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定量磁敏感图(QSM)评价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可行性及其在鉴别变性和撕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临床疑诊为半月板损伤并拟行关节镜检查的70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另同期收集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名。所有纳入者均接受膝关节QSM和常规MR序列扫描。根据关节镜结果,半月板损伤患者分为半月板变性和撕裂。由两名影像科医师对常规MRI进行评价,并通过原始QSM幅值图划取半月板损伤区(健康志愿者选取外侧半月板后角中心区)映射到对应的QSM图上进行磁敏感值的提取。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半月板变性、撕裂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半月板的磁敏感值,并采用Bonferroni进行两两比较的校正。建立ROC曲线评估半月板磁敏感值诊断半月板撕裂的阈值及效能,并与常规MRI评价半月板损伤的结果比较。结果健康志愿者、半月板变性患者、撕裂患者的磁敏感值分别为(0.035±0.016)ppm,-0.031(-0.040,-0.005)ppm,(-0.122±0.115)ppm,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4.419,P<0.05)。健康志愿者的半月板磁敏感值明显高于半月板变性患者、撕裂患者的磁敏感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23.843,-48.253,P<0.05);半月板撕裂患者磁敏感值较变性患者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24.410,P<0.05)。当磁敏感值为-0.062 5 ppm时,其诊断半月板撕裂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9,灵敏度为87%,特异度为100%。常规MRI诊断半月板撕裂的灵敏度为86.8%,特异度为87.5%。结论磁敏感值能够定量评价半月板损伤的情况,可以作为常规MRI的有效补充,有助于提高半月板撕裂的诊断符合率。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其对四肢骨折患者的实施效果。方法 本文将对比分析不同治疗所带来的不同效果,为此,将抽取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抽取患者入院年限2020年,入院月份3月-12月间,共计入组60例,分组实施不同治疗方式,一组为开放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此组命名对照组,另一组为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此组命名为实验组。结果 此次对比指标共计两项,结果均以p值小于0.05为标准;其中一项为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对比结果中的p值均小于0.05,且实验组用时较短,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性;另一项为并发症发生率,此项指标的对比结果中p值大于0.05,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性。结论 临床中应用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的价值较高,对四肢骨折实施的效果较佳,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其对四肢骨折患者的实施效果。方法 本文将对比分析不同治疗所带来的不同效果,为此,将抽取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抽取患者入院年限2020年,入院月份3月-12月间,共计入组60例,分组实施不同治疗方式,一组为开放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此组命名对照组,另一组为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此组命名为实验组。结果 此次对比指标共计两项,结果均以p值小于0.05为标准;其中一项为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对比结果中的p值均小于0.05,且实验组用时较短,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性;另一项为并发症发生率,此项指标的对比结果中p值大于0.05,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性。结论 临床中应用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的价值较高,对四肢骨折实施的效果较佳,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肌肉能量技术的康复训练护理对半月板损伤术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半月板损伤术的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7例,观察组患者应用基于肌肉能量技术的康复训练护理,对照组患者应用基础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疼痛程度评分、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膝关节肿胀程度及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3d、7d护理后,观察组的VAS评分分别为(3.11±1.04)、(1.20±0.1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LK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基于术前CT测量的胫骨平台关节面塌陷深度(ADD)和胫骨平台增宽的宽度(TPW)对发生外侧半月板撕裂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31例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88例,女51例;年龄为18~60岁,平均41.5岁;右侧74例,左侧5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双反牵引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且骨折块复位内固定后立刻用关节镜评估外侧半月板损伤情况。根据患者术中是否出现外侧半月板撕裂分为2组:半月板撕裂组(n=70)和非撕裂组(n=61)。