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会阴部巨大良性间叶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阴囊、阴茎渐进性肿大并不能性交的患者2例,经B超、CT和SPECT检查提示阴囊、阴茎肿大待诊(性质待查),行肿块切除术,完整切除肿块送病检。结果病理报告:表皮厚度大致正常,真皮层显著增厚,胶原纤维增生伴玻璃样变,其内平滑肌、脂肪、神经组织均有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有散在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和多核巨细胞反应,血管周围炎症细胞灶状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免疫组化:CD34(+),CD68(+),SMA(+),Vimentin(+),S-100(+)。病理诊断为良性间叶瘤伴炎性肉芽肿。术后随访1年半和6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且都能满意完成性交。结论阴囊、阴茎巨大良性间叶瘤是少见的皮肤软组织良性肿瘤,确诊需依靠病理学检查,彻底手术切除肿瘤为首选治疗方案,且预后良好,复发率较低。
简介: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促使骨髓多能干细胞向红系干细胞转换的关键因素,体内90%以上的EPO由肾脏生成,肾功能损害尤其是肾间质病变可造成EPO的产生减少,这是慢性肾衰竭伴肾性贫血的主要原因.补充外源性EPO作为一种理想的替代治疗方法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重组基因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是利用DNA重组技术人工合成的激素,其生物学活性、免疫特征与天然EPO完全相同,它的使用避免了输血带来的危险(如感染AIDS、病毒性肝炎以及过敏等),目前尚未发现它的相关抗体,因此它在临床上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本文旨在探讨国产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济脉欣治疗肾性贫血的有效性,并对其进行经济学的评价.
简介:目的探讨高分化乳头样睾丸鞘膜间皮瘤伴对侧非典型间皮增生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分析1例高分化乳头样睾丸鞘膜间皮瘤伴对侧非典型间皮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接受了左睾丸鞘膜切除术,术中见鞘膜腔内淡黄清亮积液约30ml,睾丸鞘膜腔囊壁见多个实性乳头状突起,单个肿瘤最大直径9mm。术后病理:组织学上,结节表现为明显的外生性,伴有复杂的乳头状改变;细胞学上,尽管没有表现出恶性间皮瘤的基质侵袭性,但可见由扁平上皮细胞连接的单个小管样结构延伸入睾丸鞘膜浅层下组织。免疫组化Calretinin(+)、细胞角蛋白(CK)(+)、Vimentin(4-+)、上皮膜抗原(EMA)(一)。患者拒绝进一步行睾丸和阴囊皮肤切除术。术后1个月行右侧睾丸鞘膜切除术,病理回报非典型间皮增生。结论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加患侧阴囊皮肤切除是睾丸鞘膜恶性间皮瘤的推荐治疗方法,对双侧睾丸鞘膜发病的患者,建议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本例患者未接受睾丸根治术和术后放化疗等辅助治疗,密切随访36个月患者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说明高分化乳头样睾丸鞘膜间皮瘤是否需要根治性切除治疗仍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is,MSC)对慢性肾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大鼠肾脏的修复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MSC,Ad—VEGF转染MSC。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慢性肾衰竭模型组(肾衰组)、慢性肾衰竭大鼠MSC移植组(MsC组)、慢性。肾衰竭竭大鼠AdVEGF注射组(VEGF组)和慢性肾衰竭大鼠Ad—VEGF转染的MSC移植组(转染组)。采用分阶段5/6肾切除术制备大鼠CRF动物模型。对照组与肾衰组于切除右肾之前从该侧肾动脉注射不含血清的DMEM培养液,其他3组分别给予MSC、Ad—VEGF和VEGF基因转染的MSC。8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和24h尿蛋白,观察各组大鼠残肾组织病理形态,并用免疫印迹和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残肾组织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MSC组和转染组SCr、BUN和尿蛋白均较。肾衰组降低(P〈0.05);与MSC组比较,转染组SCr、BUN和尿蛋白降低更明显(P〈0.05)。肾衰组残肾组织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MSC组和转染组残肾组织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与肾衰组比较,均P〈0.05),转染组残肾组织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增加更明显(与M9C组比较,P〈0.05)。结论VEGF基因转染的MSC移植对CRF大鼠的肾脏有修复作用,这可能与VEGF在肾组织中高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