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8月期间,旅俄“小演奏家”斯锦在北京望京柏斯琴行举办她的北京首场个人钢琴独奏音乐会。这场音乐会不仅是她多年旅俄留学的一个小结,同时也为她即将奔赴波兰华沙,在肖邦故乡举办个人音乐会做热身准备。在学有小成之际不忘用音乐回报家乡父老,在同行们的关切与嘱托下,带着朋友们的希望把最美的肖邦音乐带去肖邦的故乡。

  • 标签: 钢琴独奏音乐会 演奏家 肖邦 个人 北京 感受
  • 简介:钢琴作品《版画集》(1903)创作于德彪西风格的成熟时期,它标志着印象派技法的确立:其中第二首《格拉纳达之夜》,充满着浓郁的异国风情,西班牙作曲家法雅称赞这首作品“每一个细节都是地道的西班牙味”。

  • 标签: 德彪西 画集 钢琴作品 印象派 演奏方法 版画
  • 简介:关于民族和声的学习,大都基于传统功能和声学习后,结合现代技法,对此进行民族调式和传统和声的结合,而尚无从传统功能和声产生的源头进行学习的,本文从对巴赫《371首众赞歌》的和声风格介绍,以及中古调式和民族调式的相似之处,提出对巴赫《371首众赞歌》的学习,是一个追根溯源的好途径。

  • 标签: 民族和声 中古调式和声 《371首众赞歌》
  • 简介:"音乐话题理论"肇始于1980年代莱纳德·拉特纳关于古典主义音乐的著述之中,并在接下来的30多年里于阿兰布鲁克、阿伽乌、蒙耐尔、哈腾、米尔卡、普雷施等学者的著述中不断发展充实。该文通过梳理这一理论的发展过程,即"话题"这一术语如何从修辞学中被移植到音乐理论之中,又是如何从一种用来理解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工具逐渐发展成为一套复杂且疑窦丛生、颇具争议的音乐符号学理论,及至漫出西方中心,被用作研究非西方音乐的有效手段之一,以澄清其内涵和外延,并指出其在学科归属上的开放性。

  • 标签: 音乐话题理论 表现性 音乐修辞 音乐符号学 跨学科
  • 简介:贝多芬《第二交响曲》体现了贝多芬在古典传统中寻求突破、创新的精神。其中包含的某些音乐风格和创作手法,已经预示了贝多芬成熟时期音乐的风格特征,可以被看作是从以海顿作品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交响曲风格,通向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等杰作所体现的新风格的一座桥梁

  • 标签: 贝多芬 《第二交响曲》 资源性前奏 英雄性主题 二度远关系转调
  • 简介:声乐学习是一个摹写"内心意象"的过程,内心意象反映着声乐学习者学习声乐时不可缺少的与心理、生理学知识,人文关系知识,表演艺术知识等相关联的直接或间接的知识和技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内心意象实际上是艺术构思的产物,声乐学习就是一个学习者"内心意象"形成的过程,声乐技术的学习和掌握运用都必须用内心意象来导引,不仅在情感上表现作品之形、声,更重要的是从内心里对原创作品所蕴藏的内在气质进行发掘,对原创作品的品格、风貌进行展示,对原创作品的特有情思进行转达。

  • 标签: 声乐学习 内心意象 审美特征 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