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筛选软枣固态发酵的最佳发酵工艺及比较软枣发酵前后的抗癌效果。方法:采用纳豆芽孢杆菌对软枣进行固态发酵,以总黄酮含量和活茵数为考察指标,首先对发酵温度进行单因素考察,再采用正交设计进行优选,最终筛选出软枣发酵的最佳发酵工艺。采用MTT法,考察软枣发酵前后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作用效果。结果:软枣固态发酵最佳工艺为发酵温度为37℃,软枣与大豆配比为5:3,发酵时间为4天,初始含水量为100%,接种量为15%。软枣发酵后产物的抗癌作用强于发酵前软枣。结论:验证试验表明,筛选的软枣固态发酵最佳发酵工艺稳定、可行,发酵后抗癌效果增强,本试验为充分利用此药材提供了基础资料。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非牧区布鲁菌性脊柱炎(BS)患者的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12月至2020年1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收治的21例BS患者病历资料,其中男性14例、女性7例;年龄为(52.4 ± 15.8)岁,范围为21 ~ 77岁;均来自于非牧区。诊断标准参照《布鲁氏菌病诊断》(WS 269-2019)标准。回顾性分析影像学检查结果(包括X线、CT、MRI检查,分别为19、16和21例)。结果21例BS患者中,病变部位主要为腰椎(16例,76.2%)。19例X线检查患者中,9例(47.4%)呈"鸟嘴状"骨质增生;7例(36.8%)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16例CT检查患者中,10例(62.5%)表现为骨质增生硬化,8例(50.0%)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均呈现"花边样"特征性改变;7例(43.8%)出现椎间盘受累改变;椎旁和腰大肌脓肿各1例(6.2%)。21例MRI检查患者中,10例(47.6%)表现为骨质增生;11例(52.4%)表现为骨质破坏;13例(61.9%)出现椎间盘信号改变;椎前脓肿、椎旁脓肿、腰大肌脓肿各1例(4.8%)。16例患者同时进行CT、MRI检查,MRI检查在检出椎间盘病变方面优于CT检查(13比7例,χ2 = 4.800,P < 0.05)。结论非牧区BS患者X线、CT及MRI检查影像学表现多样,病变部位主要累及腰椎,且MRI检查在检出椎间盘病变方面优于CT检查。
简介:电白县盛产海产品,嗜盐菌食物中毒曾有发生。为了解嗜盐菌(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情况及探讨其防治对策,于1992年在盛产海产品的水东地区,对海产品、非海产品进行染菌情况调查。检材以无菌操作在农贸市场鱼摊档、水产站、饮食行业等单位按不同类别随机抽取。送检验室经6~8小时增菌后按细菌学常规检验方法检验及分型。结果:共检海产品171份,嗜盐菌阳性116份,阳性率为68%,非海产品共检135份,阳性28份,阳性率21%,前者高于后者(x~2=151.52,p<0.01)。海产品中以海鲜鱼检出率最高(84.3%)而非海产品则以生猪肉污染较严重(阳性率47.8%),其次砧板污染率也较高(附表)。本次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多为弱毒的尤氏Ⅲ型。
简介:摘要目的对盐酸非索非那定片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到皮防所门诊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58例,使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29例,对研究组患者使用盐酸非索非那定片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29例,对照组患者仅使用盐酸非索非那定片进行治疗,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后出现复发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治愈例数为22例,显效例数为4例,有效例数为2例,无效例数为1例,总有效例数为2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患者治愈例数为12例,显效例数为3例,有效例数为5例,无效例数为9例,总有效例数为2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8.97%,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为期4个月的随访调查发现,研究组仅有1例患者出现复发的情况,复发率为4.35%,通过药物治疗后症状逐渐消失;对照组有6例患者出现复发的情况,复发率为26.09%,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较研究组明显(P<0.05),呈现临床不均衡性。结论盐酸非索非那定片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较好,患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粪菌移植治疗IBS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对IBS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粪菌移植的IBS住院患者28例。所有IBS患者于粪菌移植前、粪菌移植后4和12周完成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IBS-QOL)、肠易激综合征严重程度系统评分(IBS-SSS)和胃肠道症状分级(GSRS)评分。IBS患者粪菌移植前和粪菌移植后4周行16S rDNA测序,从门、科、属水平分别分析粪菌移植对IBS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和菌群结构的影响,进一步应用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LEfSe)筛选差异菌属。采用配对t检验和配对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粪菌移植后12周,IBS-QOL心境恶劣、行为障碍、自体意象、健康担忧、进食逃避和关系拓展6个维度的评分均低于粪菌移植前[分别为43.750分(22.656分,56.250分)比48.438分(32.031分,60.938分)、37.500分(18.750分,56.250分)比46.429分(21.429分,62.500分)、31.250分(14.063分,42.188分)比31.250分(18.750分,50.000分)、41.667分(27.083分,56.250分)比50.000分(41.667分,66.667分)、54.167分(43.750分,72.917分)比66.667分(58.333分,83.333分)、8.333分(0.000分,33.333分)比16.667分(8.333分,33.33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57、-3.429、-2.274、-3.197、-3.042、-2.329,P均<0.05)。