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调查结直肠息肉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与结直肠息肉的关系。方法将2018年9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消化内科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按就诊顺序入组,根据结肠镜下诊断分为观察组(结直肠息肉组,300例)和对照组(无息肉组,150例),所有患者完善甲烷氢呼吸检查,比较2组SIBO发生情况。将观察组患者根据结直肠息肉数目、部位、大小、病理类型进一步细分,比较各亚组的SIBO患病率。结果观察组患者SIBO发生率(217/300,72.3%)明显高于对照组(58/150,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结直肠息肉数目、部位、大小、病理类型之间的SIBO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BO有助于结直肠息肉的发生,SIBO患者及时清菌对预防结直肠息肉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CRP结合血常规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类疾病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儿科收治的100例患儿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将患儿分为两组,细菌组与病毒组,细菌组为实验组,病毒组记为观察组,每组患儿各计50例。对两组患儿施行CRP联合血常规检查,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细菌组患儿CRP指标与白细胞计数均高于病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病原微生物检测对儿童细菌性腹泻的治疗价值。方法:对我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共104例细菌性腹泻儿童进行研究,所有患儿均接受病原微生物检测,探讨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共检出病原菌95株,检出率91.35%。其中沙门菌49株,占比51.58%;志贺属30株,占比31.58%;弧菌属8株,占比8.42%;其他菌种8株,占比8.42%。沙门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原菌。各个菌种对氨芐西林、头孢哌酮、头孢噻亏、头孢三嗪、阿莫西林均存在一定的耐药性,其中对氨芐西林的耐药性较为明显。结论:导致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以沙门菌、志贺菌、孤菌属为主。这些病原微生物对临床中常用的抗生素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耐药性,其中以氨芐西林最为明显,因此在制定治疗策略时,应结合药敏实验结果,选择针对性的药物,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儿预后。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南宁地区儿童细菌性脑膜炎(bacterial meningitis,BM)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主要病原菌的耐药特点。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南宁地区省级妇幼医院2017-2019年诊断为BM且脑脊液病原菌培养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外周炎症指标及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菌培养与抗生素药敏试验等。结果:诊断为BM且脑脊液培养阳性患儿共66例,检出排名前五位的细菌分别是肺炎链球菌15例(22.73%)、大肠埃希菌13例(19.7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3例(19.70%)、无乳链球菌5例(7.58%)、屎肠球菌4例(6.06%)。肺炎链球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的敏感性高(100%),对青霉素的耐药率高达93.33%。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均敏感,对复方新诺明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均为92.31%。结论:儿童BM的病原菌以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不同病原菌其药物敏感性差异较大,临床医生可参考药敏实验选择抗菌药物以早期治疗儿童BM。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生物学检验中关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检验效果评价。方法:选取了2019年-2020年我中心收治的78例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其中35例食物中毒患者的呕吐物、30例与此次中毒有关的厨师进行手拭子和13例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操作间进行采样检验,从而分析造成中毒的主要原因,本次检验所有行为符合相关标准。结果:78例食物中毒事件所采集的微生物检验,从细菌种类检测结果来看,检出率最高的是沙门菌48.33%,检出率最低的是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8.33%;从样品分类来看,检出率高的是食品,检出率最低的是厨具。结论:加强对食物中毒的微生物检验,能够详细的了解导致中毒原因,分析细菌的污染源,从而为临床医治和诊断开展奠定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odified carbapenem inactivation method, mCIM)联合EDTA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EDTA-modified carbapenem inactivation method, eCIM)检测感染患者分离的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 (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CRE)碳青霉烯酶的方法对诊控CRE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至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临床感染患者分离的78株非重复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情况,应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至种并检测其对厄他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用分子生物学PCR试验检测其碳青霉烯酶基因blaKPC、blaNDM、blaIMP和blaVIM,基因测序确定基因型作为金标准,同时采用mCIM联合eCIM试验对所收集的细菌进行碳青霉烯酶检测。以PCR结果为标准,计算mCIM和eCIM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Kappa值,进行mCIM和eCIM联合检测结果与PCR结果的一致性检验。