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7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近代文化教育史上,有一个人不应被后世忘记——他早年饱读诗书、考取进士,通过科举制度参与封建王朝的官僚统治体系,而面对近代中国之变局,他又能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顺应时势,编定“新学”教科书,为废除科举之后的中国新式教育发展和中国教育体制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就是晚清学务大臣唐景崇。

  • 标签: 教育体制改革 近代中国 书目 课本 学堂
  • 简介:最近公布的清华简《系年》,其中的一些记载《左传》关系密切,其对解决《左传》中的一些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了可能。据《系年》,今本《左传》中“宋公为右盂,郑伯为左盂”当校正为“宋公为左盂,郑伯为右盂”,《左传》“周公吊二叔之不咸”的“二叔”仍当从马融、杜预等认为的“夏、殷叔世”。从这些考证可以看出《系年》对於《左传》研究之重要的学术价值。

  • 标签: 《左传》研究 清华 互证 学术价值 系年 记载
  • 简介: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抗击外国侵略斗争中第一次取得的全面胜利。目前,对船政学子抗战事迹未有专门的研究,本文针对海军抗战中重要战役——江阴阻击战,试述福建船政在此战役中的贡献。中国海军自甲午战争遭受重创后,至抗日战争爆发40余年间,因国势的衰微和政府的厚陆薄海思想制约,一直未得到振兴。

  • 标签: 江阴 福建 中国抗日战争 悲壮 中国海军 中华民族
  • 简介:大禹时代处于公元前2000左右气候异常的洪水期,大禹平治水土直接的或者间接的使得土地重新恢复,农业耕作生产得以继续发展,众民安居乐业。大洪水发生期的距今4000年前后,以陶寺和王城岗城址为中心的文化区域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优势,最大程度抵御和减缓大洪水造成的灾难和影响,这也可能正是二者持续发展脱颖而出的地理因素环境原因。大禹利用治水契机,持续发展,族群政治中心的由颍河上游北移至了伊洛平原。之后,整合嵩山南北文化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建立了相对统一的政治秩序或言夏王朝。

  • 标签: 大禹治 水陶寺遗址 王城岗遗址
  • 简介:距当今时代最近、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曾留下大量的战争遗存。这些遗存或是记录了战争的过程结局,或是反映了战争的苦难创伤,或是为了缅怀死者,或是为了纪念胜利。其中一些战争遗存的内涵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标志着人类文明成就和社会进步的文化遗产无关,之所以仍将它们保存下来只是为了警示战争的残酷,从而让后人铭记历史,珍惜今天的和平。

  • 标签: 考文垂 基督教思想 基督教信仰 月光奏鸣曲 社会进步 侵华日军
  • 简介:本文通过对当代史学研究脉络的扼要把握,指出知识史作为旧论题随着学术思潮的演变而发生了新的转变,国内学术界对此已经做出了积极的响应,发表了一些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可以将知识史作为探讨社会变迁的一种手段或分析工具,充分发挥其方法论意义和价值,从"知识—社会"的角度展开深入的具体研究,为史学界注入新活力。

  • 标签: 知识史 方法论 回顾 展望
  • 简介:在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中,人们往往选取两个相邻的朝代作为一个单元,例如秦汉、汉魏、魏晋、隋唐、唐宋、宋元、元明、明清.除了相邻的朝代,有时候还可以设定跨度大一些的单元,例如秦汉魏晋南北朝、六朝隋唐、宋元明、元明清等.这种设定时代单元的研究取向,不仅仅是时间上的连贯性使然,每一个单元的划分,背后都体现了某种特有的研究视角和切人点.

  • 标签: 唐宋 制度史 魏晋南北朝 重组 分化 元明清
  • 简介:木刻版画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雕刻、绘画等方面与其他的艺术有所不同,尤其是其在线条上的应用更是独树一帜,它不仅仅是绘画,因此线条的要求方式也会有所差异,表现出的魅力也会有所不同。木刻版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手法,其线条有着古朴的美感,不似纸张绘画的精细,但是在黑白对比下木纹肌理的相互映衬常常用于表现强烈的感情,因为刀法将线条带入一种铿锵之感,线条中有暗示的力量在内,凹凸的线条有一种动感在澎湃,连贯的画面使得观者的感情在线条的起伏中随之起伏,感受到木刻版画的力量之美、刀木之美、线条之美。本文便着重对木刻版画中的线条艺术的运用表达进行探究讨论。

  • 标签: 木刻版画 线条 创作艺术
  • 简介:南宋邓椿的《画继》是继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之后中国画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画史著作。《画继》中出现了多处以《圣艺》为代表的有关宋徽宗的记载,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本文以《画继》中对宋徽宗的记载评价为依据,来透视邓椿对宋徽宗画史地位的认知和画史形象的塑造,并以此窥见南宋美术史家著史态度的微妙变化。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画继》中宋徽宗的形象,包括其艺术成就的定位,"形似"和"神似"观,编纂画册和对待画工的态度及文人审美倾向等。第二部分通过分析《画继》对宋徽宗喜好文人画的记载,透视邓椿自身对于文人审美情趣的偏好。而这种对于文人趣味的倡导,体现了宋人审美风尚集体转变,也反映了《画继》之前两部美术史著作著史态度的区别。

  • 标签: 宋徽宗 画继 邓椿
  • 简介:借助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派的租佃理论,本文从边际效率角度分析了唐宋时期不同市场约束条件下,不同主体选择不同租佃契约类型的经济学逻辑.唐前期均田农民具有较高抗风险能力,故倾向于选择交易成本低的定额契约,并可以承受较高的定额租.中唐以后,随着主、客户分化,平均地租水平下降.同时因主、客户抗风险能力不同,所以前者(特指乡村下户)倾向于选择定额契约,后者倾向于分成契约.这导致宋代不同地区的客户比例差异较大.

