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选取2001年1月1日—2014年8月31日模拟和数字化地震资料的P波和S波震相,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限定,利用单台多震和达法和单震多台和达法分别获得了各台站波速比随时间变化曲线以及松原地区波速比空间分布,重点分析了2013年前郭震群发生前后波速比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单台多震和达法得到的净月台、丰满台波速比在2013年前郭震群发生前存在中期异常,2个台站均表现为震前低值中期异常,震后净月台缓慢恢复;单震多台和达法得到的松原地区波速比空间分布显示,松原地区波速比横向不均匀性较强,2013年前郭震群发生前存在椭圆形低值异常区,震后异常区显著缩小。
简介:摘要:随着新经济的发展,餐饮业在商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餐饮废水的合理处置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某地铁商业街改造项目中隔油设施的设置,从隔油方案的选择、设计水量计算、隔油间布置要求、专业间的配合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
简介:本文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法”重新定位了福建数字地震台网正式运行以来发生的水口库区附近的地震,结果表明,记录的地震分二个时段,分别发生于不同的小区域内1999年1月~12底,发生于N26.35°~N26.40°,E118.67°~E118.70°,约5×3km2范围内,震源深度集中在9~10km范围内,整个震源的分布为一近水平的南北展布,具有一定的构造地震特征;2000年初至2005年末,地震主要发生于N26.39°~N26.41°,E118.62°~E118.64°,约2×2km2范围内,震源深度约2~4km,由于记录的地震震级小、个数少、时间跨度大,认为应是浅表应力局部调整的结果。
简介:本文分析了台湾恒春海外的一次地震的记录波形的P波的主要特征。首先对其首波PN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线性关系较好,计算出的速度值与华南地区近震走时表中所用的地壳模型中的速度值一致。其次对其PN波的续至波进行分析,发现该处的地震其射线穿过台湾岛后的地震记录波形明显与没有穿过台湾岛的不同,即没有穿过台湾岛的地震记录波形中首波震相之后明显存在有另一组震相,而穿过台湾岛后的地震记录波形则没有或不明显。该组震相最明显特征是它与首波的到时差随震中距的加大而减小,据此,作者认为它可能是一组波,即地壳内的双程反射波,表明该处有低速层存在。分析结果表明,台湾海峡南部即福建省的东山海外地区及泉州、漳州、永安地区的下方有一低速层存在。
简介:摘 要 : 本论文以这一命题为科学问题开展对徐州区域内及其周围地区的苏 02 井、苏 03 井、丰县 23 井、宿迁苏 05 井研究 工作,试图揭示地下水位水温同震变化规律、影响因素、相互关系和产生机理。
关键词 地下水水位 ;动态特征;影响因素;同震变化 0 引言 本论文首先选择徐州及其周边代表性井点,对其多年连续观测数 据进行细致分析,研究一震多井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特征和同丼水位水温变化的组合类型;并挑选出以国内汶川 M8.0 级近 震和 2016 年新西兰 M8.0 级远震, 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的异同及其影响因素;对水位和不同深度的水温动态变化进行对比观测,探讨 了水温动态的影响因素,分析探讨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的机理。 1 水位同震变化的研究 水位同震变化可分为振荡和阶变(包括上升和下降)。水位振荡是含水层对地震波的弹 响应,这里主要关注阶变型同震变化。本论文主要选择的徐州苏 02 井、苏 03 井、丰县 23 井、宿迁苏 05 井为研究对象 ,对水位同震阶变上升和下降变化特征进行研究; 然后系统收集了井水位在、 2008 年汶川 M8. 0 的国内地震和 2016 年新西兰 M8.0 级远震 的同震变化观测资料,分析对比了近震和远震引起的水位同震变化的异同。 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对于远震还是近震来说,水位同震下降的比例大于同震下上升变化;相比于远震,近震引起的水位同震阶变井点数量大大增加,水位同震升降的方向不因地震的远近、大小、震源机制或地震方位的变化而改变,更多地受控于本地的地质构造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 2 水温同震变化的研究 水温同震效应有上升和下降变化,但没有观测到振荡现象。分析结果显示,水位水温同震变化主要存在 2 种组合 , 它们分别是:水位下降水温上升型、水位振荡水温上升型。然后系统收集了水温响应资料进行分析;最后在 2008 年汶川 Ms8. 0 的国内地震和 2016 年新西兰 M8.0 级远震 地震前后的同震变化观测资料,分析对比了近震和远震引起的水温同震变化的异同及其影响因素。 分析认为,井孔水温探头下方可能存在热的含水层,它与断层的共同作用,控制着井水位、水温的变化。当地震波激发井水沿断层外泄时,水位下降引起的水温降低与含水层补给热水产生的水温升高中和平衡,温度不发生明显变化(稳定 ); 地震波过后井水沿断层外泄减少,而含水层中的热水继续流向丼内,井水位上升,温度上升;井水位上升停止后,含水层中的热水也停止流向井内,受地温梯度的控制,井水温下降恢复到正常状态。 水温同震下降的主要原因。水温探头一般放置在较深的部位,在正常情况下温度较高。当受到地震波的作用 时,井孔中水体对流加速,深部热水体上涌,而浅部较冷水体下沉,水温探头将先观测到温 度下降现象。随水震波的逐渐平息,探头附近井水温逐步恢复上升。 3 不同深度井水温对比观测及水位水温动态关系的研究 通过对井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的系统观测和分析研究,本研究取得的认识如下: 同一口井水位同震升降的性质主要受井孔局部水文地质条件控制,不因地震方位、 大小、距离和震源机制的不同而改变,上升的井总是上升,下降的井总是下降。 单井水位升降幅度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随井震距的增大而减小, 3 者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地震波跨越断层或者说来自于某个方向的地震波、季节性的降水会使同震变化的 幅度偏离总体统计关系;井孔附近孕震可能使同震响应能力发生改变。 同一口丼的水位同震变化是水温同震变化的必要条件,水温同震变化的幅度受到震级、井震距、季节、地温梯度、探头放置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 [ 1 ]穆慧敏,程冬焱,胡玉良等,山西省地下水位干扰异常特征分析, 山西地震 .2013(1):16-19 作者简介 :刘晶, 女, 出生年月: 1980 .5 ,助理 工程师, 主要从事形变、 地下流体工作 .简介:本文分析了在用对应的各向同性速度模型代替各向异性模型时,在均质页岩中所产生的微地震事件位置(震源)的误差。这里的震源位置是由布设于一口垂直井内的12个测点的检波器串来确定的,而检波串和震源的距离约为1500英尺。文中考虑了检波串与震源之间的相对高程。可以发现随着检波串高程的不同,有关误差可达到1000英尺。根据有效介质理论进行的理论模拟指出,震源位置误差基本上是随定向排列粘土含量的增加而加大的。在富含伊利石的页岩中,纵波和横波的各向异性系数之比可以用作页岩各向异性成因(粘土片晶定向排列或缝缝的存在)的指标,同时也可用于区分充气裂缝和充水裂缝。
简介:汶川Ms8.0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著名的龙门山断裂带上,造成了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共约330kin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初步研究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上大震复发可能属特征地震模式。结合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地质情况和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基本参数综合分析,本文从地质学、地震学和GPS数据分析三个方面评估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大震复发周期。结果表明,上述三种方法获得的龙门山断裂带Ms8.0级地震的复发间隔分别为:3185a、170(02264a和4310a,平均为3000a左右:Ms7.5级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为1000a左右;Ms7.0级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为500a左右。这些结果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比,相差不多,基本反映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能量水平和累积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