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小儿腹泻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小儿腹泻患儿进行研究,随机将患儿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采用蒙脱石散(对照组60例)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观察组60例)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经不同方式治疗后,其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5.0%、8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7%,两组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小儿腹泻患儿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效果显著,且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氟康唑联合达克宁栓治疗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6年3月~2017年3月间收治的95例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达克宁栓,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氟康唑,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阴道异常分泌物、瘙痒、白带异常、疼痛以及烧灼感等症状与体征消失时间更早,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实验组用药后1月、3月、6月、9月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卡方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结论氟康唑与达克宁栓联用治疗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效果满意,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降低远期复发率,建议临床加以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益生菌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肝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于 2016年 11月至 2018年 5月收诊的 102例肝硬化患者,按照 1:1比例根据就诊顺序分成对照组(先就诊, n=51)与研究组(后就诊, n=51),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方案治疗基础上增加益生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肝功能变化。 结果:①肠道菌群变化,治疗后组间肠杆菌、酵母样真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差异显著(P<0.05)。②肠道屏障功能,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DAO、 TNF-a、 D-乳酸水平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③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差异不大( P>0.05),但经不同方案治疗后,研究组各指标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益生菌可显著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肝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抗甲状腺药物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所致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特点的差异。方法研究选取我院2017年6月到2018年4月收治的8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按照肝功能异常出现的原因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所致,观察组为抗甲状腺药物所致。比较两组患者出现的肝功能异常临床表现及生活指标异常,比较两组患者甲状腺素水平和治疗转归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临床表现相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出现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升高的比例分别为,观察组患者出现ALT和AST升高的比例分别为100%、100%,二者差异明显,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抗甲状腺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二者在临床表现方面无明显差异,二者的鉴别可依赖肝功能检测如ALT及AST,后者出现生化异常较为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采取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5年4月接收的4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予以阿司匹林,研究组20例则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氯吡格雷联合用药。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发作时间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选择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这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治疗方案,能显著缩短患者发作时间,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患者更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单用或联合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是否会增加严重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75例住院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起病前是否服用抗血小板药分为对照组(A组,无服药史),药物组(B组)包括阿司匹林(100~300mg/d)、氯吡格雷(75mg/d);按药物类别将药物组(B组)分为阿司匹林组(B1组,单纯服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B2组,同时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结果B组年龄高于A组(66.72±9.99岁VS55.79±12.07岁,t=-6.230,P<0.05),B1组与B2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74±10.87岁VS66.71±9.46岁,t=0.015,P>0.05)。B组严重上消化道出血率高于A组(?字2=6.118,P=0.013),B2组严重上消化道出血率高于B1组(?字2=4.498,P=0.034);内镜下表现A组以十二指肠溃疡为主,B组以胃溃疡为主;B组中既往有溃疡史或上消化道出血史患者严重性上消化道出血率高于无溃疡史或上消化道出血史患者(?字2=10.53,P=0.001)。B组中联合使用PPI患者严重性上消化道出血率低于未使用PPI患者(?字2=8.339,P=0.004)。结论单用或联合服用抗血小板可增加患者严重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内镜下表现以胃溃疡为主,年龄、既往溃疡史或上消化道出血史、联合使用PPI是其重要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继发性肺结核采取结核丸联合抗痨药物治疗的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5-2017年收治治疗的96例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n=48)接受常规抗痨药物治疗,观察组(n=48)接受常规抗痨药物治疗联合结核丸治疗。对比两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病灶吸收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以及病灶吸收率对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不良反应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比常规抗痨药物治疗,结核丸联合抗痨药物治疗继发性肺结核在保证治疗安全性的基础上,提高了治疗效果、病灶吸收率,具有实施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时期肾综合征出血热(HERS)急性肾损伤(AKI)检测中血清、尿胱抑素C(CYS)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3月-2016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36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根据临床分期将患者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过渡期及多尿期/恢复期;同时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5名正常体检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采用酶法对两组血清肌酐进行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两组血、尿胱抑素C进行测定,对比分析两组血清肌酐,血、尿胱抑素C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热期/低血压期、休克期、少尿期、过渡期及多尿期/恢复期血清胱抑素C、尿胱抑素C及血清肌酐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净化组与非净化组血清、血清肌酐及尿胱抑素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及尿胱抑素C都可作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损伤的标志物,可有效反映患者急性肾损伤病情,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损伤时尿胱抑素C和肾小管损伤情况更加一致,临床价值显著,可在临床上得到较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了解临床常见致病念珠菌对4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情况,旨在为临床治疗此类菌株引起的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NCCLSM27-A2),测定从临床血液、痰液和尿液等标本中分离的226株常见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226株受试菌对氟胞嘧啶100%敏感,MIC90为≤0.125-0.5μg/ml;168株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的MIC90分别为32μg/ml、1μg/ml和1μg/ml,敏感率分别为90.5%(S88.1%+SDD2.4%)、92.3%(S87.5%+SDD4.8%)和91.7%;31株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敏感率分别为96.8%(S93.6%+SDD3.2%)、93.5%(S83.9%+SDD9.6%)和100%;16株近平滑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均敏感;11株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81.8%(S18.2%+SDD63.6%)和72.8%(S36.4%+SDD36.4%),而对两性霉素B100%敏感。在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中有3.2%~27.2%菌株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等唑类药物耐药。结论:临床常见致病念珠菌对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最高,对唑类药物存在不同程度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