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ANKL)在人继承恒牙缺失滞留乳牙及乳牙根生理性吸收不同时期的表达。方法选取2010年6—12月沈阳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及儿童牙病科10-15岁患者因治疗需要拔除的乳牙18颗,按牙根吸收长度不同分为牙根吸收早、中、晚期(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各6颗。同时选取无恒牙胚滞留乳牙(滞留组)和正畸拔除的正常恒牙(对照组)各6颗。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RANKL蛋白的表达,并测定累积光密度值。结果牙髓成纤维细胞:对照组RANKL累积光密度值明显低于其余组(均P〈0.01);早期组、中期组明显低于晚期组(均P〈0.01)。成牙本质细胞:对照组RANKL累积光密度值亦明显低于其余组(均P〈0.01);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三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破牙细胞:对照组未见破牙细胞;早期组、中期组与晚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ANKL是引起乳牙牙根缓慢吸收的因素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测量乳牙列个别正常儿童在牙尖交错位最大力时的咬合接触情况,为乳牙修复、正畸等临床研究提供生理数据基线。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开展,于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共征集57名志愿儿童。按纳入标准最终纳入47名3~5周岁乳牙列个别正常儿童,其中男性24名,女性23名。年龄(4.1±0.7)岁(3.0~5.8岁),身高(103.7±7.2)cm(90~120 cm),体质量(17.1±2.5)kg(12.5~22.5 kg)。使用Dental Prescale Ⅱ系统测量牙尖交错位最大力时的咬合情况,包括咬合接触面积、平均压强、最大压强、力和对称性等。结果47名全乳牙列受试者在牙尖交错位时的最大力为(567.40±223.84)N(226.7~1 154.6 N),咬合接触面积为(18.56±6.54)mm2(8.4~41.2 mm2)。最大力与咬合接触面积、身高、体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954,P<0.01;r=0.397,P=0.022;r=0.453,P=0.008)。男性儿童的最大力[(651.80±224.34)N]、咬合接触面积[(20.77±6.97)mm2]均显著大于女性儿童[分别为(479.34±190.45)N、(16.25±5.27)mm2](P<0.05)。最大压强多为1个点[68%(32/47)],多位于乳磨牙区。前牙区和后牙区的力分别为(124.12±56.99)和(450.11±205.09)N,分别占全牙列的(21.82±11.40)%和(71.80±21.35)%;咬合重心均位于后牙区。乳牙列的前牙区和后牙区均有咬合接触。结论乳牙列个别正常在牙尖交错位时最大力的个体差异大,最大力与性别、身高、体质量和咬合接触面积均显著相关;最大压强集中在乳磨牙区,咬合重心均在后牙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牙龋齿采取不同充填材料充填的疗效。方法选取72例乳牙龋齿患者,均为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我院接收的患儿,共患有龋齿120颗,根据洞型冲填材料不同将120颗龋齿分为四组,即A组、B组、C组、D组,C组、D组均为Ⅱ类洞,A、B组均为Ⅰ类洞,各组患牙均有30颗,其中B组、D组充填复合树脂,归为光固化组,A组、C组充填玻璃离子,归为玻璃离子组,观察治疗疗效及操作时间。结果2年复查,A组、B组的充填成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D组充填成功率较C组显著要高(P<0.05);在Ⅱ类洞型充填上,玻璃离子组患儿充填失败率显著高于光固化组(P<0.05);光固化组操作时间明显高于玻璃离子组(P<0.05)。结论对于乳磨牙I类洞,可采取操作时间较短的玻璃离子充填,而对于乳磨牙Ⅱ类洞型,应选择强度较高的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牙根管治疗失败原因,探究乳牙根管临床再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以2012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48例乳牙根管治疗失败患儿为研究对象,患儿初次根管治疗失败后,通过X线片、乳牙根管系统检查等寻找治疗失败原因并进行再治疗。结果①首次根管治疗失败主要原因为根管填充不密合(33.33%)、超填或欠填(24.64%)、冠渗漏(20.29%)和继发龋(15.94%)。②经再治疗,69颗乳牙成功治疗66颗,治疗成功率95.65%。其中,乳前牙成功治疗23颗(95.83%),乳磨牙成功治疗43颗(95.56%),成功率与牙位关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管治疗需以精湛医疗操作技术做支撑,同时在熟悉根管解剖形态的前提下坚持无菌开展方能有效提高根管临床治疗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整理我院儿童乳牙龋齿患儿的临床护理资料,探讨非创伤性修复治疗儿童乳牙龋齿的临床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56例儿童乳牙龋齿患儿,对其均进行非创伤性修复治疗,并根据护理对策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实验组采用人性化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有效率100%,满意度100%,对照组有效率为85.71%,满意度82.14%,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乳牙龋齿患儿通过非创伤性修复治疗效果显著,人性化护理能够更加贴合患儿的心理状态,提高患儿治疗依从度,改善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了解城区5岁儿童乳牙龋病的患病现状,为口腔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市辖三区按比例随机整群抽取20所幼儿园,对园内所有5岁儿童1310名进行口腔龋齿检查。结果:城区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50.2%,男性患龋率47.6%,女性患龋率53.3%,男女之间患龋率有显著性差异(x^2=4.27,P〈0.05);乳牙龋均2.24;2936颗龋齿最多分布在上颌两侧的中切牙。其次是下颌两侧的第一、二位乳磨牙,以后依次为上颌两侧的侧切牙、第一、二位乳磨牙;龋齿充填率5.32%。结论:城区5岁儿童的患龋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了2004—2010中国口腔卫生保健规划目标。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三种常用材料Dycal、MTA及iRoot BP Plus在乳牙深龋露髓时行直接盖髓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抽取我院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不同修复方式对儿童乳牙牙体缺损的效果展开分析。方法:研究期:2019年1月-2021年1月,纳入78名儿童乳牙牙体缺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计算机数字随机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并给予不同的修复治疗方案:预成冠修复治疗(观察组,n=39),复合树脂修复体治疗(对照组,n=39),比较不同修复方案的临床作用差异。