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满族文化历史悠久,满族拥有自己特色的文字、语言、风俗习惯等,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发源地,从东北入手可以更好的了解满族文化。满族文化起源于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后发展为女真文化,最终演变为现在的满族文化。满族的文化丰富,满语对当今的东北方言仍有很大的影响,满族的图腾崇拜是海东青,民居、服饰、饮食习惯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特点鲜明。但随着不同文化的融合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作用,满族传统文化正在慢慢消失,保护和传承满族文化刻不容缓。
简介:【摘要】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川渝地区新常态下的重要特点,对川渝地区的产业梯度系数进行分析,并与沿海地区进行比较得出川渝地区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可以显示各个产业对沿海地区的相对发展阶段。分析结果说明了川渝地区应重点发展的产业,以及应积极承接的产业。
简介:摘要:我国作为花椒的原产地,有着非常悠久的花椒种植历史,并且根据相关的文献记载,花椒早在我国的西周时期就已出现,而在中国古代,其主要作为香料来使用,并且花椒本身具有抗菌杀虫,消散止痛,明目消食等功效,所以它还具有很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而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使得其对花椒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花椒拥有了更多的经济价值。基于此,本文以花椒生长特性与形态特征为切入点,来进一步分析花椒在干旱地区的高效种植技术,希望能借此来实现花椒的产量和质量并行。
简介:摘要:芸豆,营养丰富,每百克菜豆含蛋白质23.1g、脂肪1.3g、碳水化合物56.9g、钙0.08g及丰富的B族、c族维生素。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可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增强抗病能力,激活T淋巴细胞,促进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促进新陈代,缓解慢性疾病等。芸豆在黑龙江省各地均有种植,尤其高纬度、无霜期短的地区种植较多,是人们喜食的绿色杂豆类农产品,市场经济效益较好。为丰富食品结构,平衡膳食宝塔,创造“小杂粮,大效益”,对当地芸豆栽培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以服务杂粮产业经济,为杂粮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低幅度构造是指构造比较平缓、闭合幅度较低的一类地质体,一般构造幅度在20m左右。低幅度构造和圈闭,虽然幅度不大,一般情况下面积也不大,但是有可能形成富集高产的“小而肥”油藏。胡庆复杂断裂带纵向上有多套含油气层位,平面上主要发育有复杂断块油气藏、低幅度断鼻油气藏及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本文主要以低幅度油气藏为研究对象,概述了胡庆地区低幅度油气藏类型、成因及成藏机理,对该地区同类型油藏具有很好地推广应用前景。
简介:摘 要:发展循环型农业是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文章对其概念、内涵进行了梳理旨在把循环农业的思想更充分地应用在实际生产中。发展循环农业是解决西藏高原现代农业发展瓶颈、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1-3]。本研究以实地调研、查阅文献资料和综合分析等方法,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对西藏阿里地区沿河、沿边县不同生态发展区循环农业概况进行调查梳理,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4],综合分析了循环农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和作用。同时,结合阿里地区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实际,研究和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来指导农业生产,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农业,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是阿里循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1960-2013年中国东北地区逐日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站点数据资料,分析中国东北地区寒潮活动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960-2013年中国东北地区总计发生寒潮41666站次,平均每年共发生普通寒潮约771.6站次,平均每站每年共发生寒潮10.7站次。其中,强寒潮约占总寒潮站次的45%,超强寒潮约占总寒潮站次的20%。冬季寒潮发生站次最多,其次为春季,秋季最少。三类寒潮均在吉林省东南部、黑龙江省北部及海拔较高地区发生的站次最多。全年以及秋、冬、春三季的寒潮发生站次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寒潮平均持续时间秋季最长,冬季次之,春季最短。寒潮初发日期有显著的延迟趋势。中国东北地南部区全年寒潮站次与西伯利亚冷高压强度、极涡面积及强度、东亚槽强度、冷空气次数在呈正相关,东部地区的寒潮强度与极涡面积、极涡强度、冷空气次数及东亚槽强度呈显著正相关,东亚槽位置偏西时东北地区南部春季寒潮站次偏多强度偏强。秋、冬、春三季高纬地区及寒潮关键区内地表气温呈上升趋势,且寒潮关键区区域在冬春季节环流呈南风增加的趋势,不利于高纬地区冷空气南下,亦不利于其在寒潮关键区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