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梳理"十一五"课题195例研究样本临床大数据,统计分析2000~2017年中医干预艾滋病毒/艾滋病文献中"艾滋病病因病机"、"临床证候"和"临床体质症状"信息熵,探寻影响中医干预HIV/AIDS主熵变量及相关性,有效减少HIV感染向AIDS病发的转化不确定性,延长HIV感染者带毒生存时间。方法对"十一五"课题中医干预试验组195例研究样本临床熵变量进行研究,采用降维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法消除干扰因素,确定影响中医药干预HIV/AIDS的主熵变量。结果①主要病因病机为正虚、毒邪、湿温痰湿和伏邪;②HIV以脾肺证型居多,AIDS以脾肾心型居多;③主要体质症状为咳嗽、气短乏力、发热畏寒、头胸腹疼痛、腹泻、皮肤病变(瘙痒)、出汗异常、消瘦、脱发、口味异常等;④HIV/AIDS主熵变量X5(L淋巴细胞)、X6(血小板PLT)、X10(CD4+计数)、X17.(带毒生存时间Y年)、X18(PRO量表)、X23(身体质量指数BMI);⑤X6血小板PLT和X17(带毒生存时间Y年)与X23(身体质量指数BMI)正相关,说明HIV/AIDS为消耗性疾病。结论①HIV组对AIDS组有熵变量贡献,说明HIV转化为AIDS的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②中医药干预HIV/AIDS具有"既病防变"和带毒生存的作用;③正气损伤与邪气入侵是艾滋病发展变化的本质,正邪交争的动态变化凸现艾滋病变证丛生;④从研究结果来看,HIV向AIDS转变与体质质量密切相关。这意味着未来在深化中医药干预HIV/AIDS过程中,医者们需要更多地关注体质质量相关指标(肺活量、肌肉含量、脂肪含量、睡眠时间扥)对HIV/AIDS熵积和熵增的影响。
简介:目的通过对四川省什邡市洛水镇地震后皮肤病发病情况的统计与分析,明确灾区皮肤病发病与流行病学情况,为皮肤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医疗信息与数据资料。方法①将接诊的1324例皮肤病患者按年龄划分为:学龄前儿童、青少年、成人;②将临床诊断的皮肤病种分别归纳,按发病人数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统计发病人数;③统计高发病率皮肤疾病救治情况。结果发病居前5名的单病种依次是:虫咬皮炎731例、螨虫皮炎117例、夏季皮炎79例、杰、粟粒疹50例,日光性皮炎46例。结论四川省什邡市洛水镇在地震灾害后,没有造成传染性皮肤病流行;皮肤病发病有一定特点,主要与当时季节、气候、居住环境等因素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