  • 标签: 唐宋 租佃关系 地租类型 契约选择 效率分析
  • 简介:南传佛教较早传入我国并得到发展,现流传于我国云南,是傣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的主要宗教信仰。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南传佛教乃至整个佛教都出现了世俗化现象,这是佛教发展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 标签: 南传佛教 传入与发展 世俗化
  • 简介:近代中国危机深重,国人迫切希望寻到摆脱危机、实现富强的捷径。受长期专制统治的影响,国人颇相信政治对社会、国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当西方近代政制的优越性以及德国、日本推行的国家主导近代化的模式为越来越多的知识精英所推崇时,改革政治,以近代化的国家权力推动国家发展,实现国家富强,就成了时代思潮。政治革新需要社会条件的支撑,近代中国思想界对此也有所认识,但在时局的催逼与国亡无日的焦灼感的驱动下,从甲午战败到第一届国会解散,政治改造优先论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近20年专注于政治改造未见成效,而时局日趋黑暗,思想界围绕未来路向乃发生政治改造社会改造之争。此番论争规模不大,但其提出的问题实为近代中国思想的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从此争论,我们可以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思想理路。

  • 标签: 民初 政治改造 社会改造 思想论争
  • 简介:尽管暴力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普遍现象,但长期以来,暴力研究一直处于社会学的边缘地带。对于这种忽视,最常见的理由,也是绝大部分社会学家的共识,就是:现代性意味着人类普遍的理性化、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社会和平。暴力既不是现代社会的常规状态,也不是社会生活的内在特征,它是非理性化的远古时代的遗留物,随着"文明的历程"必将烟消云散。虽然上述观点颇有道理,但这种判断显然过于草率和乐观。

  • 标签: 非理性化 现代性 常规状态 研究评述 遗留物 边缘地
  • 简介:本文以传播学理论为视角,以当前社会文化发展方针为指针,结合湖北省博物馆的实践案例,对博物馆如何进行传统文化创新的现状进描述、对创新方法实践路径进行梳理。

  • 标签: 博物馆 传统文化创新 实践
  • 简介:南齐武帝萧赜永明七年,竟陵王萧子良感梦佛牙之後,奉法和弘法的态度有了较明显的变化:奉法更加虔诚;弘法的愿望也更强烈、自觉,态度更加坚决,并且以弘法为己任,其弘法理念、方式也随之改变。通过对萧子良刘纠、孔稚珪、何胤等人往还书信的考证(写作时间)、分析(内容缘起)、梳理(次序),对萧子良永明中後期的弘法理念、弘法过程、方式,有了大致的了解。结合《齐太宰竟陵文宣王法集录》、诸僧传以及诸佛经目录等所载萧子良载弘法实践,对他永明中後期的奉法弘法活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 标签: 萧子良 刘虯 孔稚珪 何胤 书信往还 弘法
  • 简介:摩洛哥,曾几何时是一个多么遥远的国度,远到我完全不知道多少年后才会去,甚至这辈子能否踏足那片土地也未知。但生活就是这样充满意外,也充满惊喜,因为前往西班牙为一对情侣旅拍婚纱照,竟距离摩洛哥如此之近,这真是天赐良机。于是,在完成西班牙的拍摄之后,我一个人独自前往这个神秘北非的多彩国度。

  • 标签: 摩洛哥人 宣礼塔 小吃摊 不知道 就这样 纽约曼哈顿
  • 简介:喜马拉雅地区强烈的地质构造运动为珠峰保护区构建了大尺度的地貌格局,形成了以高喜马拉雅山脉和藏南分水岭为骨架,高原湖盆和宽谷为基底,冰川、河流、湖泊、沙漠等并存的多种地貌形态。

  • 标签: 区域分异 阻挡作用 地质构造运动 地貌格局 拉雅 物语
  • 简介:庾恩旸是民国初期著名滇军将领和西南政界要员。他在留学日本期间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回滇工作后积极发展革命势力,并投身重九起义和云南辛亥革命善后工作,为云南辛亥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参与发起和领导云南辛亥革命,也为庾恩旸的人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军政基础。当前云南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已初具规模,对蔡锷、唐继尧等辛亥首要人物革命功绩的讨论也比较成熟,加强庾恩旸等以往较少关注的革命要人的研究,有利于深化云南辛亥革命许多关键问题的认识,不失为推进云南辛亥革命研究深化发展的一条务实路径。

  • 标签: 庾恩旸 辛亥革命 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