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对建设老年病房护工培训基地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培训内容和建设策略。培训内容为:护工职业基本素质培训、护工专业照护技能培训、护工安全防护意识培训、护工院感消毒意识培训、心理护理沟通技能培训。建设策略为:确立培训基地重点,根据需求确定基地规模;区内师资资源整合,建立专业培训师资团队;培训模式多样化,根据需求制定培训内容;培养专业化护工队伍,规范护工行业标准。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有效降低静脉输液风险,采用护理安全管理方式,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去年3月到今年2月收治的需要输液患者中选出82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案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实验组患者有41例,对照组患者也是41例。其中,实验组患者采用护理安全管理方式进行护理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方式进行护理管理,对比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事件的几率、二组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医院中出现纠纷的发生率。结果经过对比研究,发现,本次研究中心实验组患者产生不良事件的概率更高,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更高,医患纠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静脉输液的风险问题,临床中采用护理安全管理模式进行护理管理能够起到很好的预防风险事件作用,而且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能得到显著提升,该护理管理模式适合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安全转运程序管理是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方法:从我院2015年11月到2017年4月期间接诊的高危儿中选取符合本次纳入标准的患儿一共300例,然后对其展开研究,将这些高危儿平均分为两组,对于A组的高危儿而言,采用的是安全转运程序管理的护理方式,对于B组高危儿而言,采用的是常规性质的转运管理,期间医护人员需要记录A、B组高危儿在转运过程中发生的不良情况、转运效果等等,以作对比分析。结果:采用安全转运程序管理的这一组高危儿转运成功率更高,家属对于转移到满意度更高。A、B组高危儿转运过程中的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安全转运程序管理在高危儿转运中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药学管理视角下患者用药安全进行分析并提出提升患者用药安全的相关策略。方法:在对药学管理工作与患者用药安全相关性研究中,以2019年4月-2021年4月为时间节点,采用对比研究的形式对药学管理视角下患者用药安全进行分析。研究以2019年4月-2020年4月应用传统药学管理工作的时间为对照组,以2020年5月-2021年4月应用现代化药学管理工作的实践对观察组,对单位时间内两组药学处方安全性进行分析,以对患者用药安全策略进行分析。结果:药学管理质量对比结果表明,在应用现代化药学管理模式的情况下,处方药物中抗生素的联合使用与药物滥用等情况控制较好,且观察组药学服务满意度为99%,对照组药学服务满意度为84.6%;患者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以药学变态反应、中毒反应与继发反应为主要评价因素,其中观察组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4%,对照组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6%,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学管理视角下,患者用药处方能够得到二次鉴别,对提升患者用药安全具有重要价值。且现代化药学管理工作的应用模式较多,能够满足不同药学管理工作需求,其在临床用药管理工作中,对提升药物使用质量与安全,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现象的出现具有意义明显,因此药学管理视角下患者用药安全能够得到保障。
简介:摘要现阶段,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医疗水平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对于基层医院来说,因考虑到控制成本和病源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和大型医院一样对科室进行比较细的划分,并且,在内科住院患者当中,中老年人占据着一个比较重的比例,由于中老年患者在心里及生理等方面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别是对于心脑等系统疾病患者来说,其病情往往比较严重,且还具备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等特点,使得患者在住院期间比较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从而导致其安全管理方面出现了不少的隐患。对此,临床还应针对基层医院内科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其作出详细分析,并由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显著提升临床内科安全管理的效果,减少意外事故发生概率。此研究,笔者将着重分析基层医院内科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及防范对策。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与管理措施。方法:此次研究需要选取住院治疗患者,共计300例,纳入时间段为2020年1月~2020年8月。为了提升研究效果,采用分组式结果分析,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n=150例)与对照组(n=150例),组别不同运用的用药管理对策不同,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用药管理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合理用药管理对策,研究期间需要护理人员做好记录工作,重点记录患者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运用合理用药管理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0.67%,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为提升患者用药安全性,此次研究对患者实施用药管理,结果显示患者重复用药、联合用药不当情况显著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可在临床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