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方酮康唑、莫匹罗星联合治疗真菌性皮肤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4月-2016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真菌性皮肤溃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处理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酮康唑、莫匹罗星联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显效43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8.33%;对照组显效33例,有效9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真菌清除率为86.67%,对照组为6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复方酮康唑、莫匹罗星联合治疗真菌性皮肤溃疡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真菌性鼻窦炎在CT影像时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并以此特征为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试验和真菌培养结果应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19年1月到2021年5月我院疑似深部真菌感染的患者98例进行研究分析。所有患者分别接受血浆G实验和相关部位的真菌培养。对两种方式的阳性率以及灵敏度、特异性以及预测值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血浆G试验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结果,P<0.05;血浆G试验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47%、特异度100.0%、阳性预测值100.0%、阴性预测值87.23%,准确率94.88%。结论:
简介:摘要:难辨认癣[1]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的浅部真菌病;初次诊断时难以由皮损形态联想到真菌感染,故命名为“难辨认癣”,因其不典型的临床表现而常常被误诊[2][4] ,且在被误诊为其他皮肤病后,不当的治疗会使皮损更加严重,且久治不愈;直接真菌镜检和培养是目前确诊难辨认癣的主流手段,而随着皮肤镜的广泛应用,皮肤镜可以直接放大观察皮肤形态、识别细微皮损镜下表现,协助皮肤科医师确立临床诊断并进一步作为疗效监测的手段,因此皮肤镜的应用对于难辨认癣的临床诊断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诊断为皮肤癣但不排除难辨认癖的患者,进行真菌镜及皮肤镜检查,结果发现,真菌镜阳性率81.25%,皮肤镜阳性率8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皮肤镜是难辨认癣筛查的很好的辅助工具。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研究热带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热带念珠菌,用ATB Fungus3筛选氟康唑耐药菌株,Yeastone测定耐药株对棘白菌素类等9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提取耐药菌株及2株敏感菌株的基因组DNA,PCR扩增ERG11 基因并测序,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ERG11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97株热带念珠菌中共筛选出31株氟康唑耐药株,氟康唑耐药株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米卡芬净、卡泊芬净、阿尼芬净均100%敏感,对伊曲康唑、伏立康唑耐药率分别为74.19%、80.64%;耐药菌株主要有2个位点发生改变:A398T( Y133F),A464T(S155F),其中54.2%耐药菌株ERG11 mRNA 高表达。结论: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交叉耐药,其耐药机制与ERG11位点突变和相对高表达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与临床常用的氢氧化钾(KOH)法对比研究荧光染色法在浅部真菌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皮肤科就诊的疑似浅部真菌病患者658例,分别用荧光染色法和KOH法检测,以培养法作为金标准,比较两者的阳性检出率。结果 荧光染色法的总阳性率(88.15%)高于KOH法的总阳性率(7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 51.842,P <0.01),除花斑癣、头癣外,荧光染色法在体股癣、手足癣、甲真菌病、马拉色菌毛囊炎的阳性率均高于KOH法,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荧光染色法在浅部真菌病诊断中阳性率高,值得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