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对隐匿型冠心病诊断的初筛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75例,对其行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患者的心脏状态。以出现ST段下降时机体有无症状来判断其是否为隐匿性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结果175例冠心病患者中,隐匿型冠心病108例(61.71%);有临床症状的冠心病患者67例(38.29%)。两组患者的ST段变化幅度差别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的冠心病患者的缺血持续时间更长,两组以上数据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隐匿型冠心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中,共发生心肌缺血704次,其中176次(25%)发生在凌晨0至早上6点;心肌缺血528次(75%)发生在上午7到10点。结论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能有效提高隐匿型冠心病的检出率,具有较好的初筛价值,对于及早对患者做出诊断,及早治疗,在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预后方面有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在肝脓肿形态强化的增强CT诊断中一过性强化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进行临床或者病理检查确诊为肝脓肿病症的患者30例共有58个肝脓肿的动态增强征象,对患者的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实质期进行动态的增强CT扫描,统计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在58个肝脓肿中有48例在肝的右叶,10个在肝的左叶,典型的肝脓肿病症变现的有11个,其主要表现为双靶征象,其中心出现低密度表现,其中包含气体,另外47个为不典型脓肿,36个为蜂窝状,有持续的强化征象,并且其边缘较为锐利,另外11个不是蜂窝状,但是有阶段性的强化征象,在58个肝脓肿中有46个肝脓肿出现阶段性强化,其发生率为79.3%。结论在肝脓肿的动态强化增强CT扫描诊断中其出现一过性段性强化是肝脓肿的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在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同时患者伴随有病理性炎症所致的门静脉血流减少,患者的肝动脉血流量有部分增加。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心电图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52例冠心病患者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的进行临床分析。结果52例冠心病患者都有出现不同状况的心电图异常表现,常见的有心肌梗死、束支传导阻滞、ST-T改变、短阵室速、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心房颤动、以及短阵房速等,有1例患者已安装了起搏器。结论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应用在对冠心病患者临床检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检查的效果也非常好,值得在临床医学中进行广泛的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以及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6月份-2014年2月份某医院进行心电图检查的280名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40名,观察组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测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记录分析。结果观察组采用的动态心电图检查方法对于房室肥大、阵发性房颤、期前收缩、窦性停搏、阵发性室上速以及缺血性ST-T异常改变等各种心电异常的检出率为100%,而对照组对于心电异常的检出率为58.57%,两组数据具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效果明显高于常规性心电图检查,应大力推广临床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泵联合动态血糖监测在血糖波动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门诊治疗的80例血糖波动患者相关病例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胰岛素泵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动态血糖监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BG、早餐后2h、午餐后2h以及晚餐后2h血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后FBG、早餐后2h、午餐后2h以及晚餐后2h血糖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达标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胰岛素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糖波动患者在胰岛素泵治疗基础上联合动态血糖监测效果理想,根据血糖监测调整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的控制患者血糖,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2月至2013年8月收治2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采用手术减压加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治疗。手术前后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影像学检查(椎间盘高度,椎间孔高度,cobb角)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记录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2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24~3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及Oswestry指数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术后手术节段椎间盘高度、椎间孔高度较术前均明显增高(P<0.05),cobb角相较术前则减小(P<0.05)。结论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短期疗效确切,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来证实。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动态血压对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术前进行评估及用药指导,对于围手术期高血压病人血压控制减少手术风险为目的。方法67例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增高的血压监控。结果对67例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增高患者的24小时动态血压波动曲线进行分析。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癫痫的诊断中使用动态脑电图与常规脑电图的不同效果。方法选择95例作为此次调查的对象,研究时间自2015年1月至2018年4月。通过随机分组将95例患者分为两组,调查组(48例)、对照组(47例),两组患者的个人基本状况、患病程度、健康状况等无明显区别(P>0.05)。检查中,采用常规脑电图为对照组实施检查,采用动态脑电图对调查组实施检查,两组的前期准备、检查措施、后期记录等的内容保持一致。结果由患者的检查结果可知,调查组48例中,异常39例、正常9例,检出率为81.3%;对照组47例中,异常23例、正常24例,检出率为48.9%。