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和价值。方法:从前来我院接受生化检验的群体中筛选出86例样本纳入本次临床研究的范围以内,所有样本的检验时间均集中在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期间内;以上样本中共包含男性46人,女性共计40人,年龄集中在22-65岁的区间,平均年龄为(44.23±1.57)岁;抽取以上样本的4ml血液并平均分为2ml每组,一组常规保存,纳入正常样本组;另一组血液进行震荡后保存,纳入溶血样本组;统计分析两组血液样本的谷氨酰转肽酶、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尿素氮四项生化检验指标。结果:相较于正常样本组而言,溶血样本组的谷氨酰转肽酶、尿素氮两项指标结果明显更低,其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两项指标结果更高,可见溶血样本、非溶血样本间的生化检验结果存在较为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较于正常的妊娠期女性,存在妊娠期糖尿病疾病的孕妇其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水平、耐糖量会出现较为显著的升高,可见对该类孕妇进行早期糖化血红蛋白检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有利于临床上在早期对其实施有效的干预,以此确保母婴双方的健康和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标本溶血对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带来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20年1到2022年6月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者64例,对其血样展开分组检测。通过计算机法将体检者分成2组,即实验组与参照组,实验组接受人工溶血,参照组未出现溶血现象,对两组血糖与血脂、肝功能以及其他生化检测指标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在血糖和血脂方面,两组研究对象GLU与TG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研究对象TC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研究对象肝功能各指标相比于参照组较高(P<0.05),两组研究对象Cr以及BUN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标本溶血会对受检者部分血脂与肝功能指标造成明显影响,在常规生化检验的过程中应注重预防措施的应用,并提高操作的规范性,从而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标本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部分项目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在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接受静脉血检验者120例,进行检验时每人同时抽两管血,一管为正常血清外观无溶血,设置为正常对照组;另一管通过搅动等人为因素造成血液标本溶血,设置为溶血观察组,同时分析两组的部分生化检验项目的结果。结果:观察组的谷草转氨酶(40.09±8.98)U/L、肌酸激酶(82.64±23.65)U/L、乳酸脱氢酶(325.69±65.85)U/L均大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碱性磷酸酶(58.15±15.63)U/L、血肌酐(43.12±5.98)μmol/L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空腹血糖(7.11±1.65)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15±1.63)mmol/L、糖化血红蛋白(7.22±0.52)%、血清总胆固醇(1.90±0.12)mmol/L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血检验者若标本出现溶血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在生化检验中预防和避免溶血问题,以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于常规化学检验项目不同程度溶血标本造成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正常标本血清,常规进行化学检验,随后通过人为干扰将其通过不同力度搅拌成为不同程度的溶血标本后,进行对应的常规化学检验,对比溶血前和溶血后不同程度溶血指标的检验结果变化情况。结果:溶血后的标本ALT、AST、MAO、ADA等指标出现明显增高情况,GGT、ALP、TBIL、DBIL等指标有不同程度的负干扰现象,且溶血后CK、CK-MB、LDH、K、iCa等指标受到明显干扰,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溶血标本的常规化学检验项目指标差异明显高于轻度溶血标本,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程度的溶血标本会由于溶血不同干扰而存在差异,干扰越大则检验结果受影响的项目就越多,最终会影响总体检测结果,需加强对标本不同程度溶血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溶血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生化检验中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制定对策。方法:随机选取我院40例体检者血液标本5ml,将40例血液标本分别放置于2支试管中,将其中一支试管中的血液标本通过人工的方式使其发生溶血,处理完成之后再检测两支试管中的ALT、AST、LDH、ALP、CHOL等生化指标,检测完成之后通过比较来研究两者的不同。结果:溶血的血液试管检测后其中的ALT、AST、LDH、CHOL指标明显高于正常血清指标(P<0.05)。结论:在生化检验科工作中当检验的血液标本出现溶血情况时会对检验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了保障检验的准确性应该尽量的避免溶血的发生,并在溶血发生之后通过多种措施减少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的特点,探讨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好、简单、价廉的方法和措施,从而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86例,分日龄≤3 d 和日龄>3d两组,从黄疸出现和消退时间、黄疸和贫血程度、是否需要换血、应用丙种球蛋白与否及住院时间、光疗次数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本病日龄3d以内即开始治疗47例,3d以上才治疗39例,两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的下降、Hb的变化及黄疸消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日龄≤3d组换血0例,丙种球蛋白应用概率和光疗次数减少,无一例发生胆红素脑病,住院时间(7.3±2.1)d,较日龄>3d组缩短。结论新生儿ABO溶血病早期(日龄≤3d)即可诊断,早期光疗可减少换血和IVIG输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D合并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2例CTD并发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1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85岁,平均(51±23)岁;均无明确鸟类接触史。其中3例RA,7例SLE,1例pSS,1例未分化CTD;4例隐球菌脑膜炎,8例肺隐球菌病;12例均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起病前均曾单用或联合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治疗;血隐球菌抗原检测均阳性;6例行脑脊液检查,2例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2例脑脊液培养阳性,3例颅内压明显增高[最高>600 mmH2O)(1 mmH2O=0.009 8 kPa)];7例行肺穿刺活检,7例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阳性;6例发病时淋巴细胞<1.0×109/L,共2例检测了外周血CD4+ T细胞且水平明显降低。治疗方面,12例均静脉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4~6周),12例应用氟康唑,2例氟康唑联合两性霉素,1例氟康唑联合氟胞嘧啶,1例氟康唑联合两性霉素、氟胞嘧啶,均改为口服氟康唑序贯治疗,总疗程4~21个月,11例均痊愈,1例隐球菌脑膜炎症状缓解。结论CTD合并新型隐球菌感染临床症状不典型,发病可能与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有关,外周血淋巴细胞尤其是CD4+ T细胞降低更易感染,早期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此病治愈率、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