例CML患者和49例Ph+ ALL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伊马替尼治疗效果不佳时采集骨髓或者外周血标本。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BCR-ABL1激酶区,应用Sequencing Analysis v5.4软件分析BCR-ABL1激酶区突变。随访6~48个月,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52例CML患者中57例(22.6%)检测出BCR-ABL1激酶区突变,其中25例处于慢性期,21例处于加速期,11例处于急变期;50例患者存在20种类型单一点突变,最常见的类型为E255K(16.0%,8/50)、T315I(14.0%,7/50)、M244V(8.0%,4/50)、G250E(8.0%,4/50),突变位点主要集中在P-loop和C-helix区;7例患者存在双重突变;发生多重突变的患者预后最差,中位总生存(OS)时间3.2个月。49例Ph+ ALL患者中17例(34.7%)检测出BCR-ABL1激酶区突变,其中14例患者存在12种类型单一点突变,3例患者存在多重突变;多重突变、突变位于P-loop和C-helix区、突变位于其他区域患者的中位OS时间分别为2.0、8.0、18.0个月,3组患者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我国东北地区伊马替尼耐药的CML和Ph+ ALL患者中,发生于P-loop和C-helix区的点突变最为常见。多重突变、发生在P-loop和C-helix区的突变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