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应用于宫颈筛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6年1月—2018年1月接受的前来进行宫颈癌筛查的1000例患者行HR-HPV和TCT检测。结果HR-HPV检测的敏感性(94.62%)和特异性(65.83%)均高于TCT检测(67.88%)、(40%),且P<0.05;结论将HR-HPV应用于宫颈癌筛查中,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作为用于宫颈癌筛查中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验中运用实时荧光PCR法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妇科90例宫颈病变患者(2017年1月到2018年11月间)实施研究,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实时荧光PCR法和第二代杂交式捕获法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状况,分析总结不同方式的诊断效果。结果实时荧光PCR法对高危型HPV感染的诊断敏感性、准确率显著高于第二代杂交式捕获法(P<0.05)。实时荧光PCR法对慢性宫颈炎及鳞状上皮病变患者高危型HPV-DNA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第二代杂交式捕获法(P<0.05)。两种方式诊断符合率为82.2%。结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验中运用实时荧光PCR法诊断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监测在宫颈病变治疗后妇女中的应用情况。 方法:将2018年1月到2019年12月两年间我院妇科门诊收治的225例宫颈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HR-HPV阳性检测结果计算受检者治疗前的感染率和治疗后的转阴率,并在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对其高危HPV负荷量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225例宫颈病变患者治疗前的感染率为84.89%,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患者转阴率升高,治疗后不同时间的测定结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宫颈癌Ⅰ期患者治疗前的HPV负荷量显著高于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同时各组患者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且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HPV负荷量不断降低的情况,上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监测有利于宫颈病变的早期筛查和治疗,并能通过对病毒负荷量的测定监测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宫颈高度病变患者治疗后HR-HPV(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转阴情况和预后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选择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宫颈高度病变患者46例,对所有患者随访至2018年12月,统计患者生存及宫颈癌发生情况,并研究其与HR-HPV转阴的关系。结果治疗后46例患者中,40例HR-HPV转阴,6例持续阳性;2例患者发生宫颈癌,远处转移1例。治疗后患者HR-HPV是否转阴与3年宫颈癌发生率、生存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有细胞学检验,HR-HPV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均更高,其中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高度病变治疗后HR-HPV持续阳性患者死亡和发生宫颈癌风险更高;HR-HPV持续阳性患者发生宫颈癌危险更大,但远处转移危险不会因此增加;HR-HPV阴性患者仍有发生宫颈癌和远处转移风险;相对于细胞学检查,HR-HPV监测宫颈癌发生特异度和灵敏度更高。针对宫颈高度病变治疗后患者开展HR-HPV监测,对于了解和预测宫颈癌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在液基细胞学(TCT)报告为意义未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10日至6月10日在463体检中心进行宫颈癌筛查妇女2580人,共检出ASC-US者240人,并对其进行HPV检测,并进行选择性的宫颈活组织学检查共140人。结果ASC-US患者高危型HPV阳性患者40人,占16.67%(40/240),HPV阴性200人,占83.33%(200/240)。当ASC-US,HPV(+)时81.4%为良性病变(40/56),7.1%为低级别病变(4/56),16.1%为高级别病变(9/56),5.4%为宫颈癌(3/56);当ASC-US,HPV(-)时根据临床情况,选出42%(84/200)人行活检。97.6%为为良性病变(82/84),只有2.4%为低级别病变(2/82)。结论高危型HPV检测作为ASC-US患者分流管理的一种方法,是快速有效的,值得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癌治疗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转阴与预后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6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所有患者宫颈癌复发及生存情况,对患者预后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转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HR-HPV转阴患者≥3年生存率94.12%较HR-HPV持续阳性患者的62.50%明显升高,复发率5.88%较HR-HPV持续阳性患者75.00%明显降低(P均<0.05)。