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受伤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TPW和ADD等一般资料。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TPW和ADD对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外侧半月板撕裂的最佳临界点。结果本组患者外侧半月板撕裂的发生率为53.4%(70/131)。半月板撕裂组与非撕裂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伤侧别、BMI和受伤至手术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撕裂组患者TPW和ADD显著高于非撕裂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PW和ADD在预测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外侧半月板撕裂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6(95% CI:0.562~0.750,P=0.002)和0.709(95% CI:0.619~0.800,P<0.001),其对应的最佳临界点分别为4.3 mm和6.1 mm。结论TPW和ADD可以作为预测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外侧半月板撕裂的有效指标。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对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患者使用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后的预后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在2018年1月-2019年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对膝关节内侧半月板Ramp损伤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按照膝关节镜手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以本院在
简介:摘要:目的:探寻急性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患者伤椎复位椎板减压内固定术后脊髓功能预后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了自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两院收治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的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共66例,男53例,女13例,平均年龄47.1±15.2岁。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术前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前、术后一天,术后一周、末次随访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评分。患者按末次随访时ASIA评分情况进行分组,定义末次随访ASIA评分较术前提高一个等级以上者为A组,未改善则定义为B组。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两组患者上述指标间差异,选取存在统计学差异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剔除因子间影响后,进行逻辑回归分析寻找出预后相关因子,并使用ROC曲线找出具有显著意义的预后指标值。结果: A、B两组患者术前ASIA评分、术前等待时间两项指标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脊髓功能与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改善间显著相关(p=0.023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四肢骨折疾病治疗中使用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PO)所取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于2019年1月份至2021年1月份在医院中接受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共76例,随机分组法,每组38例。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低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四肢骨折疾病治疗中使用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有助于提升疾病预后,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SD大鼠乳鼠胫骨生长板软骨细胞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arathyroid hormone-related protein,PTHrp)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对印度刺猬蛋白(indian hedgehog,IHH)-PTHrp信号通路的意义。方法SD大鼠乳鼠10只,颈椎脱臼处死后取膝关节标本并制作组织学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THrp蛋白在乳鼠胫骨生长板的表达区域,同时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生长板PTHrp mRNA的表达区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IHH-PTHrp信号通路关键因子IHH蛋白、Patched(Ptc)蛋白、PTHrp受体蛋白在胫骨生长板的表达区域。结果乳鼠胫骨生长板软骨膜下软骨细胞、生长板前肥大区软骨细胞内均表达PTHrp蛋白及PTHrp mRNA;IHH蛋白主要在生长板前肥大区软骨细胞内表达,Ptc蛋白主要在生长板周围软骨膜细胞内表达,PTHrp受体蛋白主要在生长板增殖区软骨细胞内表达,少量在前肥大区软骨细胞内表达。结论乳鼠胫骨生长板软骨膜下软骨细胞和前肥大区软骨细胞内均表达PTHrp蛋白;PTHrp蛋白在前肥大区软骨细胞内表达,可以补充调控胫骨生长板纵向发育的IHH-PTHrp信号通路学说。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关节镜下评估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合并关节内半月板撕裂和交叉韧带损伤的类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收治的216例(216膝)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47例,女性69例,年龄46.3岁(范围:18~80岁)。