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9 个结果
  • 简介:有幸接受上海重点工程之一的交大包兆龙图书馆前的雕刻任务,心里着实高兴。但对雕塑怎样才能与这座现代化建筑的外观与内涵相协调,一时心中无数。在该建筑设计师林关云同志和几位负责同志的热心指导和鼓励下,几经变体,致使这组雕塑以现在这个面貌问世了。雕塑《汲》的创作变体,实际上是一个对空间处理的探索过程有什么样的空间理解,就有什么样的雕塑存在。绝对空间的约束开始做了两组稿子,都是在写实基础上作了一些装饰变形处理。因为雕塑是安放在图书馆前的水池边上,所以就以汲水的情节进行构思,比喻人们到图书馆汲取知识营养就象为了身体需要天天喝水一

  • 标签: 空间处理 建筑设计师 身体需要 变形处理 现代艺术 布朗库
  • 简介:2014年10月16日-17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欧盟国家文化机构合作组织(EUNIC)及罗马尼亚文化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欧文化对话”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行,来自中国与奥地利、比利时、丹麦、法国、爱尔兰、英国等欧盟国家数十位专家学者、艺术家和欧盟各国驻罗马尼亚使馆和文化机构的代表共同出席了此次活动。欧盟驻罗使节、中国驻罗大使霍玉珍、文化参赞闫建武、欧盟文化中心合作组织主席伦贝等应邀出席开幕式。罗马尼亚议会众议长瓦列留·兹格内亚、罗马尼亚文化院主席利连·扎姆菲罗尤、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欧盟合作组织主席任安莉为活动致辞。

  • 标签: 中国艺术研究院 文化对话 公共空间 中欧 欧盟国家 罗马尼亚
  • 简介:山东菏泽穆李面塑工艺的形成受到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因太平天国运动到菏泽避难的面塑匠人王清原、郭湘云夫妇是穆李面塑工艺形成的关键因素.菏泽地区的习俗和审美观念是穆李面塑工艺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因素.

  • 标签: 山东菏泽 穆李面塑工艺 村落生态空间
  • 简介:所有的设计都是一种有目的的创作行为。是对创作或创造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设想理解为设计。而空间设计则是在完成指定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设计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并能加以施工实施的艺术创作活动。

  • 标签: 空间设计 创作行为 计划书 目的性 教学 审美需求
  • 简介:网络文艺作品改编为传统媒介作品,需要理解媒介转换中所呈示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哲学特质的冲突、交融与逆向流动。在传统道德伦理、资本消费主义、主体意识形态等复杂因素的碎片化整合中,网络文艺的“草根话语”被吸收到传统媒介中进行改置与规训,以适应主流价值传达的需要,形成复杂的面向。

  • 标签: 媒介转换 主体性 主体间性 草根话语 主流规训
  • 简介:从“绘画中的新造型”和“建筑中的新空间”两个方面出发.阐述了皮埃·蒙德里安和密斯·凡·德罗以新的形式语言分别在绘画和建筑领域里建立的“空间的新秩序”,分析了蒙德里安和密斯作品里所表现的艺术精神和思想观念。蒙德里安绘画中所创立的抽象原则以直线和直角为主要语汇,是20世纪重要的美术思潮;密斯把蒙德里安的概念用建筑作了表达。他们对20世纪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直到当今。他们有一个共同目的,就是表现世界的基本秩序,表现永恒与本质。

  • 标签: 绘画 建筑 新造型 秩序
  • 简介:南朝画论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澄怀味象”强调的是审美主体以清澄纯净、无物无欲的情怀,在非功利的审美心态中,去感悟内部深层的情趣意蕴与生命精神。“澄怀”是对体验者审美心胸的要求,而此次展览我提出的“城怀味象”中的“城怀”,亦强调审美主体的对于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除此之外,更侧重和突出的是,近现代以来,社会变革和城市发展下的一种渗透在审美主体血液里的经验和状态,“味象”即体味与体验丰富而多边的客观现实生活。

