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7 个结果
  • 简介: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制度建设是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我省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制度现状存在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我省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制度建设一些设想。

  • 标签: 水土保持 监测 制度
  • 简介:为了探究江西大岗山流域土壤碳氮要素空间异质性分布规律,以该流域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GIS平台,建立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STN)与植被地形因子相关关系模型,从而分析流域土壤碳氮要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1)流域表层SOC和STN平均值为25.55和1.61g/kg,变异系数分别为64.16%和28.37%,均属于中等程度变异。2)植被和地形因子与SOC和STN具有较高空间相关性,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海拔和地形湿度指数流域表层土壤构建了SOC和STN空间分布图——碳氮要素分布均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趋势。3)流域表层SOC和STN与汇流动力指数和沉积物运移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NDVI、海拔、坡度和地形湿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植被和地形因子显著影响大岗山流域SOC和STN空间异质性分布。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南方红壤区森林植被土壤碳氮等要素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效益定量评价提供参考。

  • 标签: NDVI 地形因子 空间分布 碳素和氮素 表土 大岗山流域
  • 简介:东风水库是福建省浦城县城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重要饮用水源地,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库区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水质污染,已危及到县城用水安全,本文通过对库区流域内水土流失现状、水质污染原因分析,提出科学规划、实施生态修复、保护水源涵养林、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依法行政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 标签: 生态环境问题 浦城县 保护对策 库区 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
  • 简介:为了分析海南省降雨量、侵蚀性降雨量降雨侵蚀力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根据该地区1952~2015年日降雨量数据资料,采用变异系数、趋势系数和气候趋势率等方法分析不同时间尺度降雨、侵蚀性降雨和降雨侵蚀力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1952~2015年海南省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和降雨量分别为514.96MJ·mm/(hm~2·h)和1751.50mm。降雨侵蚀力和降雨总量年际波动显著,年均侵蚀性降雨量、年均降雨量、年均降雨侵蚀力变异系数分别为24.43%、24.14%、21.71%。且年内变化较大,均主要集中在5~10月。②总体上春冬降雨侵蚀力呈减少趋势,趋势系数分别为-0.008、-0.002,夏秋降雨侵蚀力呈增加趋势,趋势系数分别为0.21、0.14。③月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变化趋势基本一致,5、7、8、10月降雨量呈增加趋势,趋势系数分别为0.08、0.22、0.04、0.30;5、7、8、10、12月降雨侵蚀力呈增加趋势,趋势系数分别为0.07、0.34、0.16、0.44、0.10。④相关分析表明,年降雨量、年侵蚀性降雨量和年降雨侵蚀力这三者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本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海南省水土流失防治土壤侵蚀机理研究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

  • 标签: 降雨量 侵蚀性降雨量 降雨侵蚀力 趋势系数 倾向率
  • 简介:以福建省西部武平县中山镇为例,运用RS和GIS等相关技术软件提取土地利用、坡度、植被覆盖度、经营管理措施等信息,通过GIS空间叠加分析,获取当地水土流失斑强度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当地水土流失强度分布特征除了与当地植被覆盖度有关,更与植被后期管理经营密切相关;在一些高植被覆盖度地区如马尾松林地、水源涵养林地等区域,由于经营管理不当也分布相当程度水土流失。

  • 标签: 水土流失 地理信息系统 植被覆盖因子 植被管理因子 闽西
  • 简介:采用原状土冲刷水槽法对重庆四面山4种水源涵养林土壤抗冲性进行试验研究,并探讨土壤抗冲性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坡度、根系影响。结果表明:楠竹林土壤抗冲性最大,其次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最小,其抗冲刷系数分别为20.153、14.717、10.819和4.615L·min/g;林地土壤抗冲性A0层强于A层,并随水流冲刷时间延长呈指数函数增大;在研究范围内,25。是林地土壤抗冲性转折坡度;〈3mm根系是四面山水源涵养林表层土壤根系主要成分,林地A。层土壤抗冲性受〈1mm、1~3mm、3~5mm根系根量死生物量影响,A层主要受3~5mm根系根量及其根长影响。

