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推进,农业人口转移加速,给山区县域公共服务带来挑战与机遇。本文以农业人口转移背景下山区县域公共服务一体化供给方式和路径为研究对象,分析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理论,探讨农业人口转移对山区县域公共服务的影响。通过对丽水市和嵊泗县的案例分析,总结出强化公共服务供给的重点方向和创新供给路径。

  • 标签: 农业人口转移 山区县域 公共服务一体化
  • 简介:地方政府承担了多数财政农业支出,而地方财政支出又高度依赖政府间转移支付,但转移支付对地方农业支出的影响仍不明确,本文使用2003-2009年地级面板数据研究了这一问题。理论分析表明,地方政府存在忽视农业支出的激励,且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缺陷。实证部分表明,无论是使用比重还是人均额,转移支付对农业支出的积极作用均较为微弱,一般性转移支付效果很低,专项转移支付的效果较大,但也低于合理水平;转移支付的效果存在显著的时间与地区差异,即在2003-2006年与财力净流入地区效果更好;转移支付对农业支出中的林业支出影响最大,对其他农业支出的影响较小。政策性建议是转移支付结构调整应当慎重,注意地方政府对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挪用,且应强化地方政府问责制。

  • 标签: 财政农业支出 转移支付 地级数据
  • 简介:破解市场分割状态,建立全国竞争有序的大市场对产业转移转型和社会福利增进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三地区自由资本模型的拓展(中国北部、中国南部与国外),建立国内与国外两层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分析框架,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空间转移及社会福利关系。结果表明: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促进产业空间转移,并提高居民实际收入和社会福利;渐进地提高国内和国际贸易自由度时,南北部区域之间不容易形成非对称结构;较快地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不仅产业转移规模非常小,而且南北部区域之间不会形成核心一边缘结构,但是显著地提高了市场规模较小区域的社会福利水平。

  • 标签: 地方保护主义 两层次区域经济一体化 产业空间转移 社会福利
  • 简介:摘要:本文在《转移支付对湘西州县级财力均等化效应的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接续深入研究,并按照基尼系数的可分解性,将财政收入的基尼系数按照贡献值、贡献率和相对集中系数进行分解,得出各分项转移支付对湘西州县级财力不均等的贡献度。根据综合分析的结论,进一步细化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的建议,进而为缩小湘西州县级政府间财力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 标签: 转移支付制度 基尼系数分解 财力均等化 政策建议
  • 简介:摘要:在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挑战面前,中国作为当之无愧的制造业大国,面临从代工到自主品牌出海,由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由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到智能制造的转型巨大挑战。在产品的生命周期过程中,更加需要将产品营销的重心逐渐向研发管理过程转移,高端制造业的国产化也更加需要从研发方式的源头进行根本的转变。我们应把握机会转换的窗口,实现从技术追赶的逆向研发向技术前沿的正向研发能力跨越。

  • 标签: 市场营销 产品生命周期 研发管理
  • 简介:工业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腾飞的重要性,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道路所证实。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都曾经或必将面对的重要课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和机制是十分复杂的,本文运用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个人微观决策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并采用2003—2006年国家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数据,建立Probit模型对纳什均衡的结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民工是理性的,他们是以收益最大化来决定自己的转移行为,只有用工企业的工资估价大于农民工的工资估价,雇佣才可能发生,农村劳动力才能实现顺利的转移

  • 标签: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线性策略 纳什均衡
  • 简介:乡一城人口流动,也就是剩余劳动力转移,这是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一方面,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剩余劳动力从边际产出较低(甚至等于零)的生产部门转移到边际产出较高的生产部门势必导致产出增加;另一方面,剩余劳动力转移本身就是产业结构变化的表现,而产业结构变化则是经济结构变化的主要内容。因此,没有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顺利完成就没有经济发展。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面临着十分艰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自然而然,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就成为了一个中国经济学界关注较多、又极具挑战性的研究热点。由刘传江、徐建玲等撰写的《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一书(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以下简称《农民工》),就是一部较为全面地考察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力作,值得一读。

  • 标签: 剩余劳动力转移 中国经济学界 农民工市民化 进程 产业结构变化 人民出版社
  • 简介:借鉴系统动力学分析模型,建立了区际产业转移推动转入地城市化进程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安徽省2009-2014年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省外投资形成的资本存量来度量产业转移,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产业转移与城市化之间存在内生性的关系,二者之间均存在正向的相互关系,且城市化在其中处于主导地位;此外,对外开放程度、教育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对城市化的影响均是正向显著的,而国有产值比重对城市化的影响却是反向显著的;地区经济发展的规模和产业转移的路径依赖效应则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是正向显著的。

  • 标签: 承接产业转移 城市化 省外投资资金 互动效应 中部地区
  • 简介:2006年5月19日上午,南开大学刘纯彬教授应邀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咨询中心作“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如何协调发展”的专题报告,会议由咨询中心主任凌耀初研究员主持,院内外专家以及院部机关工作人员50多人参加了会议。

  • 标签: 农村劳动力转移 咨询中心 协调发展 专题报告 城镇化 学术讨论会
  • 简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的转移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文章以对湖北省襄樊市1017名农民工的调查问卷为基础,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当前中国中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建议。

  • 标签: 农村剩余劳动力 欠发达地区 转移能力 实证分析
  • 简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继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又一促进西部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战略的实施将从更大空间上推动区域间的产业梯度转移,而对相关历史数据的现代产业知识结构分析会为这一产业转移趋势的研判提供基础,有利于决策和选择。采用2000-2010年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构建投入产出模型,定量测度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分析产业转移的时空特征,并为沿带主要国家间的产业转移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与启示,从实践上为经济带战略实施奠定数据基础。研究表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呈现"V"字型结构,环中亚地区成为经济带发展的沦陷区。就东亚地区来看,中国是东亚经济圈的重要国家,也是经济带建设战略的发起国,其产业转移特征主要体现在以国内产业转移为主、国际产业转移规模化尚未实现这两个方面。就环中亚地区来看,印度作为环中亚地区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以及经济带重要的拓展区域,呈现完全的净产业转出状态。就欧洲经济圈来看,德国是传统的欧洲经济强国,也是经济带的终点,其产业转移呈现国内与国际产业转移相结合的特征与趋势。

  • 标签: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 产业梯度转移 投入产出模型 定量研究
  • 简介:广东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中部“珠三角”核心地区发展很快,相对而言,东西两翼的地区经济发展比较慢,两类地区存在明显差异,而东西两翼又各有自己的区位比较优势,工业结构与“珠三角”核心地区也具有互补性。因此,珠三角与东西两翼地区存在产业梯度转移的可能性。遵循产业梯度转移的规律,将市场主体的自发创新和政府的大胆尝试有机结合,积极探索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形式,对实现珠江三角洲及东西两翼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具

  • 标签: 珠三角 东西两翼地区 产业转移 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