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蔗糖铁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术期贫血恢复及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患者78例,观察组围术期使用蔗糖铁联合EPO,共40例;对照组围术期未采取其他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出院前血红蛋白;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观察组术后5 d[(98.8±8.6)g/L和(92.2±8.5)g/L,t=3.389,P=0.001]、7 d[(105.4±8.9)g/L和(94.8±8.5)g/L,t=5.370,P=0.000]及出院前[(115.4±8.6)g/L和(100.6±8.2)g/L,t=7.771,P=0.000]血红蛋白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82.4±3.8)分和(75.8±2.5)分,t=8.933,P=0.000];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术后第5天,第7天血红蛋白与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呈正相关。出院前Hb对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有影响。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术期联合应用蔗糖铁及EPO能促进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恢复,降低贫血发生率,并加快术后早期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左卡尼汀与重组人促红素联合应用于老年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对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和临床疗效产生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9年5月—2020年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左卡尼汀与重组人促红素联合应用于老年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对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和临床疗效产生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9年5月—2020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连素对脂多糖(LPS)刺激下大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ECⅡ)表达及分泌促凝和纤溶抑制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AECⅡ细胞株RLE-6TN,取对数生长期细胞,用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黄连素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根据半数抑制浓度(IC50)确定药物浓度范围。将对数生长期细胞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使用DMEM培养基常规培养;LPS组在培养基中加入5 mg/L的LPS刺激细胞;黄连素预处理组先分别加入20、50、80 μmol/L黄连素预处理1 h后,再加入5 mg/L的LPS共培养。LPS刺激24 h后收集细胞,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及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细胞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蛋白和mRNA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活化蛋白C(APC)、Ⅲ型前胶原肽(PⅢP)、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含量。结果根据抑制率曲线计算得出黄连素对RLE-6TN细胞的IC50为81.16 μmol/L,故选择20、50、80 μmol/L作为黄连素的干预浓度。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PS刺激24 h后RLE-6TN细胞表达及分泌促凝和纤溶抑制相关因子异常,表现为TF、PAI-1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TFPI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同时细胞上清液中APC、ATⅢ含量均明显降低,而PⅢP、TAT含量均明显升高。给予黄连素预处理后,LPS刺激诱导的RLE-6TN细胞表达及分泌促凝和纤溶抑制相关因子异常情况得到纠正,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以80 μmol/L时作用更为显著;与LPS组相比,黄连素80 μmol/L预处理组细胞中TF、PAI-1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TF蛋白(TF/GAPDH):0.45±0.02比0.55±0.03,TF mRNA(2-ΔΔCt):0.39±0.08比1.48±0.11,PAI-1蛋白(PAI-1/GAPDH):0.37±0.02比0.64±0.04,PAI-1 mRNA(2-ΔΔCt):1.14±0.29比4.18±0.44,均P<0.01〕,TFPI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FPI蛋白(TFPI/GAPDH):0.53±0.02比0.45±0.02,TFPI mRNA(2-ΔΔCt):0.94±0.08比0.40±0.05,均P<0.01〕;同时细胞上清液中APC、ATⅢ含量明显升高〔APC(μg/L):1 358.5±26.0比994.2±23.1,ATⅢ(μg/L):118.0±7.4比84.4±2.7,均P<0.01〕,而PⅢP和TAT含量则均明显降低〔PⅢP(μg/L):11.2±0.4比18.6±0.9,TAT(ng/L):222.1±2.8比287.6±7.0,均P<0.01〕。