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严重多发伤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原因,其发生不仅与机体的炎症反应关系密切,而且与凝血功能紊乱密不可分,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是触发过度炎症反应、凝血功能紊乱的扳机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采用双源CT多征象分析联合动态增强扫描的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90例临床体检或检查发现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研究,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将结果分为良性肺结节(n=40)、恶性肺结节(n=50)两组均实施双源CT多征象分析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分析CT 灌注参数值、平扫CT值、增强扫描CT值、征象。结果:(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不同放疗计划在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治性治疗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本研究抽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间因低位直肠癌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7例老年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设计动态容积调强放疗和7野静态调强放疗两种治疗计划,比较两种放疗计划在老年直肠癌患者中的剂量学指标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动态容积调强放疗计划的适形性指数(CI)和Dmean(平均剂量)、V95%(95%等剂量线所覆盖的计划靶区体积占比)、V105%(105%等剂量线所覆盖的计划靶区体积占比)均要优于7野静态调强放疗计划(P<0.05),且动态容积调强放疗计划在膀胱低剂量及高剂量受累体积上均低于7野静态调强放疗计划(P<0.05),且动态容积调强放疗计划的平均治疗时间也要短于7野静态调强放疗计划,P<0.05。结论:动态容积调强放疗计划在老年直肠癌患者治疗中具有膀胱照射剂量低、适形度高和治疗时间短的优点,有助于患者不良反应的减轻,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的心率变异性分析的结果与相关性。方法 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年龄≥ 45岁患者 92例,进行心率变异分析,采用郭继鸿主编《动态心电图学》,对心率变异性的判断标准。 结果 女性 43例,男性 49例,男、女患者间心率变异性( HRV)的主要指标:平均 NN间期( SDANN)、相邻 NN间期差的均方根( rMSSD)、高频成分与低频成分比例( LF/HF)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率变异性降低,为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的结果,与许多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神经内分泌疾病的病理机制相关,可以用来判断自主神经功能,评估病情和预后及指导治疗、监护等方面。
简介:目的研究乳腺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表现与分子生物学指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53例乳腺癌患者共计55个肿块术前行DCE-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肿块大小、形态、边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强化形式、早期增强率)。术后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肿瘤细胞ER、PR、Her-2、Ki-67表达隋况。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分析分子生物学指标与DCE—MRI表现的相关性。结果肿块大小与Ki-67阳性表达呈正相关;肿块形态与Her-2阳性表达呈正相关,与Ki-67阳性表达呈正相关;肿块边缘与ER、PR阳性表达呈正相关;肿块强化形式与PR阳性表达呈负相关:TIC类型与Ki-67阳性表达呈正相关;早期增强率与Her-2阳性表达呈正相关。结论乳腺癌DCE-MRI表现与分子生物学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DCE—MRI表现可以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能够间接评估肿瘤预后并为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简介:目的探讨MRCP联合容积内插体部检查(VIBE)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梗阻性黄疸病因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25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MRCP和VIBE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资料,计算和比较MRCP、VIBE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及二者联合诊断梗阻性黄疸病因的准确率。结果MRCP、VIBE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及二者联合诊断梗阻性黄疸病因的总准确率分别为76.80%(96/125)、80.80%(101/125)和84.80%(106/125),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5);良性梗阻74例,三者诊断其病因总准确率分别为91.89%(68/74)、86.49%(64/74)和90.54%(67/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2);恶性梗阻51例,三者诊断其病因总准确率分别为54.90%(28/51)、72.55%(37/51)和76.47%(39/51),其中VIBE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联合MRCP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纯MRCP(P=0.022)。结论MRCP联合VIBE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梗阻性黄疸、尤其是恶性梗阻性黄疸病因准确率高。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病毒性脑膜炎(viralmenigitis,VM)和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meningitis,TBM)脑脊液细胞学变化特点。方法用Cytospin-4型玻片离心沉淀仪收集细胞法,对30例VM和30例TBM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学分类情况进行动态观察和分析。结果多数VM患者脑脊液白细胞中嗜中性粒细胞在1-3d内迅速减少或消失,随后呈淋巴细胞学反应,随病情好转细胞数恢复正常;TBM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早期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随后呈混合细胞学反应,嗜中性粒细胞多在1个月后才有明显降低,随病情好转变为以淋巴细胞为主直至正常化。结论VM和TBM的脑脊液细胞学动态变化过程有明显差别,脑脊液细胞学技术对2种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