患者均采用双反牵引复位器将移位的骨折块闭合复位,之后采用经皮微创接骨板固定技术加压固定。术中行关节镜探查半月板的稳定性和交叉韧带的连续性,记录并分析患者半月板撕裂和交叉韧带损伤的类型及比例。结果21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105例(48.6%)合并半月板损伤,37例(17.1%)合并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类型中,纵行撕裂占43.8% (46/105),最常见于Schatzker Ⅱ型骨折(58.7%,27/46);半月板复杂性撕裂占17.1%(18/105),最常见于Schatzker Ⅴ型骨折(9/18);交叉韧带损伤类型中,前交叉韧带损伤24例(64.9%,24/37),后交叉韧带损伤13例(35.1%,13/37)。撕脱骨折是前交叉韧带损伤中最常见的类型,占41.7% (13/24),且均发生在胫骨止点侧。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半月板损伤和交叉韧带损伤常见的损伤类型为半月板纵行撕裂和前交叉韧带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道板纵切卷管法(TIP)治疗尿道下裂术后并发症与骶管阻滞麻醉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修复的尿道下裂患儿125例临床资料,年龄12~75个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为Ⅰ~Ⅱ级。按照尿道口位置分为远端型(86例)、近端型(39例)。按照麻醉方法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全麻组,83例)和全身麻醉复合骶管阻滞麻醉组(骶管麻醉组,42例)。手术方法均为TIP。随诊术后6个月出现的尿道瘘和尿道狭窄患儿。采用多因素分析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尿道下裂手术后出现尿道瘘11例,其中全麻组8例(9.64%),骶管麻醉组3例(7.1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3,P=0.636);尿道狭窄12例,其中全麻组8例(9.64%),骶管麻醉组4例(9.5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84)。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近端尿道下裂类型(OR=0.036,95%CI:0.003~0.511,P=0.014)、阴茎头宽度(OR=0.469,95%CI:0.220~0.998,P=0.049)是TIP术后尿道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近端尿道下裂类型(OR=0.004,95%CI:0.000~0.146,P=0.002)、尿道板宽度(OR=0.004,95%CI:0.000~0.422,P=0.020)、导尿管留置时间(OR=72.976,95%CI:1.802~2 594.790,P=0.023)是术后尿道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骶管麻醉方法与TIP尿道成形术后尿道瘘和尿道狭窄发生无明显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在术后护理中实施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择的时间区间在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以我院收治的88例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为调查对象,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组,选其中44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并设为常规组,剩余44例患者实施术后康复护理,并设为研究组,分析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HSS分数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HSS分数为(75.88±5.12)分,对比常规组更高,p<0.05。结论:对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在术后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后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用于四肢骨折的价值。方法:2020年1月-2021年9月本科接诊四肢骨折病患80例,随机均分2组。研究组采取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对照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比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针对骨折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研究组分别是(7.58±0.46)周、(6.67±1.28)d,比对照组(13.84±1.03)周、(9.24±2.43)d短,P<0.05。针对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2.5%,比对照组17.5%低,P<0.05。结论:于四肢骨折中用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利于骨折的愈合,住院时间的缩短,及并发症的预防。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髁上骨折伴同侧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的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天津医院收治的100例股骨髁上骨折伴同侧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22~78岁[(38.5 ± 3.3)岁]。致伤原因:交通伤45例,摔伤45例,其他10例。骨折AO分型:A1型56例,A2型33例,A3型11例。左侧60例,右侧40例。患者均行同侧膝关节MRI检查以明确膝关节半月板与韧带损伤的发生率、部位和严重程度。损伤部位包括膝关节内侧半月板(MM)、外侧半月板(LM)、前交叉韧带(ACL)、后交叉韧带(PCL)、内侧副韧带(MCL)、外侧副韧带(LCL)。采用Stoller四级法评价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程度,Ruiz三级法评价膝关节韧带损伤程度。