结论黄连素可以剂量依赖性抑制LPS刺激下大鼠AECⅡ细胞促凝及纤溶抑制相关因子表达和分泌,促进抗凝因子表达和分泌,有望成为有效防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泡过度促凝和纤溶抑制的新靶点。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中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肝细胞受体A2(EphA2)、肝配蛋白A1(EphrinA1)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法检测乳腺癌组织(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且术前未经放化疗或其他治疗的女性患者术后标本250例)中EphA2、EphrinA1蛋白表达,用原位杂交(ISH)检测EphA2、EphrinA1 mRNA表达,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EphA2、EphrinA1表达。组间采用χ2检验进行样本率比较、相关分析。结果250例乳腺癌病理标本中EphA2、EphrinA1蛋白阳性率分为74.80%、71.60%;EphA2、EphrinA1 mRNA阳性率分为83.60%、72.80%。EphA2、EphrinA1蛋白及相应mRNA的阳性率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明显相关(χ2=16.303、23.296、9.119、21.462、6.998、11.807、20.648、11.709、19.816、7.256、7.276、11.510,P值均<0.05)。IFA检测正常乳腺细胞中EphA2、EphrinA1几乎不表达而乳腺癌细胞中高表达。结论EphA2、EphrinA1可能与乳腺癌发生进展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促胰素类降糖药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水平以及胰岛素功能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选取本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采用盐酸二甲双胍治疗)与研究组(用肠促胰素类降糖药物维格列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以及胰岛素功能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均较之前有所下降,研究组患者FPG(5.66±1.07)mmol/L、2hPG(8.04±1.35)mmol/L以及HbA1c(5.71±1.12)%,均低于对照组[FPG(7.24±1.69)mmol/L、2hPG(11.26±2.18)mmol/L以及HbA1c(7.11±1.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C、TG、FFA、LDL-C水平均有所降低,HDL-C有所升高,研究组患者TC(4.86±0.55)mmol/L、TG(0.86±0.18)mmol/L、FFA(3.84±1.56)mmol/L、LDL-C(0.74±0.19)mmol/L,均低于对照组[TC(5.19±0.83)mmol/L、TG(0.92±0.21)mmol/L、FFA(3.91±1.62)mmol/L、LDL-C(0.92±0.25)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HDL-C水平(1.83±0.34)mmol/L,高于对照组的(1.47±0.51)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INS及2hINS均有所提升,HOMA-IR有所降低,并且研究组患者的FINS及2hINS高于对照组(均P<0.05),HOMA-IR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症状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促胰素类降糖药物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可以明显降低其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的脂代谢能力及胰岛素功能,值得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徐州市区家庭病床建床老年人对家庭病床服务的利用情况,并分析其满意度。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徐州市区60岁及以上的社区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对建床老年人家庭病床服务利用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建床老年人对家庭病床服务满意度的相关因素。结果共调查接受过家庭病床服务的建床老年人203名,徐州市区老年人对家庭病床服务的总体满意度为79.3%(161/203),满意度综合评价得分均值为(4.11±1.03)分;年龄(β=-0.011)、婚姻状况(β=0.164)、家庭病床告知服务(β=0.162)、医生查床服务(β=0.146)、服务费用(β=0.346)、建床周期(β=0.257)是建床老年人对家庭病床服务满意度综合评价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徐州市区建床老年人对家庭病床服务的利用和评价情况较好,总体评价较满意,应针对满意度相关因素采取综合性措施促进我国家庭病床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酸化丝蛋白海绵敷料和甲醇化丝蛋白海绵敷料在促进创面愈合方面的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改良冻干法制备具有促血管化能力的酸化丝蛋白海绵敷料和不具备促血管化能力的甲醇化丝蛋白海绵敷料,行大体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内部形貌,X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观察二级结构,拉力机测定压缩模量。于2只3周龄雄性SD大鼠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并接种在上述2种丝蛋白海绵敷料上,培养1、6 d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计数细胞。