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学中文出身的刘士林曾经是一位校园诗人,早年的美学、诗学研究,使得他散发出浓郁的儒者气息,常常给初次谋面的人留下虚怀若谷、张弛有度的深刻印象。又因文采飞扬的现代诗、功力深厚的古体诗在朋友圈中圈了一众“专家粉丝”——这样的学术经历与性格爱好,让人似乎很难将他与热门的“城市科学”联系起来。然而,近年来在学界与评论界好评如潮的《中国诗性文化》、《先验批判》、《苦难美学》、《中国脐带:大运河城市群叙事》、《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中国城市群发展年度报告》、《江南文化理论》、《都市文化原理》、《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叙事》、《江南城市群文化研究》、《都市美学》等著作,正是刘士林在中国城
简介:2015年,应《传记文学》主编郝庆军先生之约,经雷达老师同意,我创作了《雷达传记》。惊闻恩师仙逝,万分沉痛,谨提炼此文纪念恩师雷达先生。1946年,雷达父亲因肺结核逝世,39岁的母亲为实现父亲魂归故土的遗愿,带着一双儿女扶柩还乡。3岁的雷达和母亲、姐姐迎风站在装着父亲灵柩的道基卡车上,从兰州过定西、华家岭、通渭,直到秦安,向南翻过一座高山,就到达雷达的家乡——新阳镇。那座山岩壁陡峭,常有人悬崖丧命。这段艰难的路,成为雷达一生的梦魇。“我陷身在满目荒凉的千山万壑中,夕阳西下,风过处,满山的草木悲鸣,我紧贴岩壁,脚下是仅容一只脚踏的窝窝印,稍一不慎,将会掉入万丈深涧。”这个场景在雷达梦中萦绕近70年,伴随着他走出孤独无助的童年,走向学校,走出甘肃,以作家、评论家的姿态走向中国,走向世界。
简介:1979年7月2日,“一大”的亲历者包惠僧去世了。由于悼词迟迟没有写好,追悼会到7月22日才召开。盖棺方可定论,为何包惠僧的悼词这么难写?死者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包惠僧,原名包道亭,湖北省黄冈县人,1894年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17年,包惠僧毕业于湖北省第一师范学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作了新闻记者,先后在《大汉报》、《汉口新闻报》等报社做过记者。由于他敢于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加之文笔又好,因此在武汉青年学生中小有名气。这时,对他的人生道路产生重大影响的是陈独秀。包惠僧曾两次采访了到武汉文华大学做报告的陈独秀,陈独秀这时已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0年8月,在共产国际代表的帮助下,陈独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