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8 个结果
  • 简介:由吕进主编的《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的出版,是重庆出版界、中国新诗史上可喜可贺之事。作为迄今为止我国第一部地方新诗史,该书以五十余万字的篇幅,对自新诗诞生以来,重庆诗歌的各个发展时期及其有代表性的诗人、诗论家、诗歌流派进行了历史的追踪和理论的分析,是一次覆盖面广、建设性强、史论结合的重庆新诗的大巡礼。它不但是对历史的重现,而且它所体现的艺术追求、学术风范也可以为当下和未来的新诗发展提供有益的参照。

  • 标签: 中国新诗 诗史 吕进 诗歌流派 诗论家 诗人
  • 简介:重庆诗歌的中年写作”这个话题有两个关键词:重庆诗歌,中年写作。我就这两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重庆新诗:丰厚的文化遗传对于20世纪的中国来说,重庆是一座新诗的重镇。这座“江山”之城哺育了吴芳吉、邓均吾、何其芳、杨吉甫、方敬、沙鸥、梁上泉、傅天琳、李钢、李元胜这样的一代代的著名诗人,也哺育了诗歌翻译家邹绛。在20世纪的抗战时期。许许多多名家都在渝州弹奏过他们的竖琴。

  • 标签: 中年写作 重庆 诗歌 座谈会 讲演 文化遗传
  • 简介:父亲一把把我揽过来,急切地说,孩子,快让父亲看看,眼睛到底咋啦。我先是一惊,接着"扑哧"笑出声来,一字一句地说,就是近视眼。你没看见,好多同学都戴着眼镜呢。父亲在土里刨食,春播秋收,锄草施肥,一辈子与庄稼打交道,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记忆中的农民父亲,只出过两次家门。第一次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那时我学习很用功,不知不觉中,发现视力在下降,

  • 标签: 父亲 农民 近视眼
  • 简介:第一个农民我正在办公室忙于业务,手机响了。话筒里传来一个粗喉咙大嗓门儿的男子声音:你快到市二医院来一趟,我昨天到这儿的,找不上头去,住不上院!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哥哥当农民的历史非常悠久。就在父亲去世的那一年,他才十五岁初中刚毕业,原本是一腔热情,心中充满对未来的美好的理想,但转眼一瞧个子年龄都比他小得多的我,咬一咬牙,放下书包,扛起犁耙,面朝黄土背朝天去了,义无反顾的样子。哥哥天生长着一副农民的架势,五大三粗,干活常是热火朝天,体力特棒。每次放假跟他千活,我常汗颜:挑东西时,他常常两担一股脑儿撂到肩上,大步流星

  • 标签: 农民 五大三粗 生长着 犁耙 面朝 体力
  • 简介:草原上,前十几年,搂地毛的农民有很多。地毛和发菜,是同一件事。内蒙古当地人管生长在内蒙古中北部特定区域的一种稀有植物叫地毛;别的省市区的人们还有书面语,称它是发菜,源源不断运往南方的装地毛的塑料袋上也标注“发菜”的字样。

  • 标签: 草原 农民 内蒙古 发菜 书面语 塑料袋
  • 简介:艺术史上讨论绘画形式,可以题材论,如宗教画、历史画;以表现材料论,如油画、水彩;以民族审美属性论,如中国画、日本画;以艺术风格论,如印象派绘画、抽象主义绘画;以艺术发生类型论,如文人画,宫廷绘画,民间绘画。我们单从题材内容说,艺术史上有大量的乡土民俗题材作品,出现了许多因此闻名的画家。人们会想起荷兰的勃鲁盖尔、法国的米勒以及中国的赵望云、罗中立等。

  • 标签: 历史画 农民画 户县 宿命 抽象主义绘画 题材内容
  • 简介:自从鲁迅写作农村题材小说并开创现代“乡土小说”流派以来,以农民作为叙事对象和内容的乡土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作为历史的概念,鲁迅提出的“乡土文学”,虽然特指“五四”时期蹇先艾、许钦文、王鲁彦等为故乡所“放逐”而寓居在城市、表现侨寓者“乡愁”的小说,但它的包容性使其已然成为一个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概念,涵盖了包括当代小说在内大多数的农民、农村题材的小说书写。