将12只8周龄雄性SD大鼠每只造成4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分为甲醇化丝蛋白组(24个创面)和酸化丝蛋白组(24个创面),并应用对应丝蛋白海绵敷料覆盖。术后3、7、10、14 d,行大体观察并记录剩余创面面积。术后3、7、14 d,收集创面及创缘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新生组织生长及胶原沉积情况,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血管化情况。动物实验每组各指标各时间点样本数为6。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Bonferroni校正。结果甲醇化丝蛋白海绵敷料、酸化丝蛋白海绵敷料具有相同的成分、类似的多孔结构,孔径为300~500 μm。XRD显示,甲醇化丝蛋白海绵敷料表现出显著的结晶峰,酸化丝蛋白海绵敷料则主要由非晶结构组成。红外光谱仪显示,酸化丝蛋白海绵敷料在1 650 cm-1处出现强吸收峰,甲醇化丝蛋白海绵敷料则在1 630 cm-1处表现出强吸收峰。甲醇化丝蛋白海绵敷料的压缩模量为(23.8±1.3)kPa,明显高于酸化丝蛋白海绵敷料的(6.1±0.9)kPa,t=19.550,P<0.01。培养1 d,BMSC成功黏附在2种丝蛋白海绵敷料上,细胞未铺展开。培养6 d,BMSC铺展在2种丝蛋白海绵敷料上,其中酸化丝蛋白海绵敷料上细胞数量显著增多。术后3 d,2组创面无明显收缩;术后7 d,酸化丝蛋白组创面面积较甲醇化丝蛋白组明显缩小,创缘有新生上皮生长;术后14 d,酸化丝蛋白组创面已经基本愈合,甲醇化丝蛋白组创面干燥、收缩明显。与甲醇化丝蛋白组比较,酸化丝蛋白组术后3、7、10、14 d剩余创面面积明显缩小,t=7.782、10.620、3.707、6.830,P<0.05或P<0.01。HE染色、Masson染色、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术后3 d,酸化丝蛋白组创面新生组织长入丝蛋白海绵敷料多于甲醇化丝蛋白组,前组分泌少量胶原蛋白,后组未见胶原蛋白形成,前组向敷料内游走的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多于后组;术后7 d,酸化丝蛋白组创面新生组织覆盖敷料孔壁面积大于甲醇化丝蛋白组,前组胶原蛋白多于后组且分布均匀,前组血管数量多于术后3 d,后组新生血管散在分布;术后14 d,酸化丝蛋白组新生组织与正常皮肤组织结构相似且形成一定厚度,甲醇化丝蛋白组新生组织已基本长入敷料内,前组胶原沉积丰富,后组胶原散在分布,前组血管分布均匀且密度明显高于后组[分别为(55.7±6.0)、(34.1±1.0)个/mm2, t=9.042, P<0.01]。结论具有促血管化能力的酸化丝蛋白海绵敷料细胞相容性好,可实现创面部位血管网络的快速形成,提供较为充足血供加快新生组织长入速度、胶原沉积,从而促进创面愈合、改善愈合质量,效果优于甲醇化丝蛋白海绵敷料。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穿心莲内酯(AD)对脂多糖(LPS)刺激下大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ECⅡ)表达促凝和纤溶抑制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大鼠AECⅡ细胞RLE-6TN分为正常对照(NC)组、LPS组及6.25、12.5、25 mg/L AD组(AD 6.25组、AD 12.5组、AD 25组)5组。NC组用RPMI 1640常规培养基培养;LPS组在RPMI 1640常规培养基中加入5 mg/L的LPS进行刺激;不同剂量AD组细胞分别用6.25、12.5、25 mg/L的AD处理1 h后给予LPS刺激培养。于LPS刺激细胞24 h后收集细胞及细胞培养上清液,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分别检测细胞中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TFPI)、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蛋白及mRNA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Ⅲ型前胶原肽(PⅢP)、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抗凝血酶Ⅲ(AT-Ⅲ)、活化蛋白C(APC)水平。结果与NC组相比,LPS组TF、PAI-1的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升高,TFPI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降低;同时细胞上清液中PⅢP、TAT水平明显升高,AT-Ⅲ、APC水平明显降低。与LPS组相比,AD 6.25组、AD 12.5组、AD 25组TF、PAI-1的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TF/GAPDH:0.86±0.08、0.45±0.04、0.44±0.04比1.32±0.10,TF mRNA(2-ΔΔCt):2.59±0.25、2.27±0.05、1.95±0.04比4.60±0.26,PAI-1/GAPDH:2.11±0.07、1.45±0.04、0.86±0.09比2.56±0.09,PAI-1 mRNA(2-ΔΔCt):3.50±0.22、2.23±0.29、1.84±0.09比6.60±0.27,均P<0.05〕,TFPI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TFPI/GAPDH:0.78±0.05、0.81±0.03、0.84±0.07比0.36±0.02,TFPI mRNA(2-ΔΔCt):0.46±0.09、0.69±0.07、0.91±0.08比0.44±0.06,均P<0.05〕,细胞上清液中PⅢP、TAT水平明显降低,AT-Ⅲ、APC水平明显增加〔PⅢP(μg/L):13.59±0.23、12.66±0.23、10.59±0.30比15.82±0.29,TAT(ng/L):211.57±6.41、205.69±4.04、200.56±9.85比288.67±9.84,AT-Ⅲ(μg/L):102.95±3.86、123.92±2.63、128.67±1.67比92.93±3.36,APC(μg/L):1 188.95±14.99、1 366.12±39.93、1 451.15±29.69比1 145.55±21.07,均P<0.05〕;随着AD剂量的增加,上述促进及抑制作用越加明显,AD 