粪菌移植后12周,IBS-QOL行为障碍和关系拓展2个维度的评分均低于粪菌移植后4周[分别为37.500分(18.750分,56.250分)比39.286分(19.643分,62.500分)和8.333分(0.000分,33.333分)比16.670分(2.083分,41.66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998、-2.110,P均<0.05)。粪菌移植后4和12周的IBS-SSS、GSRS评分均低于粪菌移植前[(190.32±106.51)、(201.43±102.48)分比(245.93±86.10)分和5.50分(4.00分,9.00分)、5.50分(4.00分,8.75分)比7.00分(6.00分,9.7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02、3.848,Z=-3.081、-3.609;P均<0.01)。粪菌移植后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门水平中,粪菌移植后IBS患者粪便中疣微菌门的丰度高于粪菌移植前(6.74%比0.37%);科水平中,粪菌移植后IBS患者粪便中疣微菌科的丰度高于粪菌移植前(6.74%比0.37%);属水平中,粪菌移植后IBS患者粪便中艾克曼菌的丰度高于粪菌移植前(6.74%比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均=-2.589,P均=0.010)。LEfSe法发现,粪菌移植后4周,IBS患者肠道菌群中艾克曼菌的丰度高于粪菌移植前(6.74%比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线性判别分析值=4.5,P=0.049)。结论初步证实粪菌移植治疗IBS安全、有效,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IBS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和改变菌群结构发挥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与非ICU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2011年4月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比较分析,用VITEK-32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病原菌鉴定,药敏试验K-B纸片法,应用WHONET5软件对临床分离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2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ICU构成比最高,为23.4%(169/553)。在12种抗生素中,头孢哌酮/舒巴坦的体外抗菌活性最好。ICU与非ICU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中铜绿假单胞菌的耐用率明显高于非ICU,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简介: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和非ICU多重耐药菌(MDRO)的检出情况及耐药性差异。方法分析某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患者细菌培养标本检出的菌株,目标性监测6种MDRO检出情况,并对ICU和非ICU的6种MDRO检出及耐药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目标性监测的6种MDRO共检出1013株,检出率为13.13%。ICUMDRO检出率为24.60%,高于非ICU的5.47%(P<0.001)。检出的6种MDRO中主要为CRAB,占69.40%;不同病原菌中CRAB检出率最高,为55.75%。ICU检出的MDRO以CRAB为主(76.32%),非ICU也以CRAB为主(48.62%);ICU在监测的目标病原菌中MDRO检出率(47.95%)高于非ICU(8.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CU检出的大肠埃希菌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均高于非ICU,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低于非IC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CU检出的肺炎克雷伯菌对除哌拉西林外的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非ICU(均P<0.05)。ICU检出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非ICU(均P<0.05)。ICU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环丙沙星、四环素、利福平的耐药率高于非ICU(均P<0.05),而屎肠球菌对喹奴普丁/达福普汀和四环素的耐药率低于非ICU(均P<0.05)。结论ICU的MDRO检出率高,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也高于非ICU,应加强ICUMDRO的监测,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7株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iNTS)的血清型和耐药性。方法针对收集的7株iNTS菌株,开展血清学鉴定、药物敏感性实验以及全基因组测序,并对血清型、MLST型和耐药基因进行鉴定、注释和分析。结果7株iNTS菌株中,包含1株鼠伤寒血清型和2株Ⅰ 4,[5],12:i:- (ST34型)、2株肠炎血清型、1株科瓦利斯血清型和1株未知血清型Ⅰ 4,[5],12:d:-(ST279型),其中6株为单相菌,沙门菌二相鞭毛基因缺失或假基因化可能有助于增强沙门菌侵袭性。未发现替加环素、氨曲南、阿米卡星及头孢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株,存在1株八重耐药鼠伤寒沙门菌。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基本相符。结论本研究中的iNTS菌株存在八重耐药株,整体耐药水平尚低但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