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活动生成作为一线教师,管理班级物品不丢失是常规工作。到了大班后,随着孩子们能力的增强,我们经常会请他们帮忙来数数量较少的东西。虽然每次都是请一两个孩子,可总会有许多孩子积极地来帮忙。看到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我便想到通过统计班级物品,让孩子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条形统计图浅显易懂,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便于比较多少,还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较为规范的统计概念及方法,对其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条形统计图 数学活动 大班 一线教师 常规工作 统计方法
  • 简介:对儿童学习和发展结果的评估与监控是教育质量监测的重要内容。学前儿童数学监测指标体系本质上是对3-6岁儿童在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知识、能力、态度、学习品质等方面的发展的较为系统的期望。在厘清21世纪创新社会对人才数学素养要求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研究文献和国内相关政策文件,本研究构建了学前儿童数学监测指标体系草案,然后采用德尔菲专家访谈方法,结合幼儿园教师在实践中的实际使用情况与反馈,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内容效度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多次修改,最终确定的监测指标体系包含数学知识技能、过程性能力、态度和学习品质三个方面共20条指标,今后应进一步开发和完善与这一数学监测指标体系相匹配的注重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诊断性测评工具和适合教师使用的观察评定表,以更好地发挥监测为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服务的功能。

  • 标签: 教育质量 质量监测 儿童数学学习 发展期望
  • 简介:论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高校教学质量评价。通过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建立一个公平、合理、客观、全面的教学质量研究体系。通过选取适合的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并且需要运用恰当的、合理的分析方法,建立出可以提供参考的教学质量评估方法,最终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以此为今后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教学质量评价 主成分分析 SPSS
  • 简介:幼儿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幼儿发展评价过程中所依据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方面、各层次的发展评价标准,是对幼儿进行有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科学有效的指标构成维度以及各项标准的制定对幼儿的发展评价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教师对幼儿的真实评价,关系到幼儿的全面发展。

  • 标签: 评价指标体系 幼儿发展 主体参与 评价标准 相互联系 评价过程
  • 简介: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指标体系包括教育规模、师资队伍、教育经费、办园条件四个指标领域,基本反映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总体发展情况,但是现有指标体系也存在理论基础薄弱、部分关键指标缺失、对社会经济环境和政策敏感性不足等主要问题。建立学前教育指标体系的保障机制、构建理论框架、选择核心指标内容、加强指标体系的实践导向性和政策敏感性,有助于推动我国学前教育指标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 标签: 学前教育指标体系 教育评价 教育质量监测
  • 简介:提高家庭对优质保教资源的获取能力,让每个儿童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是全球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儿童与家庭管理局2017年发布题为《界定和测评优质学前保教资源获取性: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指南》的报告,提出了优质学前保教资源获取性的定义,建构了相应的测评指标体系,提供了测评策略和相关测评数据采集渠道等,为相关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评估特定区域范围内儿童家庭对优质保教资源的获取性状况提供了概念框架与工具。我国在大力推进普惠性、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进程中,应坚持兼顾质量和公平的价值导向,加强关于学前保教资源获取性的理论体系和测评体系的建设,探索“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获取性测评路径,建立多层面、多样化、多功能的追踪数据库,特别关注并满足处境不利儿童家庭对有质量学前保教资源的需求。

  • 标签: 学前保教资源 获取性测评 普惠性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公平
  • 简介:近年来一些新的统计分析方法被应用到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研究中,提升了分析的科学性。首先,多层线性模型符合各种质量要素的层次性特点,克服了传统分析不分层次的缺陷;其次,广义加性模型等非线性模型的分析方法,能客观地描绘出各质量要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与传统的线性分析相比具有更高的准确性;第三,项目反应理论在儿童发展评价中的应用,克服了经典测量理论的若干缺陷,使对儿童发展成果的评量更加准确、客观;第四,断点回归等“拟随机实验”避免了传统研究设计实施难度大的弱点,增强了研究的可行性和分析的科学性。

  • 标签: 学前教育质量评估 统计分析方法 多层线性模型 项目反应理论 断点回归设计
  • 简介:近年来在园幼儿死亡事件屡见报端,意外死亡业已成为我国儿童死亡的第一杀手,更是百姓和政府深度关注的社会问题。本研究采取目的性抽样中的最大差异抽样策略,对2010年1月至2015年9月期间全国发生的“在园幼儿死亡事件”进行互联网、报刊检索,选取其中由官方报刊公开报道或转载的85例真实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窒息死亡”是当前在园幼儿死亡的主要类型,占49.41%;3岁及以下的低龄幼儿是在园幼儿死亡事件的主要受害群体,占55.26%;在园幼儿死亡人数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与办园性质差异,农村幼儿园发生在园幼儿死亡事件数和死亡人数都较城镇幼儿园更为严重,民办园发生在园幼)LfD-A-事件的数量是公办园的13.17倍,占事件总数的92.94%;在园幼儿死亡事件的发生具有较为明显的时间分布规律,每学期初和期末是在园幼儿死亡事件爆发的高峰期。政府对幼儿园安全的监管力度不足与“政出多门”是导致在园幼儿死亡事件频繁发生的关键,幼儿园内部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力是主要的直接原因。今后应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推进学前教育立法工作,明确各方监管主体的权责,构建政府部门间协同合作机制,建设县域内幼儿园安全事故监测信息数据库,打造“预防-监测-预警”一体化的管理网络,建立“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分析报告”的监管体系,实现幼儿园安全监管的常态化与制度化。

  • 标签: 在园幼儿死亡事件 幼儿园安全管理 政府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