25组TF、PAI-1的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TFPI mRNA表达升高、上清液中PⅢP水平降低和AT-Ⅲ、APC水平增加与AD 6.25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PAI-1蛋白表达降低及上清液中PⅢP水平降低与AD 12.5组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D在6.25~25 mg/L的剂量范围内,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LPS刺激下AECⅡ细胞RLE-6TN表达及分泌促凝和纤溶抑制相关因子,促进抗凝因子的分泌,以25 mg/L作用最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模式(MDT)联合多感官促醒对多发伤围手术期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87例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MDT模式联合多感官促醒。比较2组患者术后清醒率和清醒时间,并对2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功能障碍评分(DR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清醒36例(81.82%,36/44),多于对照组的22例(51.16%,22/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9.197,P<0.05)。观察组清醒时间(15.52 ± 8.48)d,少于对照组的(27.13 ± 10.35)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729,P<0.01)。观察组护理后出现7例(15.91%,7/44)并发症,少于对照组的15例(34.88%,15/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144,P<0.05)。干预1、3、6个月后,2组患者的GCS、DRS评分均低于上一个时点,且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03~11.039,P<0.05)。结论对多发伤围手术期患者采用MDT联合多感官促醒可以提高术后清醒率,减少患者清醒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还可有效降低患者在护理期间的昏迷程度,提高其生理状态,值得在相关护理工作中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模式(MDT)联合多感官促醒对多发伤围手术期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87例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MDT模式联合多感官促醒。比较2组患者术后清醒率和清醒时间,并对2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功能障碍评分(DR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清醒36例(81.82%,36/44),多于对照组的22例(51.16%,22/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9.197,P<0.05)。观察组清醒时间(15.52 ± 8.48)d,少于对照组的(27.13 ± 10.35)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729,P<0.01)。观察组护理后出现7例(15.91%,7/44)并发症,少于对照组的15例(34.88%,15/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144,P<0.05)。干预1、3、6个月后,2组患者的GCS、DRS评分均低于上一个时点,且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03~11.039,P<0.05)。结论对多发伤围手术期患者采用MDT联合多感官促醒可以提高术后清醒率,减少患者清醒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还可有效降低患者在护理期间的昏迷程度,提高其生理状态,值得在相关护理工作中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糖足促愈剂对股动脉硬化闭塞症家兔的血液流变学、血脂、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因子的治疗作用。方法:本项实验首先创建股动脉硬化闭塞症家兔模型,研究糖足促愈剂对动物模型的血液流变学、血脂、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因子的作用。结果:应用糖足促愈剂治疗后,血管紧张素-Ⅱ(AT-II)、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升高;血清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血液流变学、一氧化氮(NO)、6-酮-前列腺素1α(6-K-PGF1α)、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降低。糖足促愈剂能够明显降低血液流变学、TC 、 TG、AT-II、ET、TXB2,提高NO、6-K-PGF1α、CGRP,且优于对照组。结论:糖足促愈剂具有改善血液粘度,降低血脂,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抑制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
