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现代医院设备管理在实际运用方面仍旧存在着实际性的问题,医学计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能有效防止医院设备品质问题的出现,同时通过建立健全医院设备管理系统
简介:摘要:医院医疗设备在诊断疾病以及治疗疾病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精确度与治疗结果关系密切,做好计量检定与质量检测工作非常必要。本文对计量检定和质量检测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对其应用策略进行了可行性探讨,旨在提高医疗设备的稳定性和精确度。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胸腰段脊柱骨折前后路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52例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分别对其使用前路、后路手术治疗方式,然后比较不同方法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相关数据的变化情况,之后对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概率、术中出血量等都小于前路组,且P<0.05,;手术前及术后两周后两组患者在前缘高度比与Cobb比较中没有显著差异,且P>0.05;但是12个月、24个月复查的时候,在伤椎前缘高度比、JOA评分等方面均大于后路组,且P<0.05。结论使用后路手术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及住院时间段、并发症发生概率小;而前路手术在椎体高度等恢复效果上要优于后路手术方式,可谓是各有利弊。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胸腰椎多节段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内固定术治疗。测量患者手术前后后凸角度数、椎体前缘高度,用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系统评价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术前后凸角度为(18.03±1.98)°,椎体前缘高度(21.07±3.10)mm;术后6个月后凸角度为(6.01±1.33)°,椎体前缘高度为(31.79±2.54)mm。术后6个月,患者的后凸角度明显下降,椎体前缘高度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8.02、15.28,P均<0.05)。术前Frankel分级为A级20例、B级14例、C级21例、D级9例、E级6例;术后Frankel分级为A级16例、B级7例、C级8例、D级9例、E级30例,术后Frankel分级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1,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临床疗效较好。
简介:背景:腰椎手术常伴随大量失血,且失血形式不仅局限于术中可见的显性出血,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同样意义重大。目的:通过对腰椎多节段内固定术术前、术后即刻血常规的监测,以及手术过程中显性出血的准确计算,研究腰椎多节段内固定手术过程中隐性失血的情况,从而更科学地了解患者失血量变化,及时纠正贫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而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统计患者身高、体重、手术节段及手术当天早晨及术后1h内血常规检查结果以获取患者血细胞比容信息,并准确测量手术前后纱布重量、术中液体冲洗量及吸引器内液体量。根据以上数据,通过Gross方程计算患者术中显性失血量、理论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结果:共纳入78例患者,男34例,女44例,平均年龄(55.3±15.2)岁。手术时间(134.2±30.0)min,麻醉时间(162.0±32.5)min。患者理论总失血量为(726.5±276.3)ml,其中显性失血量(396.6±155.3)ml,隐性失血量(329.8±234.6)ml,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42.3%。结论:腰椎多节段内固定手术过程中存在大量隐性失血,因此在护理工作中不能单纯靠显性失血评估患者贫血及循环情况。重视隐性失血、准确评估患者失血量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帮助患者平稳度过围手术期。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微创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2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实施传统开放减压、后路椎体间融合手术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微创减压、经椎间孔融合手术,记录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等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以及评价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并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关键词微创手术;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效果观察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377-01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老年股骨近段骨折创伤早期治疗的临床心得与体会。方法选取自我院2013年至2014年收治的60例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的患者,对其进行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并分析治疗后效果。结果60例患者,手术时长为1.5~5h,平均时长为2.1h;出血量为270~810ml,平均出血量为420ml。患者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优良率为74%。患者出院6个月后来院复查,未发现股骨头坏死、钢板松动、内固定物折断以及感染等症状。膝、髋关节恢复功能较好。结论老年患者是股骨近段骨折常发人群,临床上实施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骨折状况。患者术后应加强患肢的功能恢复,同时提高患者的骨骼质量,从而减少骨质疏松症状造成的骨折现象。