结果78株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应用PCR法检测出碳青霉烯酶基因阳性74株,阴性4株,其中blaKPC-2阳性60株,blaNDM-1阳性2株,blaNDM-5阳性7株,blaNDM-9阳性3株,blaIMP-4阳性1株,blaKPC-2和 blaNDM-1同时阳性1株。mCIM检测碳青霉烯酶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100%, Kappa值为1.000;mCIM和eCIM联合检测丝氨酸碳青霉烯酶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100%,Kappa值为1.000;联合检测金属碳青霉烯酶敏感度为92.9%,特异度为100%, Kappa值为0.955。结论采用mCIM、eCIM联合试验对CRE中的碳青霉烯酶进行检测,实用性强,结果易于判读,依据CRE细菌中基因型的不同,将为临床CRE诊断与抗菌药物精准治疗和感染控制提供重要诊断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细菌性肝脓肿患者进行床边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开始时间是在2020年1月,结束时间是在2021年1月,研究对象是我院的10000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患者能够随机组合成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进行床边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开腹切开脓肿引流手术,观察患者的治疗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细菌性肝脓肿患者采取有效的床边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介入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治疗时间。
简介:摘要近年来细菌的耐药问题日益严重,其形成生物膜后更是具有极强的耐药能力,治疗难度极大提高。除屏障作用、微环境改变等理化因素外,生物膜中部分基因调控也特异地提高细菌耐药性。细菌耐药与形成生物膜的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共同的调控机制。Ⅰ型成簇的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系统能够调节细菌耐药基因的获得和传播,其作用因种属、进化过程、环境压力而异。新近有报道Ⅰ型CRISPR系统影响生物膜的形成,而且参与噬菌体和生物膜的相互作用,有可能成为研究噬菌体治疗的切入点。本文对近年来细菌耐药形势、生物膜耐药新进展,以及Ⅰ型CRISPR系统影响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与耐药的生物学意义进行综述,为防治细菌感染提供新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监测细菌耐药性和检验微生物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时间为2019.01-2021.01之间临床送检标本分离的非重病原菌8020株为例,回顾性分析其相关资料。所有标本均微生物检测和细菌耐药性,观察菌种分布,并分析其耐药性。结果:本组8020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阴性菌分别占比29.5%和70.5%,其中前者包括β溶血链球菌、肠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他,分别占14%、32%、18%、29%、7%;后者包括非发酵菌、肠杆菌科及其他,分别占35%、61%、4%。革兰阴性、阳性菌等均具有程度不同的耐药性。结论:临床监测和检验细菌耐药性及微生物的价值较高,有利于准确掌握细菌耐药性改变,且有利于指导临床科学使用抗菌药物,以有效控制感染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在临床血液检验中应用两种细菌鉴定药敏试验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月到2021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临床血液检验呈阳性的240例患者进行此次研究,对两组阳性血液标本分别采用直接药敏实验以及常规药敏实验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检验方法的符合率。结果 比较两种检验方式的符合率,对比不存在差异(P>0.05);比较两种检验方法的检验时间,直接药敏实验低于常规药敏实验(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在临床血液检验中应用两种细菌鉴定药敏试验均可以取得理想的符合率,但是应用直接药敏实验则可以提高检查效率,降低操作难度,值得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以微量肉汤稀释法为金标准,评价4种不同药敏方法检测多黏菌素敏感性的性能,为实验室选择可常规开展的药敏方法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1—12月临床标本分离的88株非重复肠杆菌科细菌(其中6株携带mcr-1基因),分别用微量肉汤稀释法、黏菌素肉汤纸片洗脱法(CBDE)、Vitek-2™药敏分析系统、BD PhoenixTM药敏分析系统、商品化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多黏菌素的MIC值。以微量肉汤稀释法为金标准,分析不同方法的基本一致性、分类一致性、极重大错误和重大错误;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配对χ²检验及Spearman秩相关法对4种药敏方法与金标准之间的一致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金标准相比,CBDE、Vitek-2™药敏分析系统、BD PhoenixTM药敏分析系统和商品化微量肉汤稀释法的基本一致性分别为94.32%(83/88)、92.05%(81/88)、90.90%(80/88)和96.59%(85/88),分类一致性均为100%(88/88),未出现极重大错误和重大错误;4种药敏方法与金标准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cNemer检验P=1),检测多黏菌素敏感性的一致性较强(Kappa=1,P<0.001);4种药敏方法测定的MIC值与微量肉汤稀释法均呈正相关,一致性较好(r均>0.5,P均<0.05)。结论多黏菌素4种药敏方法在本实验室均达到了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及欧洲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委员会联合推荐的性能标准,其中商品化微量肉汤稀释法、CBDE检测性能表现最佳,目前可应用于本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日常工作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菌性脑膜炎新生儿并发脑白质损伤的高危因素。