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总结椎动脉型颈椎病致高血压的CT、MRI表现特征,为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致高血压患者的CT和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两种检查方式各80例,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主要病理表现检出率,总结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特征。结果CT组患者的椎动脉狭窄、扭曲、闭塞、走行异常检出率分别为93.75%、86.25%、5.00%、57.50%,与MRI组患者的95.00%、90.00%、5.00%、58.7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小关节增生硬化、后纵韧带骨化的检出率分别为78.75%、66.25%,较MRI组患者的62.50%、50.00%的高(P〈0.05),颈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受压检出率分别为47.50%、61.25%,较MRI组患者的63.75%、77.50%低(P〈0.05)。结论CT和MRI用于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致高血压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CT的骨质分辨率更高,MRI的软组织分辨率更高。
简介:目的观察内热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方法采用完全随机法,将纳入临床观察的60例患者将全部患者分配为内热针组与电针组,每组各30例。内热针组选取枕骨上项线、下项线、胸锁乳突肌乳突附着点、颈2~7棘突旁椎板、肩胛提肌肩胛骨内上角附着处(或双侧)组织压痛点为治疗点,标记出相距1~2cm的进针点。每次选取16~20个治疗点进行,分2次进行操作,每周治疗1次。电针组取穴颈2~颈7夹脊、风池及局部阿是穴,电针治疗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两疗程间隔1d,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分别于疗程结束后、1月及3月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内热针组总有效率为92.9%,电针组总有效率为75.9%,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ESCV评分呈升高趋势,但内热针组升高更为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电针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1月时,两组患者ESCV评分呈升高趋势,内热针组的升高趋势更为明显,与电针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3月时,两组患者ESCV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但电针组下降趋势更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1月时,内热针组总有效率呈升高趋势,电针对照组呈下降趋势,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随访3月时,内热针组与电针组总有效率呈下降趋势,但内热针组总有效率高于电针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内热针疗法能松解软组织痉挛,缓解疼痛,从而减轻软组织对椎动脉的压迫,是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针灸与推拿相配合的方法对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并对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择在我院确诊并治疗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共256例,在征得的患者同意并签订协定书后对其进行平均随机分组,对照组选择给予患者口服药物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选择对患者使用针灸与推拿相配合的治疗方式。保证两组患者在其他治疗因素方面的一致性,并对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在治疗效果与治疗时间方面,观察组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选择使用针灸与推拿相配合的方式能够保证患者在住院时间与治疗效果方面均能够优于药物治疗的效果,获得了患者与院方的肯定,值得对其进行应用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