调查组的检测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癫痫诊断中,动态脑电图异常率更高,且相比常规检测有着较为显著的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颅脑超声,探讨它们对脑白质损伤早产儿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观察组为脑白质损伤早产儿35例,对照组为正常早产儿36例。分别于生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行颅脑超声检查。结果观察组第1天颅脑超声异常率97.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第7天颅脑超声异常率86.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第14天颅脑超声异常率83.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颅脑超声可作为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有力的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MSCT动态增强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本院已经病理确诊的50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MSCT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50例中,单侧发病41例,双侧同时发病7例(左侧28例,右侧22例,峡部7例),2例平扫及增强未出现任何异常改变。45例平扫表现为直径4-10mm低密度结节状,3例表现为<3mm小裂隙样低密度。增强后,30s病灶均呈不均匀强化,60s静脉期呈相对乏血供改变,48例病灶在已强化的甲状腺组织背景映衬下病灶显示为更明显的低密度灶;出现包膜破损16例,晕圈征13例;乳头状壁结节13例;钙化12例;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3例,合并结节伴腺瘤2例,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1例;IV区出现淋巴结转移2例。邻近右侧胸锁乳突肌受侵犯1例。本组所有病例均未发现远处转移。结论MSCT动态增强对PTMC的诊断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并具有特征影像学改变,诊断时应当从病灶数目及大小、形态、密度、轮廓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重点从强化方式、包膜中断征或咬饼症、晕圈征或镶嵌征、钙化、强化的乳头状壁结节,颈部淋巴转移、邻近或远处器官有无侵犯等多方面进行鉴别,此外同时注意MTC合并腺瘤或结节性甲状腺肿等诊断可以掩盖PTMC,同时MTC存在一定的假阴性病例。因此,诊断PTMC时CT资料同时要结合超声检查以免引起漏诊。
简介:摘要目的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甲状腺激素动态水平展开研究,旨在为临床上更好的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甲状腺激素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提供依据,方法笔者以2017年6月—2018年6月来我院呼吸内科治疗的100名AE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视为实验组,同时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10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动态监测上述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动态水平。结果实验组治疗前后,TT3、TT4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实验组患者治疗前TT3、TT4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后,结果显示经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结果进行比较,治疗前后TT3、TT4水平和TSH的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本次研究对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观察分析,对判断病情的程度及其预后意义重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心律失常型冠心病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的诊断价值和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88例冠心病患者,先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查,然后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率检测,观察两种检查方法对心律失常型冠心病类型、表现检出情况。结果常规心电图检出阳性病例共55例,阴性病例33例,准确检出率为62.50%;动态心电图检出阳性病例共68例,阴性病例20例,准确检出率为77.27%,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短阵室上速、房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室性早搏成对诊断中,动态心电图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可以持续24h观测患者心率、冠脉缺血变化情况,记录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时间、特点,通过心电信号可以准确判定心律失常类型,在心律失常型冠心病的诊断及疾病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诸城市艾滋病疫情变化动态,为下步低流行区的艾滋病疫情控制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10年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的艾滋病疫情报告资料、随访管理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7年中共发现报告HIV感染者/病人74例,分布在全市13处乡镇(街道)中的11个;艾滋病疫情发现率呈每年上升趋势;最小年龄5岁,最大年龄73岁,15~49岁占88%;男女之比11;经异性性接触传播为主;经医疗机构途径发现占45%;病死率26%;原籍为外国、外省、外市的占58%。结论通过医疗机构发现艾滋病是现阶段重要的途径,各类医疗机构要进一步落实在医疗活动中的重点人群的HIV抗体检测,并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全面提高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是艾滋病防治的关键之一;艾滋病疫情高发地区加强少数民族等流动人口的管理,是减少低流行区疫情的有效措施;加强传染源的人性化、规范化管理,才能最终控制艾滋病的传播与流行。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动态血压情况。方法将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于我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34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同期选择3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但不合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对动态血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24h收缩压为(125.3±11.1)mmHg,夜间收缩压为(126.3±9.3)mmHg,24h脉压为(53.3±6.8)mmHg、日间脉压为(52.3±7.5)mmHg、夜间脉压为(50.3±8.1)mmHg;对照组患者24h收缩压为(115.3±11.2)mmHg,夜间收缩压为(112.3±14.8)mmHg,24h脉压为(43.4±7.3)mmHg、日间脉压为(43.3±6.9)mmHg、夜间脉压为(40.3±9.1)mmHg;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而言,夜间收缩压升高是主要的危险因素,同时伴有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发生血压调节机制紊乱的几率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