  • 标签: 农民 蒋子龙 帝国 农村题材小说 乡土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
  • 简介:抗战时期.新诗以其特有的方式建构着八年抗战期间有关蕈庆的记忆和想象,重庆的战时特殊地位、独特地理文化特征以及特别的城市文化性格,引发了众多诗人的重庆叙事欲望.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新诗再庆叙事。

  • 标签: 抗战期间 叙事 重庆 新诗 抗战时期 特殊地位
  • 简介:当我们携带着不同的文化经验,面对一座城市,进入的渠道无疑是多元的。例如,可以看到在近期电影之中的"重庆"元素浮动,形成了一个令人瞩目的"电影重庆"现象。由此,我们不断追问:它是以怎样一个多维的形象展现,承载着怎样的当下中国现实与文化认同,而作为电影画面之中不断闪现的地域与空间是否具有意义生产的价值。

  • 标签: 细读 电影 重庆 与空间 意义阐释 城市化
  • 简介:这是秋天,满目红叶,我看见了一个红色的重庆红色的旭日.红色的云霞红色的山峦,红色的江流,红色的楼群红色的车船,红色的鸟鸣就连树木年轮中浮动的香气也红了就连蝴蝶的心跳也红了

  • 标签: 《红色重庆》 诗歌 文学 诗集
  • 简介:走上多远。才能看见重庆的粼粼波光脚下得携带高原的泥土.西部的歌谣一轮红红的日头除了照见自己,余下的是否给了旗帜,那高高的飘扬的旗帜

  • 标签: 《人间重庆》 诗歌 文学 诗集
  • 简介:主要栏目1.重庆问题:本土文化动力的发见、发掘与建设,本土文学症候的剖析与疗养,本土文艺现状的批评、文艺发展与繁荣的新思维,重庆文艺的创造性建议。2.注意力:国内著名作家个人专题研究。3.巴山论剑:作品争鸣,理论交锋,现场说法。

  • 标签: 重庆 作品 发掘 文学手法 评论 论据
  • 简介:主要栏目1.重庆问题:本土文化动力的发见、发掘与建设,本土文学症候的剖析与疗养,本土文艺现状的批评、文艺发展与繁荣的新思维,重庆文艺的创造性建议。2.注意力:国内著名作家个人专题研究。

  • 标签: 重庆 作品 发掘 评论 论据 新思维
  • 简介:俗话说老天有眼,但我总觉得老天有时也会无眼,或者是有眼无珠。否则,徐重庆兄这么好的一位以毕生精力献身于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事业的人,为什么只允许他活了七十三岁,而不慷慨仁慈一点?老天太吝啬,太不公平了。

  • 标签: 重庆 中国现代文学 文化事业 不公平
  • 简介:重庆直辖以来,在经济上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城市建设上也获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长期以来,在人们的眼中,重庆却始终摆脱不了没有文化的印象,这大大降低了重庆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重庆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未能呈现出相匹配的发展态势,这势必对重庆今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没有文化的支撑,再绚丽的经济发展都

  • 标签: 文化建设 重庆文化 影视文化 中国影视 文化发展 农村市场
  • 简介:郭沫若,抗战时期,寓居重庆达八年之久(1939—1946年)。除积极指导抗日救亡运动外,为政之馀,还从事学术、文艺、考古活动,从另一个侧面支持民族解放运动,鼓舞人民斗志,影响极其深远宏大。郭老在重庆的政治、文艺、学术活动,早有专题论述,不再多赘。至于考古活动方面,目前尚无人涉及。笔者不揣譾陋,作此短文,用表崇

  • 标签: 考古工作 卫聚贤 铜器铭文 专题论述 田野考古 汉墓
  • 简介:此诗收入《郭沫若全集》时,作了如下注释:枇杷山,“在重庆市内,抗日战争时为苏联大使馆所在处,今为重庆市博物馆。地势颇高,山城可一览无遗。馆中分自然与历史两部分,陈列品颇为丰富。”

  • 标签: 重庆图书馆 抗日战争 郭沫若 大使馆 博物馆 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