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的影像表现,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取2016年9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并经病理证实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CT及MR的影像学表现,并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17例病灶为局限型,病理为透明细胞型,余3例为弥漫型,病理类型为浆细胞型(1例)和混合型(2例)。另外,有5例患者的病灶周围有子灶表现,6例可见周围血管迂曲增粗,7例病灶内见钙化点(灶)。10例表现为明显强化,强化方式近似血管的强化方式(动脉期明显强化),6例病灶表现为中度强化,4例为轻度强化。5例周围可见子灶,子灶的强化方式与主病灶的强化相同。结论:CT以及MR能够清晰的显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特点,通过熟悉了解这些影像学特征,可以帮助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的确诊及确认治疗方案提供有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淋巴系统是人体脉管系统特别重要的形成部分,对人体正常运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一旦人体患病,细菌、毒素等就能够沿着病患的淋巴管进入到病患的部分淋巴结当中,造成淋巴结出现淋巴细胞与浆细胞来参与免疫,从而造成淋巴结产生增生与肿大的现象,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因操作较为简便、检查所需费用较低、无创等优势而受到人们的认可,现本文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淋巴结结合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1年12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40例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准,对比多普勒超声对颈部淋巴结结核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以及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和非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的参数差异。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检出率为(35/40):87.50%,灵敏度(31/35):88.57%,诊断特异度为(4/5):80.00%;颈部淋巴结结核各参数指标与非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比较,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对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临床检验价值极高,能够清晰地观察淋巴结结核形态、边界及其周围血流信号等,为医生提供准确的病况数据,有利于对症治疗方案的制定及实施,在临床诊治上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检查技术在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21年3月-2022年4月期间接诊的120例疑似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纳入研究,所有患儿家属均同意实施超声检查,并跟访到临床综合诊断结果。结果:120例患儿经临床综合诊断,69例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51例为急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患者对应的相关症状检出率均高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使用超声诊断准确率、特异性、灵敏度分别为95.83%、94.23%、97.05%。结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与急性阑尾炎症状表现较相似,通过合理运用超声检查方法,可明确病变部位、淋巴结横径与纵径,更好地进行鉴别诊断,指导患儿尽早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在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30例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观察淋巴结的形态、大小、密度等特征,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评估多层螺旋CT在诊断淋巴结转移方面的准确性。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86.7%(26/30),敏感性为88.9%(16/18),特异性为83.3%(10/12);多层螺旋CT能清晰地显示淋巴结的形态和密度变化,为临床医师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信息。结论:多层螺旋CT在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能够提供清晰的影像学信息,帮助临床医师准确判断淋巴结的转移情况,从而为宫颈癌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简介:摘要:目的:加深对乳腺癌复发和转移模式的理解,并为优化乳腺癌患者的长期管理策略提供实践指导。方法:本研究选取了一位左乳腺癌术后复发伴多处转移的患者病例,详细梳理了其病史、治疗过程、复发情况及病理检查结果。患者初诊时接受左侧乳腺癌根治术,术后多年出现复发,并伴有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通过中医辨证施治,结合西医治疗,观察并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接受逍遥散加减等中草药治疗,并结合中医外治法,治疗后上肢肿胀减轻,食欲增加,咳嗽症状缓解。然而,尽管治疗有效,患者仍表现出手指麻木不适,提示乳腺癌复发伴多处转移的复杂性。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为乳腺癌术后复发所致,且该复发过程经历了长达数年的“冬眠期”。结论:本病例不仅加深了对乳腺癌术后复发和转移机制的理解,特别是转移性肿瘤在靶器官中长期处于“冬眠”状态的现象,也强调了肿瘤患者术后应接受长期检查追踪的重要性。即使术后多年,也不能忽视肿瘤的复发风险。本研究提醒医院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更加关注患者的长期管理,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采用口服抗生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在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的患儿中选择89例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所选用的临床治疗药物相同,依据不同给药途径分为观察组(46例)与参照组(43例),参照组的给药途径为静脉输液,观察组采用是口服治疗药物,经两组的临床治疗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参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用药治疗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采用口服抗生素治疗可取得与静脉输液给药治疗相同的疗效,但是口服治疗药物更为方便、经济,且患儿依从性较高,应当尽量选择口服药物实施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分析高频超声检查用于浅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淋巴结疾病患者 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应用高频超声鉴别诊断淋巴结良恶性,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与病理检查金标准相比,高频超声检查准确率为 91.67%,误诊率为 8.33%。良性淋巴结测量长径及短径值均显著小于恶性淋巴结 (P<0.05);良性淋巴结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显著低于恶性淋巴结 (P<0.05),二者舒张期末血流速度相对接近 (P>0.05)。结论:应用高频超声鉴别诊断浅表淋巴结良恶性,可以产生明显效果,有助于降低误诊或漏诊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转移淋巴结枚数、组数及野数对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为更加合理的淋巴结转移分级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9年12月间在上海市胸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04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2009年第七版国际食管癌TNM分期对所有患者进行重新分期。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来评估转移淋巴结枚数、组数及野数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204例患者随访率为93.1%(190/204),中位随访时间为37(0~104)个月,5年总体生存率为35.0%,5年病因生存率38.8%。按转移淋巴结枚数,pNn(无淋巴结转移,86例)、pN1(1.2枚转移淋巴结,80例)、pN2(3-6枚转移淋巴结。35例)和pM(7枚以上转移淋巴结,3例)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7.8%、31.8%、11.5%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按转移淋巴结组数,无淋巴结转移(86例)、1组淋巴结转移(56例)和2组以上淋巴结转移(62例)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7.8%、31.5%和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按转移淋巴结野数,无淋巴结转移(86例)、1野转移(70例)、2野转移(43例)和3野转移(5例)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7.8%、34.2%、12.1%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经Cox模型证实,转移淋巴结的组数(P=0.043,RR(95%CI)=1.540(1.013—2.342)]和转移淋巴结野数[P=0.010,RR(95%CI)=2.187(1.210-3.951)]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转移淋巴结的范围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以转移淋巴结组数进行淋巴结分级,可以统一标准,更加合理、准确地预测食管癌手术患者的预后。
简介:手术是胃癌治疗的基石,但关于淋巴结清扫的范围东西方学者一度有过争论。基于2010年Dunch研究15年随访结果,D2淋巴结清扫作为进展期胃癌治疗的标准术式方得到普遍认同。至此也为胃癌腹腔镜淋巴结清扫术的应用奠定基础,开启了胃癌外科治疗的新纪元。自从1994年日本Kitano教授进行了首例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胃癌以来,其应用于胃癌的证据越来越多,现已被日本胃癌治疗指南推荐为早期远端胃癌的标准治疗选择。在我国,依据中国胃肠肿瘤外科联盟收集2014年至2016年间3年来自全国73家中心88000余例胃癌手术病例数据来看,接受腔镜手术患者的比例已超过30%,并呈每年上升趋势。由于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视野放大、操作精细、便于沟通、交流及学习等特点,其将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结合笔者团队既往的经验,讨论腹腔镜下胃癌淋巴结清扫的特点。希望借此文对读者有所启发。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B检查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6月份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2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对于所有患者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和病理学检查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最终来判断腋窝淋巴结的转移状况以及B超检查的敏感度以及准确性。结果82例病理学诊断结果为35例为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率为51.61%;B超检查共67例出现淋巴结转移,检出率为81.71%,淋巴结转移阳性预测值为93.22%,阴性预测值为71%,病理学与B超诊断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采取B超检查措施,能够获得较高的敏感度和准确性,能够更是的识别淋巴结的转移状况,具备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