  • 标签: 土壤抗冲性 坡度 根系 水源涵养林 四面山
  • 简介:华北平原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土壤水分是制约作物生长主要限制因子。本文首次运用土壤水分指数数据,对华北平原土壤水分以及灌溉特征进行空间分析,旨在为区域尺度农田旱情以及农作物产量实时监测与预报提供相关参考。研究基于1993—2002年华北平原逐旬降雨数据和主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指数数据,应用地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典型干旱年(1999年)该区表层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特征,并提取和分析小麦生长期内灌溉信息;通过对逐旬降水和土壤水分数据空间叠置分析,提取区域内灌溉信息。结果表明:1999年降水量比多年(1993—2002年)平均量少约140mm;1999年土壤水分变化与降水变化整体保持一致,低于多年平均水平,春季和夏季,土壤水分减少尤为明显,土壤干旱非常普遍;小麦生长期内,大部分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灌溉,其中中部地区灌溉次数最少,占研究区面积65%左右南部和北部地区灌溉次数多为2~3旬次。采用降水量和遥感水分监测数据,可以分析土壤水分变化原因,提取灌溉范围和时间特征,并可为旱情遥感监测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土壤水分 时空变异特征 降水 灌溉 华北平原
  • 简介:沿海丘陵区、山区修建公路网络,水土保持是重中之重生态问题。在已取得可喜成效和成功做法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建设施工单位水土保持主体责任意识与企业品牌意识,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督促做好水土保持方案后续设计,加大对取料场、弃渣场防治监督管理,完善水土保持设施验收,严肃查处违法行为等,将有助于提升泉州市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 标签: 公路项目 水土保持 监督管理
  • 简介:随着我国小水电建设快速发展以及人类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盲目地开发小水电对生态环境和景观所产生负面效应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作为一种国际公认清洁可再生能源,小水电资源变得越来越重要。但由于在小水电开发建设中,人为强烈地扰动和破坏地表植被,产生大量弃土、弃渣,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甚至引发了地质灾害。本文通过分析小水电开发中由于工程建设而产生一些水土流失问题主要侵蚀类型,给出了小水电开发中水土保持原则、生态工程护坡方法以及弃渣场和取石(土)场防治措施。最后,提出了从开发方式和水保措施等方面有效地防止小水电开发中水土流失建议。

  • 标签: 小水电 水土保持 生态护坡 无压隧洞 马帮
  • 简介:以康定500kV输变电工程为例,分析了四川西部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水土流失成因,阐述了500kV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主要特点,提出相应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并从水土保持角度提出对工程损坏水保设施生态恢复对策。

  • 标签: 水土流失 防治措施 生态恢复
  • 简介:新安江流域既是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也是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在区域生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和作用。以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为理论依据,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探讨降雨、土壤、地形、植被等因子对安徽新安江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进行因子叠加运算,综合分析评价区域土壤侵蚀敏感性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安徽新安江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分为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和极敏感5个等级,其中,轻度敏感面积最大,占流域总面积47.77%,中度敏感面积次之,占流域总面积32.92%,高度以上敏感面积较小,仅占流域总面积5.39%;2)空间分布上,土壤侵蚀敏感性由中部平原区向周边中低山区逐渐增强,其中,敏感性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徽州区北部、休宁县西南部、歙县东部西北部、绩溪县东部大起伏丘陵和中低山区;3)土壤侵蚀敏感性与土壤侵蚀现状具有较高一致性,土壤侵蚀多发生在土壤侵蚀敏感性较高地区,但歙县东部、休宁县南部山丘区等区域由于人为因素影响存在一定差异。

  • 标签: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土壤侵蚀 敏感性评价 安徽新安江流域
  • 简介: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地区首要生态环境问题,文章以石漠化典型地区陆良县板桥镇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该区石漠化现状,分析了其成因,并从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建设相协调角度出发,提出了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措施。

  • 标签: 石漠化 水土流失 现状 成因 治理措施
  • 简介:十九大报告表明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水土保持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改善生态环境重要手段,通过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实现山青水秀宜居环境,在为解决新时代社会矛盾、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愿望过程中贡献正能量。然而随着社会化进程加快,作为福州后花园闽侯县,各行各业也都得到长足发展,近几年大量道路建设、房地产开发、工业厂房、山坡地开发等项目实施,给闽侯县水土保持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新建开发项目成为了闽侯县新增水土流失主体,如何对这些人为水土流失进行有效治理,成了目前水土保持工作亟需解决问题。

