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骶骨脊索瘤的临床特点和影响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从而判定影响骶骨脊索瘤的局部复发和总体生存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骶骨脊索瘤患者资料95例。应用单因素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判定独立危险因素。生存率通过Kaplan-Meier曲线计算,通过对数秩检验判定统计学差异。选择P≤0.1的影响因素进入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判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病例平均随访29个月,其中33例患者术后局部复发,局部复发率为34.7%(33/95);20例患者在本研究随访终止前死亡,总体生存率78.9%(75/95),术后生存时间(78.8±4.7)个月。在各临床因素中,术前Frankel分级、Enneking分期及手术方式与局部复发密切相关;年龄、性别、术前Frankel分级、术前选择性肿瘤动脉栓塞术与患者死亡密切相关。结论外科手术可提高骶骨脊索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30~70岁的男性患者总体生存率较高,术前较好的Frankel分级、EnnekingⅠ期、全脊椎en-bloc切除术可明显降低骶骨脊索瘤复发率;Frankel分级可作为术后总体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简介:目的探讨上颈椎椎管内哑铃形神经鞘瘤的手术及稳定性重建的方法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19例枕骨大孔区至C2水平哑铃形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完善颈椎正侧位X线、MRI、CT平扫及三维重建检查以明确肿瘤部位和范围,其中病变位于枕骨大孔至C1水平5例,C1,2水平14例。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手术治疗。肿瘤位于枕骨大孔至C1水平者,先部分切除枕骨大孔后缘,依据情况切除寰椎后弓;肿瘤位于C1,2水平者切除C2肿瘤侧椎板。肿瘤切除先切除椎管内部分,再切除椎管外部分。根据情况对脊柱稳定性进行重建。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9例肿瘤均完全切除,其中恢复良好13例,改善4例,无明显改善1例,恶化1例。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随访12~72个月,MRI检查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上颈椎哑铃形椎管内神经鞘瘤发生率低,手术风险大。手术显露及脊柱稳定性重建范围应根据肿瘤分布、脊柱结构缺如、功能需要等因素综合决定。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能有效减少神经损伤并发症。
简介:目的探讨肺癌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症(MSCC)术后运动功能转归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5月于本院接受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56例肺癌MSCC患者的临床资料。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脊髓功能评估采用Frankel分级,体力状态评估采用卡氏功能状态(KPS)量表。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肺癌组织学类型、术前行走状态(Frankel分级)、责任椎体有无病理性骨折、脊柱转移灶数目、发生运动功能损伤与手术间隔期、压迫节段、手术方式与术后行走状态的相关性。结果VAS评分由术前(6.4±1.2)分降至术后1周(2.3±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PS评分由术前平均62分上升至术后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6例患者术前可行走率(Frankel分级D级及以上)为46%(26/56),术后可行走率为75%(42/56)。术后4周31例患者Frankel分级提高,22例Frankel分级维持不变,3例Frankel分级下降。术后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示术后行走状态与术前行走状态和发生运动功能损伤与手术间隔期存在相关性。结论术前行走状态好、发生运动功能损伤与手术间隔期短的肺癌MSCC患者术后行走状态好,有症状的肺癌MSCC患者应当在减少并发症的前提下尽早接受手术治疗。
简介: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手术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98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为6.0个月[95%可信区间(credibilityinterval,CI):4.9~7.1个月]。甲状腺癌术后生存期最长,为43.0个月(95%CI:0~92.2个月);结直肠癌最短,为5.0个月(95%CI:1.6~8.4个月)。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术前Tomita评分≤5分[比值比(oddratio,OR)=1.439;95%CI:1.003~2.065;P〈0.05]、术后运动功能良好(Frankel分级D、E级;OR=5.397;95%CI:3.560~8.181;P〈0.01)是患者术后生存期独立预测因素;根据术前Tomita评分和术后运动功能状态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显示术前Tomita评分≤5分或术后运动功能良好的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转移瘤患者制定手术方案时应综合考虑术前Tomita评分和Frankel分级,术前Tomita评分≤5分者或术后Frankel分级D、E级者手术治疗能够获得较好预后;而且术后运动功能较术前身体状态预测效果更好。
