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气道廓清技术-支气管镜下吸痰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的吸痰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收治时间为2023年1月-2024年1月,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常规组28例,采用常规吸痰,实验组28例,采用气道廓清技术-支气管镜下吸痰,对比两组患者的退热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退热时间以及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常规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气道廓清技术-支气管镜下吸痰,有助于缩短患者的退热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对于加速患者疾病恢复具有显著作用,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本文阐述了对一名16岁肥胖男性患者的麻醉苏醒期护理体会。患者因代谢综合征和困难气道在苏醒期间面临多项挑战。麻醉过程中使用了舒芬太尼、丙泊酚等药物以确保安全和效果,同时综合运用了多种监测和调整措施以应对其特殊情况。在整个过程中要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维持心肺稳定、管理术后疼痛、提供心理支持,并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变。通过精确的药物管理、连续的生命体征监测、及时的疼痛评估与控制、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本次护理,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体现了困难气道管理和术后护理的重要性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临床护理应用在神经外科人工气道湿化护理中的价值。方法:56例神经外科人工气道患者中选自于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患者中,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各2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湿度管控护理。比较两组气道湿化效果、临床指标、肺部感染情况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气道湿化效果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临床指标较对照组优(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情况较对照组轻,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神经外科人工气道湿化护理中采用临床护理的效果明显,可提高气道湿化效果,减轻肺部感染情况,提高自身满意度,临床上可借鉴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对儿童小气道功能作用,改善肺功能。方法:对我住院 80例肺炎支原体儿童进行肺通气功能检测(急性期及缓解期)及比较分析。结果: 80例肺炎支原体儿童急性期 FVC、 FEV1、 PEF、 FEF25、 FEF50、 FEF75、 MMEF75/25 的实测值均低于预计值,急性期时大部分儿童虽然等达到正常数值和比值但低于预计值,提示大部分儿童急性期肺通气功能有不同程度损害,其中肺通气功能正常儿童( 27名占 33.8%);小气的功能障碍( 44名占 55%),限制性功能障碍( 6名占 7.5%);混合型功能障碍( 3名占 3.8%), 恢复期肺通气各项指标明显改善,但仍有12例儿童小气道指标仍存在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肺炎支原体儿童急性期及恢复期的肺通气功能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多以小气道功能障碍为主。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系统化气道护理对无创正压通气重症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2月--2021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64例重症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奇偶法为依据进行分组,记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分别实施系统化气道护理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呼吸功能。结果 护理前的对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和一秒肺活率(FEV1/FVC)3项指标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呼吸功能明显改善,组间相比,研究组FEV1、FVC、FEV1/FVC水平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声门下吸引染色测试法评估神经重症人工气道患者早期吞咽功能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在2022年3月~2023年3月期间选取84例神经重症人工气道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染色吞咽功能测试法(对照组)和声门下吸引染色测试法(研究组)评估,记录并对比患者数据。结果:研究组评估用时更短,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更低,评估后生化指标的波动更为轻微(P<0.05)。结论:声门下吸引染色测试法评估神经重症人工气道患者早期吞咽功能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更高,基于此,该方法值得受到医生们的关注。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炎临床疗效。方法 病历选取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12月,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4例新生儿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n=42)和实验组(n=42)。干预组患儿进行常规治疗,实验组患儿进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临床指标和有效率均优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干预ICU人工气道建立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5年6月到2015年12月期间ICU收治的重者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2016年1月到2016年6月期间ICU收治的重者患者36例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进行了人工气道建立后,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5.87±1.93)d明显短于对照组(9.52±2.67)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7,P=0.00);观察组患者ICU住院时间(8.95±2.48)d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13.27±3.19)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6,P=0.00)。观察组患者意外脱管率(2.78%)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19.4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6,P=0.02);观察组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率(8.3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27.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P=0.03)。结论ICU人工气道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了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应用价值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者气管切开后持续进行气道湿化过程中的护理方式,提高湿化效果。方法收集院内2015年6月至2017年4月期间院内气管切开的患者作为受试对象,随机选取100例进行本次研究。所有患者进行气道湿化,根据患者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护理干预的实验组,将护理后的湿化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探讨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结果采用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患者湿化效果良好的比例高达90.0%,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不同方式护理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发生,但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气管切开持续气道湿化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湿化效果,改善患者呼吸状况,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建议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