HR-HPV转阴患者盆腔复发率40.00%低于HR-HPV持续阳性患者57.14%,远处转移率60.00%高于HR-HPV持续阳性患者42.86%,但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宫颈癌治疗后HR-HPV转阴提示患者临床复发及死亡风险可能会降低,HR-HPV检查可以作为宫颈癌治疗后监测疾病复发及预后评估的一项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宫颈炎康栓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50例患者用宫颈炎康栓治疗,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转阴率(52.23%)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30.12%),两组数据差异比较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宫颈炎康栓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临床效果显著,因此值得推广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中运用实时pcr检验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2月到2018年6月就诊的184名hpv高危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检验(HCⅡ)和实时pcr检验,然后比较两种检验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实时pcr检验和第二代杂交捕获检验(HCⅡ)对CIN-HPV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0.63%和87.50%,并无明显差异P>0.05;而对于慢性宫颈炎或鳞状上皮病变的阳性检出率则依次为60.00%和33.3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pcr检验与HCⅡ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1.74%、63.04%,差异显著p<0.05,总符合率为81.25%。CINⅡ期和CINⅢ期的宫颈病变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而且实时pcr检验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比HCⅡ更好。结论对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诊断,实时pcr检验和第二代杂交捕获检验均可收获理想的效果,但是实时pcr检验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更胜一筹。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α-2?栓治疗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宫颈HPV感染患者90例,A组(干预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栓治疗联合生活方式干预,B组(对照组)仅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显著高于B组的48.89%,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2?栓治疗宫颈HPV感染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保妇康栓治疗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临床有效性。方法:研究起始时间定为2020年01月,研究终止时间定为2022年06月,选取此时段我院收治的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遵照随机抽样分组法均匀分组,33例/组。单药组纳入者选用干扰素进行治疗,联合组纳入者选用干扰素联合保妇康栓进行治疗。评估二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症状积分,记录其症状好转时间,评价其临床有效性,并对人乳头瘤病毒转阴率、半年内再次感染率、用药副作用发生率进行归纳计算。结果:从症状积分进行分析,二组治疗前相似(P>0.05);联合组治疗后较单药组低(P<0.05)。从症状好转时间进行分析,联合组治疗后较单药组短(P<0.05)。从临床有效性进行分析,联合组治疗后较单药组高(P<0.05)。从人乳头瘤病毒转阴率、半年内再次感染率进行分析,前者联合组治疗后较单药组高,后者联合组治疗后较单药组低(P<0.05)。从用药副作用发生率进行分析,二组治疗后相似(P>0.05)。结论:将干扰素联合保妇康栓应用到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治疗中,可缓解外阴瘙痒症状,提高临床有效性,促进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转阴,加快病情恢复,且用药副作用较少,值得参考使用。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心理干预方法对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周宁县妇幼保健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HPV阳性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加心理干预。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的的心理健康;比较两组的HPV转阴率、HPV病毒载量。结果 干预前两组的SDS、S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处理措施。方法选择2021年8月—2022年9月在我区接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的100名女性,进行此次研究对象(共接种300例),分析在接种完四价人乳头状瘤病毒疫苗、 二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 九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后的接种异常反应情况,统计对比数据。结果 经分析,HPV2异常反应发生率为1.82%、 HPV4为2.27%、 HPV9为1.85%,且三种疫苗接种后的异常反应症状并不明显,安全性高。结论 我区所接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的女性,所出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率比较低,不存在严重不良情况的女性,预后效果好,安全性较高。
简介:目的研制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L1/E7CTL重组杆状病毒载体。方法以包含HPV16标准病毒株的质粒pHPV16为模板,采用PCR技术扩增HPV16主要衣壳蛋白L1(1-471aa)的基因序列,同时人工合成E7蛋白CTL表位E749-57的编码序列,将两个目的基因逐步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UC19HPV16L1/E7CTL,HPV16L1/E7CTL片段经质粒pFastBac1转位至BacmidDNA后通过PCR鉴定重组杆粒。结果成功构建了包含融合基因HPV16L1/E7CTL片段的克隆质粒puc19HPV16L1/E7CTL,制备了L1/E7CTL重组杆状病毒载体杆粒BACMIDDNA。结论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了包含L1/E7CTL的重组杆粒BACMIDDNA,有利于下一步融合蛋白的表达,制备一种能够更有效激发CTL杀伤作用的嵌合病毒样颗粒疫苗,为疫苗研制打下基础。