分析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患侧、骨折AO分型等亚组半月板与韧带损伤的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股骨髁上骨折伴同侧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76例(76.0%)伴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151处不同部位损伤)。29例(29.0%)同时合并半月板及韧带损伤。56例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中,双侧半月板损伤11例。MM损伤32例(32.0%),其中Ⅰ级19例,Ⅱ级12例,Ⅲ级1例;LM损伤35例(35.0%),其中Ⅰ级19例,Ⅱ级14例,Ⅲ级2例。49例合韧带损伤患者中,单韧带损伤22例,双韧带损伤19例,三韧带损伤8例。ACL损伤33例(33.0%),其中Ⅰ级22例,Ⅱ级10例,Ⅲ级1例;PCL损伤4例(4.0%),其中Ⅰ级3例,Ⅱ级1例;MCL损伤28例(28.0%),其中Ⅰ级18例,Ⅱ级9例,Ⅲ级1例;LCL损伤19例(19.0%),其中Ⅰ级12例,Ⅱ级5例,Ⅲ级2例。性别、致伤原因、骨折类型亚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性别、骨折类型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显著相关,其中男性(P < 0.05)、A3型骨折(P < 0.01)伴半月板损伤风险明显增高。致伤原因、骨折类型亚组的膝关节韧带损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致伤原因、骨折类型与膝关节韧带损伤显著相关,其中交通伤(P < 0.01)、A3型骨折(P < 0.01)合并韧带损伤风险明显增高。结论股骨髁上骨折伴同侧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的发生率较高,且存在同一患者合并多部位损伤的情况,尤以韧带损伤显著。男性、A3型骨折及交通伤为其危险因素,提示临床诊疗时须高度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二代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dynamic anterior plate-screw system for quadrilateral area,DAPSQ)的标准化置钉方法及其稳定性。方法截取6具防腐保湿处理的全骨盆标本,制作左侧髋臼高位双柱骨折模型,随机行第二代DAPSQ或前路重建钛板+1/3管型固定。将标本装载于Zwick Z100电子万能试验机,模拟坐位以200 N、300 N、400 N、500 N、600 N、700 N、800 N垂直载荷加载,分别测试完整骨盆组、DAPSQ固定组和管型固定组轴向压缩位移、髋臼前后柱应变值变化,并计算刚度。结果随垂直载荷从200 N增加至800 N,三组标本轴向压缩位移均呈增加趋势(F=68.581,P<0.001;F=91.795,P<0.001;F=33.819,P=0.002)。管型固定组在各级载荷下轴向压缩位移均大于完整骨盆组和DAPSQ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完整骨盆组和DAPSQ固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0 N垂直载荷下完整骨盆组整体刚度为(220.72±70.33)N/mm、DAPSQ固定组为(185.68±48.49)N/mm、管型固定组为(135.83±60.58)N/mm,管型固定组骨盆整体轴向刚度低于完整骨盆组和DAPSQ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45,P=0.003;t=6.443,P=0.001),而完整骨盆组和DAPSQ固定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38,P=0.086)。在200 N~800 N各级载荷下,三组前柱测量点应变值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00 N~800 N各级载荷下,管型固定组后柱测量点应变值均大于完整骨盆组和DAPSQ固定组(P<0.05),而完整骨盆组和DAPSQ固定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重建钛板+1/3管型固定相比,第二代DAPSQ固定髋臼双柱骨折模型后骨盆轴向压缩位移更小,轴向刚度更大,髋臼后柱应力的变化更接近完整髋臼应力分布情况,具有更为安全、可靠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股骨颈瘤样病变在进行病灶清除植骨治疗过程中应用小儿髋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PHP)固定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Erol分型为Ⅱ~Ⅳ型股骨颈瘤样病变45例患儿的资料,其中男32例,女13例;年龄2~14岁;单纯性骨囊肿27例,骨纤维结构不良15例,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3例;其中合并病理性骨折17例。无病理性骨折患儿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病灶清除植骨+LCP-PHP预防固定组(A组)和病灶清除植骨组(B组)。伴病理性骨折患儿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病灶清除植骨+复位LCP-PHP固定组(C组)和病灶清除植骨组(D组)。比较A组与B组患儿术后颈干角丢失、病灶愈合情况、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骨骼肌肉肿瘤学会(MSTS)功能评分。分别比较C组、D组术后1 d和末次随访患侧颈干角变化。结果45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6年。A组术后颈干角丢失(0.50±0.45)°,B组术后颈干角丢失(2.26±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3,P<0.05);病灶愈合情况、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MST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术后1 d患侧颈干角为(133.67±4.53)°,末次随访患侧颈干角为(133.00±4.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后1 d患侧颈干角为(133.36±7.82)°,末次随访患侧颈干角为(130.63±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1,P<0.05)。结论在治疗儿童Erol Ⅱ~Ⅳ型股骨颈瘤样病变过程中,应用LCP-PHP固定能有效维持颈干角,预防病理性骨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