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从作品一百二十七号开始往后的六部大型弦乐四重奏①,是贝多芬对世界音乐文化的最后奉献.贝多芬,在他创作生涯的最后年代里,以其伟大的心灵,坚强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超凡入圣的技艺,精心构思,潇洒挥毫,镂金刻玉,完璧成璋,使这六部作品前继后续,传递循环,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作为人类音乐史上一代圣雄"良知的记录"②,表达了作曲家的最后意志和遗言.贝多芬晚期的这组珍品,作为艺术家的"天鹅之声",有着其独到的风格与个性.然而,这位能够在器乐创作领域里自由驰骋的贝多芬,为何仅仅"慎对"而"独钟"于弦乐四重奏体裁?作为弦乐四重奏大师海顿的学生,贝多芬为何没有在风格上步随其后却另辟蹊径?我行我素的贝多芬,为什么会醉心于巴赫的音乐语言?各自独立的六巨
简介:《吕氏春秋》的生律问题,成为近年古代乐律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这也是与中国乐律学核心知识建构直接相关的重要问题。近期,陈克秀先生发表的题为《(吕氏春秋)的“十二律”与“十二纪”》一文依据四个方面的论证。得出《吕氏春秋》生律为“黄钟上生林钟,所生十二律以林钟为首”的结论。陈先生对上生、下生、“上”、“下”的解读虽然较为深刻,但他花了大量篇幅去解读高诱注,却没有直接解读《吕氏春秋·音律》篇的原文,对上生、下生的具体使用也没有严格区分古今语境,还疏忽了《管子》与《吕氏春秋》“宇宙图式”中音乐信息差异的重要性。对这些问题的认识,除了关系到生律次序,还关系到先秦乐律术语、乐律系统甚至乐律文化的理解,因此,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