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教学活动的本意在于创造满足感,是师生合理需要被尊重、激发和体验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就是寻找一种促进与增强教师和学生满足度的教学方法。经过长期的教学探索,笔者发现“交流——互动”教学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益。关键词交流互动地理教学中图分类号C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91x(2010)04教学活动的本意在于创造满足感,是师生合理需要被尊重、激发和体验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就是寻找一种促进与增强教师和学生满足度的教学方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尝试过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其中,“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给我的感触最深。下面就该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谈谈我个人的观点与看法。一、“交流——互动”教学的基本模式“交流——互动”教学的基本模式结构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交流评价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启动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指教师的的教学需要与学生的良好的主动的学习状态相配合。笔者认为,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能够起到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的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水到渠成,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就会成为现实。如在教学“洪水”这一自然灾害时,笔者于上课伊始先放映一段约5分钟的“九八军民携手战洪魔”短片,并发放一些有关1998年长江洪水的文字材料给同学们阅读,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可以大大增强学习的效果。如在讲授中国区域地理,《西北地区》一节时,先给学生朗诵北朝民歌《敕勒歌》,然后问学生,这首诗描写的是什麽地方?这为学生创设了北方草原的情景,有利于调动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使他们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2、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自学课堂提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的思维活动常常在发现问题、引起注意和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教师应善于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为此,教师的问题应有“若隐若现,可望可及”的特点,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认知结构,结合各要素的因果和逻辑关系,提高其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层次性,按照由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将学生设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懂而非懂”之处、“无疑与有疑之间”,使学生循序渐进由此及彼地思索、探求。再次,教师的问题应难度适当,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处于“临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才能开启思路的作用,避免出现思维的惰化和僵化。教师恰当地提出问题能引起学生认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诱发其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3、集思广益,共同学习与提高——小组讨论交换苹果,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交换思想,每人拥有两种思想。为了能够促进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合作,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组策略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组成这样的小组是为了在学习过程中更有效地交流、倾听、解释、思考,在分享、协商、碰撞中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可以促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人数上以4-6人一组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