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临床观察。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0例膝关节置换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分别行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术和选择性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前与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失血量为(410.3±39.6)ml,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失血量(156.2±47.5)ml(t=24.3084,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3d内的ΔHb为(40.9±11.6)g/L,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3d内的ΔHb(17.3±7.9)g/L(t=5.7329,P<0.01);观察组患者的ΔHct为(12.3±2.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ΔHct(8.1±2.4)%(t=6.7377,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的ROM为(117.8±3.5)°,膝关节屈曲挛缩度为(0.5±0.0)°,HSS评分为(92.5±14.7)分,均较术前ROM(85.5±13.6)°、膝关节屈曲挛缩度(12.8±5.0)°及HSS评分(55.1±20.6)分均明显改善(t=13.6073、10.0324、8.7431,P<0.01),对照组患者术后的ROM为(118.3±2.9)°,膝关节屈曲挛缩度为(2.1±0.8)°,HSS评分为(81.3±15.2)分,均较术前ROM(86.8±14.1)°、膝关节屈曲挛缩度(13.1±5.9)°及HSS评分(58.9±23.1)分均明显改善(t=12.9458、10.9300、4.7924,P<0.01),两组患者术后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08,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屈曲挛缩度及HS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t=4.5916、3.1335,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71%,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23,P>0.05)。结论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术后临床效果更好,安全性相对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修复手指指掌侧皮肤缺损的理想方法。方法采用第二足趾胫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指掌侧缺损35例。男24例,女11例;年龄21~45岁。切割伤7例,挤压伤16例,撕脱伤9例,火器伤3例。皮肤缺损面积2.0cm×1.5cm~4.0cm×2.5cm。病程1h至5d。供区中厚皮片修复。结果术后35例供受区伤口均I期愈合,移植皮瓣及供区植皮均成活。2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26(14.5±5.0)个月。皮瓣外形逼真,质地良好,两点辨别觉5~8(6.7±1.1)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19指,良8指,优良率为93.1%(27/29)。供足行走、跑、跳功能正常。结论第二足趾胫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指掌侧缺损,供区损伤小,对受区周围组织破坏小,修复后效果佳,能达到指掌侧修复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患侧甲状腺全切除联合峡部切除术式在治疗甲状腺单侧结节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110例甲状腺单侧结节需要手术的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取甲状腺单侧结节切除传统的治疗方式,实验组采用患侧甲状腺全切除联合峡部切除术式的方式进行治疗,比较来两组患者疗效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在切口长度和切口出血量上,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手术时间和切除结节大小上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率上,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患侧甲状腺全切除联合峡部切除术比传统的单侧结节切除术治疗效果要好,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具有实用价值,在甲状腺结节治疗中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比较手术—正畸联合治疗唇侧和腭侧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口腔正畸门诊2004—2009年收治的60例埋伏阻生尖牙患者(均为单颗埋伏阻生尖牙患者,共60颗牙),根据全口曲面断层片和X线定位片分为唇侧组和腭侧组各30颗牙,通过手术开窗去除阻力骨、暴露部分牙冠、黏结正畸附件,在固定矫正技术的牵引下将埋伏阻生的尖牙纳入正常牙弓内。对比两组治疗的成功率和治疗所需的时间。结果治疗成功率唇侧组为80.0%,腭侧组为9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正畸牵引的时间腭侧组为(9.2±3.2)个月,而唇侧组为(15.1±4.1)个月,明显长于腭侧组,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手术开窗正畸牵引,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成功率腭侧组大于唇侧组,牵引到位的时间腭侧组也较唇侧组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在双侧腰椎管狭窄患者中单侧开窗潜行减压治疗的效果。方法此次抽取2015年6月-2017年5月在我院医治的双侧腰椎管狭窄患者(72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乙组、甲组,每组36例。本次乙组是传统手术,而甲组是单侧开窗潜行减压术,总结疼痛情况、腰椎功能障碍情况、手术效果、临床指标。结果甲组的VAS评分、ODI评分都低于乙组,差异显著,P<0.05。甲组手术的总有效率高于乙组,但差异显著,P>0.05。甲组的住院天数、卧床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都优于乙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双侧腰椎管狭窄患者中,单侧开窗潜行减压治疗的手术时间短、卧床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出血量低,有效改善疼痛、腰椎功能障碍。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自体动静脉人工内瘘侧侧吻合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展开分析。方法:观察对象为自体动静脉人工内瘘成形术患者,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展开研究,纳入50例患者,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25)与对照组(n=25)两组,前组施以侧侧吻合术治疗,后组施以功能性侧侧吻合术治疗,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内痿指标(内痿成熟时间、术后肱动脉血流量、首次手术成功率)相比,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4.00%)低于对照组患者(28.00%)(p<0.05);可穿刺血管长度对比,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自体动静脉人工内瘘侧侧吻合术在最大化利用血管资源,降低术后血栓发生率,延长动静脉内痿使用年限方面,效果明显,方案值得推荐。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双侧、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医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作用效果。方法:从我院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之间接收的OVCF患者中随机选取70例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在实验期间采用的治疗方案均为PKP手术疗法,其中35例采用双侧PKP疗法,称之为A组,另外35例采用单侧PKP疗法,称之为B组。组间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相关表现情况。结果:从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方面展开对比,均显示A组的数值水平高于B组(P<0.05)。手术结束后,针对两组患者展开为期一年的随访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伤椎椎体高度﹑伤椎后Cobb角、VAS评分方面的表现均有较为显著的差异性,且A组的伤椎椎体高度数值水平高于B组,另外两种指标的数值水平低于B组(P<0.05)。结论:经过比较,可以发现,在治疗OVCF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穿刺方法都能够获得良好的疗效。但是在恢复伤椎前缘高度、优化椎体后凸Cobb角以及VAS评分等方面,A组的表现显然要比B组更为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