简介:目的探讨脊柱脊索瘤中E-cadherin和P120ctn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局部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脊柱脊索瘤标本和5例胎儿脊索组织标本中E-cadherin和P120ctn的表达情况。结果脊索瘤标本中E-cadherin和P120ctn的胞膜表达减低率分别为75.0%(30例)和67.5%(21例)。E-cadherin的表达与肿瘤侵犯的椎节数目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P120ctn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学分级存在相关性(P〈0.01)。二者均与肿瘤的平均复发时间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和P〈0.01)。另外,E-cadherin和P120ctn的表达下调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证实P120ctn和肿瘤病理分级是脊柱脊索瘤术后局部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脊柱脊索瘤中常发生E-cadherin和P120ctn的胞膜表达下调,且与脊柱脊索瘤的发生、发展有关。二者均是肿瘤侵袭和局部复发的有价值的生物学预测指标,P120ctn是脊柱脊索瘤局部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后路全椎弓根螺钉技术矫正Wilms瘤综合治疗后并发脊柱畸形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8月~2012年3月单纯后路全椎弓根螺钉技术矫正Wilms瘤综合治疗后并发脊柱畸形患者3例。分析术后畸形矫正率、并发症、融合情况及患者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scale,VAS)评分。结果术后脊柱侧凸、胸腰段后凸均显著改善。腰痛VAS评分也显著提高。均随访〉2年,3例患者均无畸形明显进展,无假关节形成、感染等并发症,无疼痛症状复发。结论对于Wilms瘤综合治疗后并发脊柱畸形的患者,单纯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矫形技术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圆锥脂肪瘤型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分型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25例圆锥脂肪瘤型TCS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4个月-48岁。并按Arai法分型。均行脊髓栓系松解、椎管内脂肪瘤切除手术,对于皮下脂肪瘤酌情作部分切除。平均随访3.2年。结果术中所见与术前MRI表现相同。脊髓尾侧型及脊髓背侧型16例,混合型2例患者完全松解栓系;5例混合型及2例脂肪脊髓脊膜膨出型脂肪瘤者行大部分切除。术后6例患者Hoffman分级明显改善。1例混合型脂肪瘤患者症状加重。4例肢体乏力明显改善,其中3例为脊髓尾侧型患者,1例为复合型患者;2例为小便失禁明显改善,1例为脊髓尾侧型,1例为混合型患者,小便失禁的病程均〈6个月。术后2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混合型及1例脂肪脊髓脊膜膨出型脂肪瘤患者发生再栓系。结论合理的分型有助于预测手术难度及患者预后;保留部分皮下脂肪瘤有利于防治脑脊液漏;病理类型复杂者容易发生再栓系,但可通过扩大硬膜囊、高分子材料修补防治;术后症状改善因病理类型不同而异,病理类型简单,病程短的患者括约肌功能障碍恢复良好。
简介:目的探讨脊柱浆细胞骨髓瘤(plasmacellmyeloma,PCM)中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eceptoractivatorofnuclearfactorκBligand,RANKL)和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的表达与脊柱PCM相关骨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检测63例脊柱PCM及10例正常骨髓中RANKL和OPG的表达,并结合骨髓瘤患者临床影像学资料对骨髓瘤骨病(myelomabonedisease,MBD)进行分级。行χ2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或log-rank检验分析相关数据。结果脊柱PCM中RANKL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骨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PG表达明显低于正常骨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ANKL的表达与MBD分级相关(P〈0.05),骨病分级越高,RANKL的表达越高。骨病分级与脊柱PCM预后有相关性,其平均生存期为Ⅲ级少于Ⅱ级少于Ⅰ级。结论脊柱PCM中存在RANKL/OPG系统的平衡失调。RANKL作为破骨细胞刺激因子可能在PCM的溶骨性病变和骨质破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骨病分级对脊柱PCM的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