  • 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 城市空间 澄怀味象 前言 水墨 意象
  • 简介: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基于人类学者对研究对象的田野调查和参与观察,通过对当地人社会文化的整体性考察来对特定文化语境下的民间艺术形式做出意义的阐释和解读。艺术与宗教信仰的关系密切,本文所调查研究的中越边境的布傣天琴仪式是艺术在民间信仰仪式中的文化表征,同时又建构起当地社会对于神、鬼、祖先崇拜的神圣空间,这种神圣空间又通过当地麽公们的仪式对布傣村落的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

  • 标签: 艺术人类学 天琴 布傣 神圣空间
  • 简介:万叠戏文唱影卷,个个影人立心间。有名有姓有本源,有头有身有周全。有姿有态有眉眼,有声有色有苦甜。有情有意有肝胆,有来有往有悲欢。前尘影事皆成幻,花开叶落年复年。——现代襄阳花鼓戏《灯影老屋》这二十年来,我一直想从热闹的宏大叙事返身“人”的微观现场,再极目宇宙大千。

  • 标签: 花鼓戏 四维空间 现代戏曲 襄阳 创作 宏大叙事
  • 简介:随着当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到来,局圄于农村乡土的农民画一度面临着创作人员流失,农村生活题材贫乏,创作式微等问题。农民画如何顺应时代之变,适应城镇化进程,甚至参与到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体系中去,为城乡的和谐发展,也为农民画的未来探求一条新路是文章探讨的重点。文章试从城市文化空间的四个分类——文化生态空间、文化产业空间、文化事业空间以及公共空间四个维度,结合上海区域本土的农民画实例,阐释农民画于城市文化空间构建的可能性与适用性。

  • 标签: 民间美术 农民画 城镇化进程 城市文化空间构建
  • 简介:庆阳坝凉亭街是在盐业经济背景下为迎合商业需要而形成的集贸易、居住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其独特的建筑形态、空间布局以及室内陈设等都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土家族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文化表征之一。川盐贸易为庆阳坝带来商业发展,同时这种发展在建筑空间上产生了“共居”表象,即体现为外来商帮、移民与本土民居的共居。“共融”是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混融,主要表现为儒家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共融、商业文化的渗透、民间信仰的交融,这些要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

  • 标签: 庆阳坝 凉亭街 建筑空间 “共居” “共融”
  • 简介:进入新世纪以来,昆曲的生存景观大为不同,昆曲所呈现的面貌、昆曲的从业者、爱好者及受众对于昆曲的认识、意见和以往也有迥然相异之势。总的说来,在中国社会的文化空间中,昆曲不仅获得了一个确定而且优先的位置,而且和当代文化有着较为深入的纠缠。

  • 标签: 社会文化空间 昆曲 文化实践 社会主义 生存景观 中国社会
  • 简介:对于存在于民间的宗教信仰,学术界持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它不是宗教,因为民间信仰杂乱,与迷信、巫术紧紧相连;一种则认为它是民间的一种宗教,因为它与宗教有很形似的功能。带着对民间信仰神秘感的探索,假期参与观察了隆德县每年一次的大型庙会——北联池庙会,发现民间信仰与村际空间存在着经济、精神、文化、政治、娱乐等诸多的空间链接关系,民间宗教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很大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 标签: 民间信仰 宗教 北联池 庙会
  • 简介:如果说电影是一门后现代艺术是基于它艺术形态上的考虑,那只是对它的科技性、复制性、拟像性等外部表象的界定,只有表现内容上的后现代才是真正的后现代电影。特别是在西方,电影的发展往往受到哲学思潮的影响,所以,电影和哲学往往是可以互证的。本文以《黑客帝国》和《楚门的世界》这两部电影做个案分析,从电影的技术层面透视其中后现代主题的营造。这两部电影在剧情上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它们都运用了高科技和营造了或真实或虚假的空间。《黑客帝国》营造了“母体(Matrix)”这个空间,《楚门的世界》建构了“桃源岛”这个世外桃源。技术的使用和空间的转向都导向了虚无这个后现代主题。这两部电影在技术、空间和虚无这三个方面呈现出异曲同工。

