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病原微生物检验用于儿童细菌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细菌性腹泻患儿48例,对患儿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分析主要致病菌与其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48例患儿检出的致病菌为具志贺菌27株,占比56.3%,弧菌属8株,占比16.6%,气单胞菌6株,占比12.5%,其他菌属7株,上述菌株中志贺菌占比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敏实验显示所有菌属对临床常用的5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引起儿童细菌性腹泻的致病菌主要有志贺菌、弧菌属、气单胞菌,各菌属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不同,临床医生治疗时需参考病原微生物检验和药敏实验进行用药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对门诊患者尿液培养分离病原细菌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指导临床抗菌药物选择,为门诊及社区尿路感染患者提供针对性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年间(1998年1月至2018年12月)门诊患者尿液培养检验结果,对分离获得的主要病原细菌分布、体外培养药物敏感性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剔除相同患者的重复菌株后,共分离获得病原细菌1 17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991株(84.6%),革兰阳性菌181株(15.4%);主要革兰阴性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60.8%)和肺炎克雷伯菌(8.1%),主要革兰阳性病原菌为粪肠球菌(4.6%)。20年间除大肠埃希菌检出比例显著增加,由50.8%上升至63.2%(χ2=7.978,P=0.046),其他主要病原菌谱分布比例无显著变化(均P>0.05)。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比例显著上升(P<0.05),大肠埃希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氨曲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及舒巴坦+头孢哌酮耐药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均P<0.05),对三唑巴坦+哌拉西林、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及呋喃妥因维持较高敏感率(95.0%、95.7%、97.9%和91.1%)。20年间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株比例亦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对三唑巴坦+哌拉西林、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维持较高敏感率(79.1%、88.0%和80.3%)。革兰阳性菌中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呋喃妥因、青霉素G敏感率100.0%;革兰阳性菌中未检出万古霉素耐药菌株。结论1998—2018年间门诊患者尿培养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的革兰阴性菌对部分抗生素如二代/三代头孢菌素、新氟喹酮类药物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对三唑巴坦+哌拉西林、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呋喃妥因维持较高敏感性。门诊及社区尿路感染治疗过程中,应结合病原菌耐药情况及患者病情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遏制耐药菌的扩散和流行。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病原微生物检测儿童细菌性腹泻的治疗价值。方法选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吴忠市某医院收治的儿童细菌性腹泻患儿160例作为观察对象,对所有患儿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对病原菌药敏结果进行分析,探讨防治的措施。结果160例患儿当中,病原菌检出158株,志贺氏菌属有80株,弧菌属有40株,气单胞菌有20株,其他菌种有18株。所检出的所有病原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有着较强的耐药性。结论按照病原微生物检验的结果与药敏试验的结果,针对性的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对患儿的预后及发育有改善的作用,促进临床治疗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及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种植体周围细菌感染病原菌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行口腔种植术患者300例为观察对象,其中43例患者发生种植体周围细菌感染,发生率为14.33%。以无感染者为对照组(257例),以感染者为观察组。采集感染患者龈沟底标本,分离鉴定病原菌。单因素分析影响细菌感染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影响细菌感染危险因素。结果感染43例患者中,分离病原菌46株,主要为厌氧菌30株(65.22%),其次为需氧菌11株(23.91%)。经单因素分析,两组性别、文化程度、慢性牙周炎病史、口腔健康习惯和居住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年龄、合并基础疾病、吸烟史和种植体周围牙槽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基础疾病、吸烟史和种植体周围牙槽骨不良为影响口腔种植体周围细菌感染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口腔种植体周围细菌感染中厌氧菌为主要病原菌,且感染受多因素影响,其中年龄、基础疾病、吸烟史和种植体周围牙槽骨不良为其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细菌性腹泻病原菌、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感染性腹泻患儿的新鲜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246份标本中检出39株病原菌,检出率为15.9%。其中氟劳地枸橼酸杆菌15株,鼠伤寒沙门氏菌10株,志贺菌属6株,大肠埃希氏菌4株,肺炎克雷伯杆菌2株,普通变形杆菌2株。病原菌的检出率以3岁以下婴幼儿最高,占89.7%。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复方新诺明、头孢唑啉、庆大霉素、氧氟沙星、妥布霉素对所有的细菌都耐药,部分高达100%,第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的耐药率低,耐药率不超过20%,头孢吡肟、泰能未发现耐药菌株。结论目前我院儿童细菌性腹泻以条件致病菌、鼠伤寒沙门菌感染为主,主要感染低年龄段儿童,细菌耐药谱广,使用抗生素时应谨慎。