简介:目的:介绍运用TSRH(TexasScottishRiteHospital)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脊柱胸腰段或腰段侧凸患者的手术方法和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对1999~2000年用TSRH前路内固定系统治疗15例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患者的手术方法步骤和体会进行重点介绍。15例病人中,特发性脊柱侧凸14例(其中KingⅠ型12例,单纯腰弯2例),麻痹性脊柱侧凸1例。比较15例患者手术前后冠状面、矢状面Cobb's角变化和躯干移位矫正、顶椎旋转度数改变,并对前路矫形内固定的方法进行回顾比较。结果:术前冠状面侧弯角平均为55.8°(35°~78°)。术后平均为14°(4°~33°),矫形率为74.8%。未固定融合的胸侧弯,术前平均为35.9°(26°~51°),术后为21.8°(10°~42°),矫形率为40%。腰段侧弯矢状面弯曲术前为27.9°(-6°~55°),术后为25.7°(19°—33°)。术前躯干移位TS13.4mm(5~28mm),术后3.5mm(0~7mm),术前顶椎偏离平均47.8mm(21~69mm),术后平均10.8mm(3~20mm),C7/CSVL(Centersacrumverticalline)术前19.5mm(6~42mm),术后11.3mm(0~32mm)。术前顶椎旋转均为3°,术后10例正常,4例1°旋转,1例2°旋转。本组病人未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损伤,无感染等合并症。1例病人主诉侧弯凹侧方下肢发凉,考虑手术侧交感神经受影响,引起同侧下肢血管扩张,有发热感。术后3月随诊时症状消失。结论:如果适应症选择得当,TSRH内固定系统用于脊柱侧凸前路矫形固定时,具有良好的矫形效果,同时又保留腰椎矢状面生理弯曲,手术并发症少的特点,为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手术方法的良好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超急性期心电图表现情况及其代表的临床意义,以便为以后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数据支持。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2年-2014年收治ST段抬高型超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50例,设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本院同期收治无ST段抬高型的超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心电图表现特征。结果观察组缺血性J波组患者中发生心律失常概率相对于无出现J波患者要明显高得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在心电图的表现上存在极为明显的特征,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值得临床重视。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6年9月手术治疗的胸腰段骨折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椎体内植骨组31例,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同时,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同期37例行单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无植骨治疗者作为对照组。随诊3—58个月。评价两组术前、术后及随诊时伤椎高度比值、脊柱后凸成角矫正、神经功能恢复、内固定失效情况以及腰背疼痛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和脊柱后凸成角术前分别为(49.6±2.0)%、(93.4±1.0)%、(18.3±2.0)°和(50.3±1.0)%、(94.1±3.0)%、(17.9±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分别为(94.3±1.0)%、(96.7±3.0)%、(6.2±1.0)°和(90.1±4.0)%、(95.8±2.0)%、(7.3±2.0)°,椎体内植骨组椎体高度恢复和脊柱后凸成角矫正优于对照组(P〈0.05);随诊时分别为(92.5±3.0)%、(94.4±1.0)%、(7.6±1.0)°和(85.2±2.0)%、(90.5±3.0)%、(11.7±1.0)°,两组高度恢复和脊柱后凸矫正丢失率分别为(2.4±0.1)%、(2.3±0.5)%、(1.2±0.1)°和(5.3±0.5)%、(5.1±0.1)%、(4.4±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恢复术后及随诊时平均提高1-2级,椎体内植骨组略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内植骨组无内固定失效,对照组内固定失效4例,占10.81%。随诊时椎体内植骨组腰背疼痛2例,占6.45%,对照组腰背疼痛5例,占13.51%。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骨折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经椎弓根�
简介: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三维立体成像在胸腰段脊椎爆裂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102个脊椎爆裂骨折的螺旋CT表现。结果在102个椎节中,累及T12~L288个椎节,占总数的86.27%,L1受累最高,达49个椎节,占48.03%;椎管狭窄的程度与伴发神经损伤有关:轻度与中度椎管狭窄两者间神经损伤有显著差异(χ2=8.72,P〈0.05);中度与重度椎管狭窄两者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18.18,P〈0.05)。结论螺旋CT扫描能很好地显示脊椎爆裂骨折和椎管狭窄的程度,是诊断胸腰椎爆裂骨折的重要方法,对帮助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 ] 目的 了解颞骨岩部颈内动脉及面神经相关结构的显微解剖 ,为颞骨岩部入路临床外科手术操作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取 10例 2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采取颞耳后入路解剖法,暴露颞骨岩段颈内动脉和面神经各段 ,观测并测量面神经各分段的长度,颈内动脉水平段和垂直段的长度,颈动脉管内口和外口距耳蜗最近点距离。结果 面神经内耳道段长度 10.33±1.77 mm,迷路段长度 4.05±1.19 mm,鼓室段长度为 10.74±1.92 mm,乳突段长度 11.05±1.14 mm;颈内动脉水平段长度 17.17±3.72 mm,垂直段长度 10.65±1.01 mm;颈动脉管内口距耳蜗长度 19.64±1.48 mm,颈动脉管外口距耳蜗长度 2.24±0.43 mm,左右两侧相关距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面神经颞骨岩部内乳突段最长,迷路段最短,耳蜗位于岩大神经和面神经迷路段之间的夹角内。临床外科手术操作中,以颈动脉管内口为参照点,向后方磨除颞骨岩部骨质保护耳蜗的安全距离范围为 19.64±1.48 mm,手术操作接近该距离末端时应停止操作或改变磨除方向,避免损伤耳蜗等重要结构。
简介: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肺转移瘤和肺良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2011年1月~2016年1月我院行VATS肺段切除术30例,采用全胸腔镜三切口,用推结器丝线结扎或钛夹夹闭肺段动、静脉,切割缝合器闭合切断支气管,恶性肿瘤最后系统清扫区域淋巴结。结果30例成功施行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无中转开胸,其中切除左上肺舌段8例、尖前段1例、左下肺背段9例、基底段2例、右下肺基底段1例、背段9例,无围术期死亡。术后病理:ⅠA期肺癌20例,肺转移瘤2例,肺良性疾病8例(其中肺结核4例,支气管扩张2例,炎性假瘤2例)。ⅠA期肺癌手术时间(151.2±31.3)min,术中出血量(139.5±102.4)ml,术后拔胸管时间(4.6±1.3)d,术后住院时间(5.3±1.4)d。肺良性疾病手术时间(143.2±38.3)min,术中出血量(132.5±102.6)ml,术后拔胸管时间(4.1±1.4)d,术后住院时间(5.2±1.3)d。1例结肠癌肺转移手术时间150min,术中出血量136ml,术后拔胸管时间5d,术后住院时间6d。1例直肠癌肺转移手术时间141min,术中出血量128ml,术后拔胸管时间4d,术后住院时间5d。30例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7.1月,均无复发及死亡。结论VATS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安全可靠,在最大限度保留肺功能的前提下应用于ⅠA期肺癌、不易行肺楔形切除术的肺转移瘤和肺良性疾病患者,尤其适用于老年低肺功能患者,适合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