简介:摘要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征因严重升高的皮质醇水平,容易继发细菌及机会性致病原,如隐球菌、曲霉、耶氏肺孢子菌和奴卡菌的严重感染,是病死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报道一例严重的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征的老年女性,继发致死性耶氏肺孢子菌、巨细胞病毒和细菌的混合感染,旨在加深对于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征继发感染的综合管理和诊治的理解。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氧条件下B淋巴细胞瘤-2/腺病毒E1B 19 000相互作用蛋白3(BNIP3)对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HDMEC)迁移和运动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1)取HDMEC,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下同)分成行常规培养的常氧组及采用体积分数2%氧气低氧处理相应时间点的低氧6、12、24 h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BNIP3及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的蛋白表达。(2)取HDMEC,分成常氧+空载组、常氧+BNIP3敲减组、低氧+空载组、低氧+BNIP3敲减组,分别转染空载病毒或BNIP3敲减病毒并进行常氧或低氧处理6 h,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BNIP3的蛋白表达;采用划痕试验检测划痕后24 h的划痕面积,并计算划痕愈合率;在活细胞工作站测算3 h内细胞运动的曲线距离,计算运动速度。(3)取HDMEC,同实验(2)分组及处理,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LC3Ⅱ的蛋白表达。以上实验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检验。结果(1)与常氧组比较,低氧6、12、24 h组细胞BNIP3及LC3Ⅱ的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2)培养6 h,与低氧+空载组比较,常氧+空载组和低氧+BNIP3敲减组细胞BNIP3的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或P<0.01)。常氧+空载组和常氧+BNIP3敲减组细胞中表示BNIP3蛋白表达的红色荧光较弱,低氧+空载组细胞红色荧光较强,低氧+BNIP3敲减组细胞中红色荧光较低氧+空载组明显减弱。划痕后24 h,低氧+空载组细胞划痕基本愈合,其他3组细胞剩余划痕面积较大。常氧+空载组、常氧+BNIP3敲减组、低氧+空载组、低氧+BNIP3敲减组细胞划痕愈合率分别为(61±4)%、(58±4)%、(88±4)%、(57±4)%。低氧+空载组细胞划痕愈合率明显高于常氧+空载组(P<0.01)和低氧+BNIP3敲减组(P<0.05)。观察3 h内,低氧+空载组细胞运动范围较常氧+空载组显著增大,低氧+BNIP3敲减组细胞运动范围较低氧+空载组明显缩小;低氧+空载组细胞曲线运动速度较常氧+空载组和低氧+BNIP3敲减组明显增加(P<0.01)。(3)培养6 h,与低氧+空载组比较,常氧+空载组和低氧+BNIP3敲减组细胞LC3Ⅱ的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或P<0.01)。培养6 h,常氧+空载组和常氧+BNIP3敲减组细胞中表示LC3蛋白表达的红色荧光较弱,低氧+空载组细胞红色荧光明显增强,低氧+BNIP3敲减组细胞红色荧光被显著抑制。结论低氧条件下BNIP3可促进HDMEC的迁移和运动性,且自噬可能参与BNIP3对HDMEC迁移和运动性的调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脂肪酸衍生的特异性促炎症消退介质(specialized pro-resolving mediators,SPMs)在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CRSwNP)和非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nECRSwNP)中的含量差异。方法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9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行鼻内镜手术的双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7例,女性9例,年龄13~67岁,包括ECRSwNP组23例,nECRSwNP组13例;同期纳入对照组12例。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脂氧素(LXA4、LXB4)、消退素(RvD1、RvD2、RvD3、RvD5、RvE1)、保护素(PDX)和巨噬素(Mar-1)多种SPMs在不同病理类型鼻息肉和正常鼻黏膜中的含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SPMs的组间差异,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鼻息肉中SPMs含量与组织嗜酸粒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结果ECRSwNP组RvD2、RvD3、RvD5、LXA4、LXB4、Mar-1和PDX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Z值分别为-2.276、-2.313、-3.371、-2.094、-2.051、-3.104、-2.294,P值均<0.05)。ECRSwNP组RvD2、RvD5、Mar-1和PDX含量均显著高于nECRSwNP组(Z值分别为-2.175、-2.289、-2.243、-2.124,P值均<0.05)。以上7种SPMs含量在nECRSwNP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鼻息肉组织中RvD2、RvD3、RvD5、LXB4、Mar-1、PDX含量均和组织嗜酸粒细胞计数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443、0.436、0.371、0.502、0.340、0.386,P值均<0.05)。结论多种SPMs在ECRSwNP中含量增高,脂肪酸代谢紊乱可能在ECRSwNP的慢性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治疗糖皮质激素(激素)及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NIs)双重耐药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儿童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接受ACTH治疗的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入选者均为激素及CNIs双重耐药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激素减量过程中予患儿0.4~1.0 IU·kg-1·d-1 ACTH(总量≤25 IU)+5%葡萄糖500 ml静脉滴注8 h,5 d为1个疗程,每个月1疗程,连续用药3~6个月。