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改良转子间骨折护理模式应用价值。方法以2013年2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144例,随机对照分组,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70)、对照组各(n=74),对照组采用路径处理,观察组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康复护理不到位问题进行强化改良。结果观察组髋关节屈曲受限、股四头肌肌力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护理模式有助于降低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功能障碍发生风险,加速患者康复。
简介:目的探讨肱骨髁间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999年10月至2007年10月收治肱骨髁间骨折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16~54岁,平均29岁。闭合伤32例,开放伤3例,合并尺神经损伤2例,肘关节脱位3例。左侧19例,右侧16例。受伤原因:车祸伤12例、高处坠落伤18例、平地跌伤4例、砸伤1例。按Riseborough分类,度骨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关节面平整;度骨折块有移位,但两髁无分离及旋转,关节面基本平整;度骨折块分离并有旋转移位,关节面破坏;度胫骨髁部粉碎成3块以上,关节面破坏严重。本组度12例、度18例、度5例。螺钉横贯加钢板“八”字形固定16例,AO螺钉固定12例,克氏针加14号丝线捆扎固定7例。受伤到手术时间:2例开放性骨折急诊手术,10例小于8h,12例小于14h,8例小于24h,5例小于7d。结果本组34例获得随访,占97%,随访时间6~16个月,平均11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尺神经损伤1例6个月完全恢复,另1例9个月完全恢复。疗效按文献评定标准:优18例,良11例,可5例,优良率85%。疗效与手术时机关系:伤后小于24h的29例,优良率85%;小于7d的5例,占15%。结论经尺骨鹰嘴斜行截骨入路具有显露充分、不损伤关节面、利于不同的内固定操作的优点。钢板“八”字形固定、AO螺钉固定、克氏针加14号丝线捆扎固定都具有手术简单、时间短、固定可靠的优点,都是较好的固定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6月至2009年5月对6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行改良经单侧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相应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其中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28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27例,退变性滑脱7例。累及单节段48例,累及双节段14例。通过观察融合情况,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判定治疗效果。结果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30(22.77±3.82)个月。无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感染及椎弓根钉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年椎体间融合率为96.8%。依据JOA评分,优34例,良24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为93.5%(58/62)。术后VAS和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VAS和JOA评分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在充分减压同时能减少进入椎管带来的并发症,临床疗效好,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术式。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临床护士组织承诺、横向暴力、心理契约违背感现状,分析组织承诺在护士间横向暴力与心理契约违背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于2019年8—9月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山东省部分二甲以上医院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国职工组织承诺量表、经历暴力事件调查量表(Sabotage Savvy,SS)、心理契约违背量表进行调查,并分析组织承诺在护士间横向暴力与心理契约违背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本研究共发放5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27份,有效回收率为95.8%。结果527名临床护士组织承诺量表总分为(65.85±16.10)分,SS总分为(20.60±11.60)分,心理契约违背量表总分为(58.39±7.82)分。临床护士组织承诺量表总分与SS总分呈负相关(P<0.05),与心理契约违背量表总分均呈正相关(P<0.05)。中介效应分析显示,临床护士组织承诺和横向暴力对心理契约违背感均有直接预测作用,其路径系数分别是0.34、-0.46,横向暴力通过组织承诺为中介变量对心理契约违背感起间接预测作用。结论组织承诺在横向暴力和护士心理契约违背感之间起中介作用,护理管理者应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护士间横向暴力程度,提升护士的组织承诺水平,减轻其心理契约违背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融合(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且获1.5年以上随访的腰椎退行性不稳患者47例,所有病例均行后路TLIF结合PLIF手术治疗,其中男28例,女19例,年龄45-69岁,平均58.3岁,病程2个月-15年,不稳节段,单节段33例,L4/L5/S1双节段9例,L2/L3/L4/L5,L3/L4/L5/S1三节段各2例,L1/L2/L3/L4/L5四节段1例。对有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的节段行PLIF手术,对没有椎管狭窄的节段保留棘上,棘间韧带及椎板的完整性,行TLIF手术,对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椎体融合率及退行性侧弯的矫正程度进行评价。结果全部47例均获随访,时间1-4年,平均18个月。按照JOA下腰痛29分法评定标准(包括症状、体征、日常生活动作和膀胱功能等方向)评估临床疗效,由术前平均(11.7±6.5)分到最后一次随访的平均(22.7±11.6)分,其中优32例,良13例,可2例,优良率占95.7%。结论在退行性腰椎不稳的治疗中,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临床疗效好,椎间融合率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办法。