结果:术后1年对患者进行随访,牙体修复后的修复体完整度、颜色匹配程度及边缘适合性观察组患儿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针对儿童乳牙牙体缺损患者,预成冠修复治疗具有适用范围广、纤维桩强度高,材料颜色接近正常牙齿颜色,外形美观的优势,可行性价值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乳牙间接盖髓治疗中实施ErYAG激光去龋起到的作用以及效果。方法:本次实验选择时间为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实验对象为该时间段在本院实施乳牙间接盖髓治疗患者68例,将其随机分成两个小组,对照组为实施传统去龋的34例患者,观察组为实施ErYAG激光去龋的34例患者,治疗后通过患者基本情况对比了解不同治疗方式的优势。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得知,观察组患者不同时间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乳牙间接盖髓治疗中采用ErYAG激光去龋方式能够保障预后,也能较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疼痛感,所以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 目的 评价橡皮障在乳牙根管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以2022年5月以来门诊接受乳牙根管治疗的128名6-11岁儿童为实验对象,按照是否使用橡皮障分为橡皮障组68例,对照组60例。橡皮障组使用橡皮障进行隔湿,对照组使用棉卷加吸唾法隔湿。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疼痛发生率对比,橡皮障组(14.7%)明显低于对照组(41.7%);临床操作时间对比,橡皮障组平均操作时间(20.88±1.69min)明显低于对照组(28.79±2.81min);术后患者反馈情况对比,橡皮障组中表示愿意再采用橡皮治疗的患者占比(92.6%)明显高于对照组(45.0%)。 结论 橡皮障隔湿技术对乳牙根管治疗有较为理想的效果,推荐在临床中广泛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乳牙牙髓以及根尖周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6月收治的100例乳牙牙髓以及根尖周病患儿,按照收治时间先后分为常规组及综合组各50例,两组均采取同样治疗方式,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综合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口腔状况、疼痛程度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综合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0%,常规组为82.0%,组间差异显著(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口腔状况均获得改善,综合组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综合组疼痛程度轻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综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常规组为12.0%,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对于乳牙牙髓以及根尖周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牙树脂嵌体修复儿童乳磨牙大面积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乳磨牙大面积缺损儿童100例,根据修复方式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应用树脂嵌体修复治疗)、对照组(50例,应用树脂直接充填治疗)。随访观察并评估修复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咀嚼效率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6.00%(4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0%(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咀嚼效率和生活质量均有所提高,且嵌体组患儿的咀嚼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填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树脂嵌体修复儿童乳牙大面积缺损的临床效果好,提高了患儿的咀嚼效率及生活质量,具有很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力对不同根吸收时期乳牙和恒牙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PDLS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探索乳牙生理性根吸收的相关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儿童口腔科因乳牙滞留拔除的健康乳切牙12颗和口腔颌面外科因正畸需要拔除的健康第一前磨牙6颗,根据牙齿类型及牙根吸收程度分为:乳牙牙根未吸收组(the unresorbed group,UN组)、乳牙牙根吸收组(the resorbed group,R组)和恒牙组(the permanent teeth group,P组),每组各6颗。从各组牙周膜分离原代PDLSC并进行传代培养,对各组PDLSC分别加载0~45、0~90、0~135、0~180、0~225、0~270 kPa的流体动态压力,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分别检测加载压力后1~7 d的细胞增殖能力;对各组PDLSC分别加载0~45、0~90、0~135、0~180、0~225 kPa的流体动态压力,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各时间各组均以未加载压力作为对照。加载0~90 kPa的流体动态压力作用于细胞骨架,纤维型肌动蛋白(fibrous actin,F-actin)染色方法观察细胞微丝的改变。结果不同流体动态压力下,各组PDLSC均具有一定自我增殖能力。UN组和R组在0~180 kPa及以下动态压力作用3~7 d的A值均显著高于P组(P<0.05),但在0~270 kPa压力作用下1~7 d,UN组、R组和P组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N组和R组PDLSC在0~180 kPa及以下动态压力作用下的A值与各自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0~225及0~270 kPa压力作用下,3~7 d的A值与各自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PDLSC在0~225 kPa及以下压力作用下1~7 d的A值与其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0~270 kPa压力作用下,仅3 d(1.386±0.131)和5~7 d的A值(分别为:1.728±0.226、2.029±0.168、2.263±0.210)分别与各自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凋亡结果显示,相比各组对照组,UN组、R组和P组PDLSC分别在0~90 kPa及以上、0~135 kPa及以上和0~180 kPa及以上流体动态压力作用下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凋亡显著升高(P<0.05)。F-actin染色结果显示,在0~90 kPa压力下,各组细胞微丝均呈绿色丝状,R组和P组细胞微丝沿细胞长轴排列,UN组细胞微丝部分纤维结构改变,排列更紧密。结论不同根吸收时期PDLSC受到力学刺激后的生物学特性均发生改变,牙根未吸收期乳牙PDLSC对力学刺激更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