方法抽取2009年3月至2019年12月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足月细菌性脑膜炎新生儿8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合并脑白质损伤将纳入患儿分为损伤组(16例)和无损伤组(69例),比较两组患儿的各相关临床指标及病原学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并发脑白质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惊厥、意识改变、听力损害、休克、前囟张力高、C-反应蛋白>100 mg/L、脑脊液白细胞计数(CSF-WBC)>1 000×106/L、脑脊液葡萄糖)<1 mmol/L、脑脊液乳酸脱氢酶(CSF-LDH)>300 U/L、脑脊液蛋白>1 g/L、脑电图异常方面,损伤组与无损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组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比例为9/16,高于无损伤组的21/69(P<0.05);且损伤组B族溶血链球菌阳性比例(4/16)高于无损伤组(4/69),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惊厥表现、CSF-WBC升高、CSF-LDH升高、细菌培养阳性为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并发脑白质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细菌性脑膜炎新生儿并发脑白质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惊厥、CSF-WBC升高、CSF-LDH升高、细菌培养阳性等,B族溶血链球菌感染的细菌性脑膜炎患儿易并发脑白质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早期检测的临床意义,为患儿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12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的感染情况将患儿分为合并细菌感染组和单纯病毒感染组,每组63例。同时,选取同期在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儿童2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外周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PCT水平的比较分析,并对患儿的致病菌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单纯病毒感染组患儿IL-6[(3.75±0.76)ng/L]、IL-10[(55.31±11.27)ng/L]、CRP[(10.91±1.16)m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39±0.41)ng/L、(11.72±9.58)ng/L、(2.16±0.65)mg/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40、16.982、7.825,均P<0.05);合并细菌感染组IL-6[(4.10±1.09)ng/L]、IL-10[(66.64±7.42)n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单纯病毒感染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88、9.053、10.031、15.021,均P<0.05)。合并细菌感染组CRP(26.28±4.35)mg/L]高于单纯病毒感染组[(10.91±1.16)mg/L](t=21.938,P<0.05)。合并细菌感染组PCT[(0.63±0.04)μg/L]、WBC[(15.12±3.97)×109/L]均高于对照组[(0.13±0.02)μg/L、(7.93±1.91)×109/L]和单纯病毒感染组[(0.07±0.01)μg/L、(8.78±1.12)×109/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纯病毒感染患儿肠道病毒71型(EV71)、通用型肠道病毒(EV)的感染率均低于合并细菌感染患儿,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29、31.924,均P<0.05)。结论检测血清PCT水平对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有特异性高、准确性好的特点,与WBC检测可共同作为鉴别手足口病患儿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的敏感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因素对川崎病(KD)及其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明确诊断为KD的172例住院患儿,并将其分为KD合并感染组与KD无感染组,其中KD合并感染的患儿共有43例,KD无感染共有129例;KD合并感染组涉及的常见非细菌性病原微生物包括: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柯萨奇B病毒(CBV);对两组感染情况、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血常规、生化指标、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进行比较,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患儿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在172例KD住院患儿中,KD合并感染率为25%(43/172);两组患儿出现冠状动脉病变共61例,总发生率为35.47%(61/172),其中,KD合并感染组出现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48.84%(21/43),KD无感染组出现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31.01%(40/1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合并感染组IgA(1.22±0.98g/L)、IgM(1.41±0.47g/L)、IgG(8.96±3.71g/L),均较KD无感染组IgA(0.88±0.76g/L)、IgM(1.16±0.48g/L),IgG(7.59±2.5g/L)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D合并感染组ESR(36.13±24.38mm/h)较KD无感染组ESR(27.46±19.44mm/h)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KD合并感染后急性期更容易出现体液免疫功能的紊乱,炎症反应更强烈,KD合并感染后冠脉损伤的发生风险增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mpt64 mRNA作为结核病化疗疗效监控的细菌学分子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2021年1月至4月,于广州市胸科医院分枝杆菌菌种库中,随机选取35株对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敏感的临床分离株进行培养,分别经异烟肼药物浓度为0、0.2、0.5 μg/ml作用48 h后,提取其全RNA组反转录为cDNA,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mpt64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0、0.2、0.5 μg/ml异烟肼药物浓度处理组在作用48 h后,35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mpt64 mRNA Ct值分别为(25.34±2.56)、(29.09±3.25)、(30.14±3.23)。相较于无药对照组,0.2、0.5 μg/ml异烟肼处理组mpt64 mRNA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pt64 mRNA表达水平可在短时间内反映出药物对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效果,有望成为结核病化疗疗效监测的分子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