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几年以前,《人民日报》曾有一篇关于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报道,其中有一段对我们基地的描写:“这里是以神秘、森严著称的某核导弹基地。这片混沌的山林里,是一个雄性的世界,军官们的妻子儿女千里迢迢从家乡赶来,却不能涉足禁区半步,只能在百里之遥的大本营匆匆一聚。阵地上唯一的女性,是官兵们用岩石雕成的塑像。”这段报道当时让我目瞪口呆,因为我和我的同性战友们(尽管只有两三名)曾在那片军事禁区里奋斗了整整17年。看完那篇报道,我忽然发现自己极端脆弱地泪流满面……为了那近20年不为人知的一切终于可以公开报道?为了那段本该仔细保存的真实史料的失实?为了曾经走过的风风雨雨竟然消失得了无痕迹?当那么多年对亲朋好友都不能直言相告的话终于可以和盘托出时,我却不知道应该从何说起……但有一点很明确,我认为有必要对那则报道作些更正,因为在国防建设的特殊岗位上,曾有我这样一位女军人那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
简介:编者按:2004年8月8日-15日,国际比较文学学会(ICLA)在香港召开第17届年会.这是ICLA首次在中国境内举行年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教授在会上的发言,以中国学者的视角,首先从"反本开新"与"参照他者"、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文学对话两大方面,观察并论述了当今国际比较文学发展的新格局、新趋势,继而全面回顾了中国比较文学20年来的发展历程,分别从对比较文学观念的推进、文学人类学和对中国古代经典的现代诠释、关于翻译文学的研究、海外华文文学与流散文学研究等7个方面,对中国比较文学在当代的复兴与繁荣做出了总结性描述,并深信:"奠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中国比较文学","将在消减全球主义意识形态,改善后现代主义造成的离散、孤立、绝缘状态等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
简介:首先,祝贺孔令剑诗集《阿基米德之点》带着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下面,谈几点我对孔令剑诗歌的粗浅看法.诗歌说到底是需要才气和天赋的.从孔令剑的诗歌里,能够感受到他缜密而又飘逸的才情,可以看到他在对生活的观察、审视中,诗歌的角度是公正的,语言背后的积蓄也是丰沛的,并由此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诗意呈现.
简介:是鲁迅先生取材于中国古代传说而于一九二六年写就的小说,初名,讲述古时著名剑师干将为楚王铸成宝剑,后遭杀害,其子眉间尺为父报仇的故事.很巧的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一名年轻的先锋作家--余华也写就了一篇饶有兴味的子报父仇的短篇小说.从取材上说,如同鲁迅"仍旧拾取古代的传说之类"①,巧妙化用了八十年代流行的武侠小说的情节模式,十五年前一代武林宗师阮进武遭人暗算,十五年后其子阮海阔受母命替父寻仇.事实上,余华在写作之时并没有阅读过,"他所读到的鲁迅只是中学课本上的鲁迅"②,但在一九九六年阅读鲁迅之后,他认为二十世纪小说家中最有学问的只有两位,一个是博尔赫斯,一个就是鲁迅.从余华的中短篇作品来看,人们也普遍认为他是当代写作者中与鲁迅距离最为接近的一个.如此一来,颇具有相似性的与便有可能成为互供参照的阅读标本,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发现两代"先锋"作家是如何对传统的侠文化文本进行改写以实现艺术的现代性的,同时还可以找到新的角度去阐释、解读两代先锋作家的主体精神及文化心态.
简介:由桐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茅盾故居(北京)主办,桐乡市茅盾纪念馆、乌镇旅游有限公司、植材小学承办的"笔剑无分同敌忾,胆肝相对共筹量——郭沫若与茅盾展"暨"抗战中的郭沫若与茅盾"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5月14日至15日在浙江省桐乡市乌镇举行。来自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上海大学、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北京茅盾故居、桐乡茅盾纪念馆、乐山师范学院、河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绵阳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10余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文化名人博物馆的二十余位郭沫若和茅盾研究的学者专家参加了此次展览和学术研讨活动。
简介: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