  • 标签: 黑客帝国 楚门的世界 技术 空间 虚无
  • 简介:"启蒙的绝境"和"娱乐至死"构成中国网络文学的现实语境和国际语境,也决定了网络文学在价值观上整体的"回撤"姿态。"清穿"一"穿"回到启蒙前,通过消解爱情神话的幻象而解构爱情的主体,从而缓解人们的价值危机和情感焦虑,形成"反言情的言情模式"。在"后撤"的总体态势下,网络小说《间客》的逆流而上特别值得关注。小说以幻想的方式在"第二世界"重新立法,以个人英雄主义坚持启蒙立场,在没有"另类制度选择"的总体困境下,坚持"个人另类选择"的权利。在文学传统上,《间客》是《平凡的世界》的延续,但在现实主义的乌托邦叙述已经不再可能的今天,只能在"异托邦"里建立另类个人选择的幻象空间,并以此实现其意识形态功能。

  • 标签: 个人英雄主义 意识形态功能 网络文学 异托邦 幻象 空间
  • 简介: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中国摄影家》杂志社主办的《情真象幻——黄贵权摄影艺术的诗意空间》作品展览暨学术研讨会于4月25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隆重举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茜在开幕式上致辞,她肯定了黄贵权在探索中国画意摄影之路上取得的成就,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摄影艺术 作品展览 诗意空间 中国艺术研究院 真象
  • 简介:光影艺术在现代博物馆展陈空间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依据笔者对意大利佛罗伦萨主教堂博物馆的实地考察,着重从展陈空间引导和展陈空间意境两方面对该馆展陈空间设计中的光影艺术应用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并由此总结出光影艺术在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 标签: 光影艺术 展陈空间 展陈设计
  • 简介:城市边缘群体的边缘性表现之一就在于其生活的社会空间受到挤压和扭曲。这种空间的挤压又使得该人群被进一步边缘化。借助影像的直观性、易读性、共享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参与式影像实践可以拓展边缘群体的社会空间,建构其自身的主体认同。城市社区中的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拍摄培训、影像创作和影像分享等一系列影像实践活动,来帮助边缘群体积累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建构自身主体性的精神空间,从而以这种平民化艺术生产方式扩展和再造了边缘群体的社会空间。但是,边缘群体的流动性以及组织自身资源的相对缺乏也使得这一社会空间难以长期维持。

  • 标签: 影像 视觉人类学 边缘群体 社会空间的生产 社会组织
  • 简介:HansUlrichObrist(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访谈问:请具体地谈一谈第二届广州三年展的策展理念——关于“实验室”计划的详细情况?答:从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实验室”是西方艺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美术馆、大学、剧场或其它一些可以利用的地方都被视作一种实验室,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展示作品的地方来对待。九十年代以来,这个传统得以进一步强化。“实验室”不是简单的形式表现,而是渗透到生活之中的观念和行动的结合,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形式,它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日常性。这决定了过程的重要性。展览实际上就是一个实验室活动的阶段性展现。这样的话,展览就不光是一个展示的地方,它会引起很多新的活动,使各种事情发生进入到一个运动状态,并激发其他的事件。展览会引发很多艺术家的会面、交流、沟通,促使他们进一步合作,使其活动持续开展。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展览成为一个多学科活动的混合体,其中凝聚着很多能量,这种能量使得合作的创新行为更具有活力。展览本身不光是一个展示,更是一种动力,像机器一样能够自我运转和更新。

  • 标签: 艺术家 实验空间 六十年代 美术馆 西方艺术 双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