  • 标签: 水土保持 生态环境 综合治理
  • 简介:植被覆盖是控制或加速水土流失最敏感因子。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利用1988—2005年NOAA/AVHRR植被指数(NDVI)月最大值合成7月份资料分析不同地貌类型区NDVI值时空变化规律,并通过计算NDVI值与同期降雨量相关系数分析降雨量对不同地貌类型区NDVI影响,探讨黄土高原典型区县退耕还林政策对NDVI影响。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整体植被覆盖度较低,NDVI多年平均值为0.29,平原区、石质山地、黄土低山、黄土塬及其周围地区NDVI值在0.30~0.40之间,梁、卯、片沙黄土丘陵区NDVI值在0.18~0.22之间,其余地貌类型区均低于0.15;2)1998年之后8年NDVI平均值比前10年NDVI平均值略有增加,整体增加幅度为4.5%,不同地貌类型区NDVI值变化表现出明显地带性,呈东北西南走向,黄土高原主体部分中黄土塬、黄土破碎塬、梁状黄土丘陵均增加10%以上,峁状黄土丘陵、风蚀沙化丘陵略有减少,减少区域没有增加区域大;3)除石质山地、黄土低山和平原地区外,其他地貌类型区7月最大NDVI值与5—7月累计降雨量存在很好相关性,R2在0.60以上;4)地处梁状黄土丘陵区吴旗县,1998年后形成了一个明显以县为边界NDVI值增长区,增幅达40%,远远高于该地貌类型区平均增长值14%。初步结论:除平原地区外,降雨量决定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1998年前后黄土高原植被变化决定因素是降雨量;吴旗县实例证明,只要水土保持资金到位、林草建设因地制宜、管理保护措施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将会对植被覆盖度增加起到积极作用。

  • 标签: 植被指数 时空变化 地貌类型区 降雨量 退耕还林 黄土高原
  • 简介:长江上游西南诸河区横跨我国地貌第1级台阶和第2级台阶,地形起伏显著,构造运动强烈,降雨集中,人类活动强度大,水土流失发育,侵蚀类型多样。该区水土流失特点有:坡耕地分布广泛,侵蚀强烈,是水土流失主要来源;泥石流、滑坡量大面广,活动频繁,威胁工程与公共安全;库区水土流失普遍发育,面源污染严重,威胁水库水质;江河源区冻融、水力、风力侵蚀交互作用,草地退化严重,降低生态功能;石漠化过程加剧,危及土地安全,导致区域贫困;工程建设规模巨大,侵蚀产沙剧烈,成为新增水土流失重要因素。针对该区水土流失特点,提出如下治理对策:进行以坡改梯和坡面水系建设为主坡耕地综合整治;重点治理泥石流和滑坡,控制沟谷蚀;建设清洁小流域,综合控制面源污染;改良牧业生产方式,保护草地,修复生态;开展石漠化综合防治,抢救性保护土壤资源;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落实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有效减轻工程建设产生水土流失。

  • 标签: 土壤侵蚀 治理对策 泥石流 滑坡 中国西南
  • 简介:为系统了解淮河入海口两侧盐渍土养分盐分分布状况,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方法,分析淮河入海口土壤养分(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磷)指标和盐分质量分数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有机质和速效氮总体贫乏,随距入海口越来越远,呈缓慢上升趋势,速效磷总体适量。土壤养分有明显表聚现象,与河漫滩相比较,对应堤防外侧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变异深度偏低,速效磷差异不明显。2)北堤河漫滩、南堤河漫滩、北堤外和南堤外临界脱盐位置分别在距入海口3200m、2800m、3400m和600m处,土壤盐分剖面主要为表聚型、低聚型和平衡型,其分布较为集中,分别位于重度盐渍化区、中度盐渍化区、轻度盐渍化脱盐区。3)有机质与速效氮呈极显著正相关,二者与土壤盐分呈显著性负相关,速效磷与其他3个指标相关性均不显著。该结果可为淮河入海口盐渍土分区、改良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 标签: 苏北 滨海 土壤盐分 土壤养分 分布特征
  • 简介:在对黄土高原吕二沟流域1982—2005年侵蚀产沙资料统计计算基础上,从流域尺度上,以次降雨径流产沙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该地区不同降雨强度不同土地利用情况下降雨量—径流量、径流量—输沙量相互关系特征,并模拟相应数学表达式。结果表明:吕二沟流域同一土地利用情况下,场降雨量和场径流量之间存在指数函数相关关系,场径流量和场产沙量之间存在幂函数相关关系;相同降雨量条件下,同样径流量,土地利用结构得到改善土地利用模式3能有效地减少大降雨强度条件下土壤侵蚀量,同样径流量,降雨强度越大,场产沙量越大。从长远来看,改善流域土地利用结构,改变流域下垫面的情况,增加森林植被覆盖度是控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根本措施。

  • 标签: 降雨强度 输沙量 土地利用变化 黄土高原
  • 简介:根据对阳新县洋港河小流域自然、社会、土地利用水土流失情况调查,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布设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并分析了水土保持实施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旨在为今后实施小流域治理提供科技支持。

  • 标签: 洋港河小流域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措施 效益分析
  • 简介:以深圳市观天路西延段道路工程项目为例,介绍了该道路项目的基本情况和水土流失成因与特点,按照深圳城市生态水土保持要求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进行了项目施工期水土保持措施设计,为开发建设项目中类似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了典型经验。

  • 标签: 道路工程 水土流失防治 水土保持设计 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