收集ACTH治疗前6个月、治疗开始时、治疗结束时及ACTH治疗后随访6个月时等时间点的24 h尿蛋白量、血清白蛋白、血总胆固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及激素用量等临床资料,评价ACTH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6例肾病综合征患儿发病年龄为(4.89±1.77)岁,首次接受ACTH治疗年龄为(9.49±3.06)岁。6例患儿均完成3~6个月的ACTH治疗,2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例未缓解。至ACTH治疗结束时,患儿24 h尿蛋白量较开始治疗时显著降低(P=0.026),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上升(P=0.003),激素用量显著减少(P<0.001),而eGFR及血总胆固醇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至ACTH治疗结束随访6个月时,患儿24 h尿蛋白量、血清白蛋白、eGFR及激素用量与治疗结束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胆固醇水平相比开始治疗时持续下降(P=0.039)。6例患儿在输注ACTH过程中均出现一过性的尿量减少,2例出现皮疹,1例出现血糖升高,停药后可自行缓解。无严重心血管事件、肾功能受损及感染等不良反应。结论ACTH治疗对激素及CNIs双重耐药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有较好的疗效,可以减少尿蛋白,降低激素用量,提高临床缓解率,且安全性好。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血清分离胶促凝管法和HB&L微生物培养体系两种MALDI-TOF-MS预处理方法的鉴定率,为临床快速准确鉴定血流感染病原菌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2020年1—12月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实验室常规方法鉴定的149份血培养报警后单一细菌感染的阳性样本,分别采用分离胶促凝管法和HB&L微生物培养体系预处理后,并且以传统方法结果为标准,直接MALDI-TOF MS细菌鉴定,比较两种方法的鉴定率。结果在149份血培养阳性样本中,革兰阴性(G-)菌占47.0%(70/149)、革兰阳性(G+)菌占53.0%(79/149)。对G-菌种水平鉴定率,血清分离胶促凝管法为78.6%(55/70),HB&L微生物培养体系为91.4%(6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对G+菌种水平鉴定率,二者分别为73.4%(58/79)和87.3%(69/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在3.000~2.300分值段,G-菌鉴定率血清分离胶促凝管法和HB&L微生物培养体系分别为22.9%(16/70)和38.6%(27/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G+菌鉴定率两种方法分别为19.0%(15/79)和34.2%(27/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HB&L微生物培养体系种水平鉴定率要高于血清分离胶促凝管法,经过预处理直接MALDI-TOF MS鉴定血培养阳性样本病原菌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不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基因突变的情况及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19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检测患者的血清TSH、BRAF基因突变、颈淋巴结转移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等情况。采用单因素χ2检验,探讨血清TSH水平、BRAF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颈部淋巴结转移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的临床分期、T分期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对TSH水平存在显著性影响;性别[χ2=7.662,P<0.05,比值比(OR)=0.269,95%可信区间(CI):0.106~0.681]、多灶病变、TSH高水平(χ2=4.091,P<0.05,OR=2.543,95%CI:1.029~6.282)均是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性别(χ2=3.976,P<0.05,OR=0.369,95%CI:0.139~0.983)、肿瘤直径(χ2=20.769,P<0.001,OR=52.778,95%CI:9.587~290.553)、TSH高水平(χ2=4.147,P<0.05,OR=2.666,95%CI:1.038~6.852)是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诊断治疗中,联合应用TSH和BRAF基因的检测,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将助于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
简介:【摘要】住培的核心是质量,关键靠师资,基础看文化,从医院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百年名院的真正底蕴,是靠教学、靠人才、靠深厚的学习与育才文化。医疗规范源于教学规范。一所教学不规范的医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医疗规范。在我们的教学带教工作中,我们一直践行“以一线带教为突破口,以文化为先导,建强师资队伍,引领住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