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在腰椎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腰椎手术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对其进行治疗,研究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25.8±8.5)分钟,平均出血量为(320.2±10.2)ml,治疗优良率为96%,其中优38例,良10例,可2例,差0例,没有患者出现移位、Cage下沉、断裂、固定松脱的现象。结论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在腰椎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简介:目的:建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比较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来探讨最适宜的固定融合方式。方法分别建立以下融合固定模型:单枚融合器+双侧椎弓根钉(A型);双枚融合器+双侧椎弓根钉(B型);单枚融合器+单侧椎弓根钉(C型);双枚融合器+单侧椎弓根钉(D型)。对各模型进行前屈、后伸、左屈、右屈、左旋、右旋、轴压加载,比较各模型的角位移、椎弓根钉及融合器的所受应力情况。结果各融合固定模型在不同工况下椎弓根钉及融合器所受应力的VonMises峰值各有差异,但均在最大受力范围之内。各工况下四种模型角位移均较有限元模型减少,A/B型、C/D型相比角位移减少程度相当,而单侧椎弓根钉固定时脊柱稳定性较双侧椎弓根钉固定差。结论建立了不同固定方式的腰椎融合模型,验证了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中使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加单枚融合器置入可提供适当的稳定,可以作为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的固定方法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亚砷酸钠(NaAsO2)致人肝星状细胞(LX-2细胞)纤维化及自噬相关的DNA甲基化位点,筛选与纤维化及自噬相关的特异性甲基化基因。方法采用DNA甲基化芯片Illumina Infinium Methylation EPIC BeadChips(850K甲基化芯片)对LX-2细胞(对照组)及NaAsO2干预(低、中、高剂量组:终浓度分别为5、10、15 μmol/L NaAsO2,干预48 h)致LX-2细胞纤维化及自噬模型进行全基因组DNA检测,寻找差异甲基化位点。对筛选出的差异甲基化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了解基因功能。结果高剂量组细胞纤维化及自噬模型构建成功。850K甲基化芯片检测结果显示,高剂量组与对照组间存在25 817个显著差异甲基化位点,其中高甲基化位点12 083个、低甲基化位点13 734个。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差异甲基化基因参与的分子功能主要包括蛋白结合、离子结合、催化活性、酶结合。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甲基化基因参与的通路主要包括代谢通路、癌症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内吞作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进一步在启动子区,筛选出11个与纤维化相关的差异甲基化基因和29个与自噬相关的差异甲基化基因。结论NaAsO2诱导LX-2细胞纤维化及自噬过程中存在大量差异甲基化位点,筛选出与纤维化及自噬相关的特异性甲基化基因。
简介: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奥美沙坦酯中氯代烷基结构类潜在基因毒性杂质(4-氯甲基-5-甲基-1,3-二氧杂环戊烯-2-酮(杂质1)和4,5二氯甲基-1,3-二氧杂环戊烯-2-酮(杂质2))。方法:采用色谱柱为KromasilEternity5-PhenylHexyl柱250×4.6mm;检测波长:215nm,流动相A:乙腈:2.04g?L-1磷酸二氢钾溶液(用1.73g/L磷酸溶液调节pH值至3.4)(20:80);流动相B:2.04g?L-1磷酸二氢钾溶液(用1.73g?L-1磷酸溶液调节pH值至3.4):乙腈(20:80),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1,柱温40℃,进样量10μL。结果:杂质1和杂质2与主峰分离良好,在浓度为0.1066~0.7104μg·mL-1和0.1235~0.6174μg·mL-1范围内杂质1和杂质2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1.0000和0.9971);杂质1和杂质2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09%和114.85%,RSD(n=9)分别为7%和7%。结论:经方法学验证,本法准确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奥美沙坦酯中的杂质1和杂质2的定量控制。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MPPT)治疗急性脊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笔者对本院的68例急性脊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4例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治疗组),34例应用地塞米松(对照组)治疗。对二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是急性脊髓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机体的免疫功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关联,一方面,机体可以通过免疫效应机制,包括固有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发挥抗肿瘤作用;另一方面,肿瘤细胞通过免疫逃逸机制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清除。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表观遗传调控在实体肿瘤免疫调节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DNA甲基化作为目前研究最久、最深入的表观遗传机制,除了促进肿瘤的恶性转化,也影响机体免疫细胞对肿瘤的免疫应答。本文主要针对DNA甲基化对实体肿瘤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进行阐述。
简介:摘要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1(TET1)蛋白是一种5-甲基胞嘧啶(5-mC)羟化酶,属于人类α-酮戊二酸加氧酶TET蛋白家族。其功能是识别并结合到基因组5’-胞嘧啶-磷酸-鸟嘌呤基序(CpG)-3’二核苷酸密度高的区域如CpG岛,启动DNA去甲基化程序,维持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平衡,以保持基因组甲基化稳态,实现表观遗传调控。TET1表达和/或功能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在不同来源的肿瘤中可以表现为原癌基因或者抑癌基因属性。本文综述近年来TET1在肿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