简介:尖锐湿疣(condylomaacuminatum,CA)是最常见的病毒性性传播疾病,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感染所引起。目前已知HPV有75型,其中三分之一可引起生殖器部位的感染。CA是HPV所致的表皮良性肿瘤的一种特殊临床表现形式。HPV的显形感染在临床上表现为明显的疣状赘生物,呈丘疹状、小刺状或菜花状,多见于阴茎、肛门、会阴或阴道粘膜。亚临床感染(SPI)和隐性感染(LPI)是CA高复发率的重要原因,也是HPV感染流行的重要传染源。大量研究资料表明,HPV感染与某些皮肤粘膜的恶性肿瘤(如宫颈癌、阴茎癌及膀胱癌等)的发生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DNA、巨细胞病毒(CMV)-DNA病毒含量与子宫内膜癌(EC)危险因素关系及预测模型。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EC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根据1∶1匹配病例对照原则选取同期子宫内膜增生(EH)患者5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HPV-DNA、CMV-DNA阳性率及病毒含量,经由单因素分析将P<0.05的自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C危险因素,评价HPV-DNA、CMV-DNA与EC危险因素的相关性,采用似然比卡方、拟合优度检验评价Logistic回归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对EC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年龄≥ 55岁、体质量指数(BMI)≥ 24 kg/m2、有高血压史、有糖尿病史、有恶性肿瘤家族史、有激素替代治疗史均高于对照组[72.41%(42/58)比39.66%(23/58)、70.69%(41/58)比43.10%(25/58)、36.21%(21/58)比10.34%(6/58)、31.03%(18/58)比8.62%(5/58)、29.31%(17/58)比5.17%(3/58)、27.93%(17/58)比8.62%(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V阳性率、CMV阳性率、HPV-DNA、CMV-DNA病毒含量高于对照组[62.07%(36/58)比29.31%(17/58)、81.03%(47/58)比41.38%(24/58)、(471.16 ± 33.58)copies/ml比(240.08 ± 17.41)copies/ml、(256.19 ± 24.77)copies/ml比(132.27 ± 13.20)copies/ml](P<0.05);年龄≥ 55岁、BMI ≥ 24 kg/m2、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恶性肿瘤家族史、激素替代治疗史、HPV阳性、CMV阳性是EC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HPV-DNA病毒含量与EC患者年龄、恶性肿瘤家族史、糖尿病史呈正相关(P<0.05),CMV-DNA病毒含量与年龄、恶性肿瘤家族史、高血压史呈正相关(P<0.05);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值和真实值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930(95% CI 0.885~0.976),当个体发生医院感染的预测概率>0.528时,预测灵敏度为84.48%,特异度为89.66%。结论EC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而HPV-DNA、CMV-DNA病毒含量均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基于EC病理特征及HPV-DNA、CMV-DNA病毒含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整体预测价值较高,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DNA、巨细胞病毒(CMV)-DNA病毒含量与子宫内膜癌(EC)危险因素关系及预测模型。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EC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根据1∶1匹配病例对照原则选取同期子宫内膜增生(EH)患者5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HPV-DNA、CMV-DNA阳性率及病毒含量,经由单因素分析将P<0.05的自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C危险因素,评价HPV-DNA、CMV-DNA与EC危险因素的相关性,采用似然比卡方、拟合优度检验评价Logistic回归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对EC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年龄≥ 55岁、体质量指数(BMI)≥ 24 kg/m2、有高血压史、有糖尿病史、有恶性肿瘤家族史、有激素替代治疗史均高于对照组[72.41%(42/58)比39.66%(23/58)、70.69%(41/58)比43.10%(25/58)、36.21%(21/58)比10.34%(6/58)、31.03%(18/58)比8.62%(5/58)、29.31%(17/58)比5.17%(3/58)、27.93%(17/58)比8.62%(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V阳性率、CMV阳性率、HPV-DNA、CMV-DNA病毒含量高于对照组[62.07%(36/58)比29.31%(17/58)、81.03%(47/58)比41.38%(24/58)、(471.16 ± 33.58)copies/ml比(240.08 ± 17.41)copies/ml、(256.19 ± 24.77)copies/ml比(132.27 ± 13.20)copies/ml](P<0.05);年龄≥ 55岁、BMI ≥ 24 kg/m2、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恶性肿瘤家族史、激素替代治疗史、HPV阳性、CMV阳性是EC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HPV-DNA病毒含量与EC患者年龄、恶性肿瘤家族史、糖尿病史呈正相关(P<0.05),CMV-DNA病毒含量与年龄、恶性肿瘤家族史、高血压史呈正相关(P<0.05);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值和真实值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930(95% CI 0.885~0.976),当个体发生医院感染的预测概率>0.528时,预测灵敏度为84.48%,特异度为89.66%。结论EC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而HPV-DNA、CMV-DNA病毒含量均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基于EC病理特征及HPV-DNA、CMV-DNA病毒含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整体预测价值较高,具有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