简介: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bacterialperitonitis,SBP)是终末期肝病病人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由于门体侧枝循环的存在使大量细菌躲避了肝脏网状内皮系统,以及肝脏吞噬细胞功能的受损,再加上腹水是一个很好的细菌培养基,所以肝硬化病人容易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其死亡率很高,在发生第1次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后1个月的死亡率为32%,1年死亡率约为78%.由于细菌培养阳性率不高,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近年来,人们积极探索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病原学检测手段,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病原微生物检测对儿童细菌性腹泻的治疗价值。方法:对我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共104例细菌性腹泻儿童进行研究,所有患儿均接受病原微生物检测,探讨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共检出病原菌95株,检出率91.35%。其中沙门菌49株,占比51.58%;志贺属30株,占比31.58%;弧菌属8株,占比8.42%;其他菌种8株,占比8.42%。沙门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原菌。各个菌种对氨芐西林、头孢哌酮、头孢噻亏、头孢三嗪、阿莫西林均存在一定的耐药性,其中对氨芐西林的耐药性较为明显。结论:导致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以沙门菌、志贺菌、孤菌属为主。这些病原微生物对临床中常用的抗生素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耐药性,其中以氨芐西林最为明显,因此在制定治疗策略时,应结合药敏实验结果,选择针对性的药物,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儿预后。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南宁地区儿童细菌性脑膜炎(bacterial meningitis,BM)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主要病原菌的耐药特点。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南宁地区省级妇幼医院2017-2019年诊断为BM且脑脊液病原菌培养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外周炎症指标及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菌培养与抗生素药敏试验等。结果:诊断为BM且脑脊液培养阳性患儿共66例,检出排名前五位的细菌分别是肺炎链球菌15例(22.73%)、大肠埃希菌13例(19.7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3例(19.70%)、无乳链球菌5例(7.58%)、屎肠球菌4例(6.06%)。肺炎链球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的敏感性高(100%),对青霉素的耐药率高达93.33%。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均敏感,对复方新诺明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均为92.31%。结论:儿童BM的病原菌以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不同病原菌其药物敏感性差异较大,临床医生可参考药敏实验选择抗菌药物以早期治疗儿童BM。
简介:目的分析钦州地区儿童细菌感染性腹泻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钦州市妇幼保健院腹泻患儿的大便标本进行常规病原菌的分离培养,通过TDR:200微生物分析仪和血清凝集试验进行鉴定,采用药敏板条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1930例标本中检出274株病原菌,检出率为14.2%,常见的病原菌有259株,其中志贺菌117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88株,沙门菌32株,奇异变形杆菌22株。几种主要致病菌对美洛培南均未耐药,第3代头孢菌素和加酶抑制剂的复合药物耐药率多在25%以下,对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高,奇异变形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总体较低。结论钦州地区儿童细菌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原菌是志贺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儿童细菌感染性腹泻宜选用第3代头孢菌素、加酶抑制剂复合药物及碳青霉烯类药物等进行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病原微生物检验在诊断儿童细菌性腹泻中的应用。方法:选取院中2020年10月——2022年12月收治的78例确诊腹泻患儿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病原微生物检验分析致病菌属(Pathogenic bacteria)分布情况及药敏表现。结果:经病原微生物检验78例细菌性腹泻患儿中,检出病原菌共74株,其检出率85.8%;其中鼠伤寒沙门菌(68株,91.89%)、志贺氏菌(0株,0.0%)和肠炎沙门菌(6株,8.10%);头孢哌酮耐药占比[鼠伤寒沙门菌(15(22.05%)、肠炎沙门菌(0(0.0%))]、氨苄西林[鼠伤寒沙门菌(9(13.23%)、肠炎沙门菌(1(16.66%))]、头孢噻肟[鼠伤寒沙门菌(16(23.52%)、肠炎沙门菌(0(0.0%)]、阿莫西林[鼠伤寒沙门菌(28(41.17%)、肠炎沙门菌(5(83.33%))],可见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对阿莫西林的耐药性相比其他抗生素类药物要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诊断儿童细菌性腹泻应用病原微生物检验诊断价值较高,能为临床诊治细菌性腹泻患儿提供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细菌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病原微生物检测及耐药情况。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时段到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细菌性腹泻的患儿,所有患儿接受病原菌检测和药敏试验。观察记录革兰阴、阳性杆菌等病原菌类型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结果:到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细菌性腹泻的患儿检测出110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85株(沙门菌35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25株,志贺菌25株),革兰阳性杆菌2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5株)。沙门菌、致病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都对四环素、环丙沙星耐药性较高;对头孢曲松、美罗培南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性最高,对莫西沙星和万古霉素没有耐药性。结论:细菌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病原微生物检测及耐药性差异较大,要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介素-6(IL-6)、P2X7受体及CD64联合检测对小儿细菌性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从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院收治的140例肺炎患儿,将入组患儿按照感染病原体的不同分为细菌组(60例)、肺炎支原体组(50例)和病毒组(30例);另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并比较4组研究对象血清PCT、CRP、WBC和IL-6水平,以及血清P2X7受体和CD64表达量。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在小儿细菌性肺炎诊断中的价值。结果细菌组、肺炎支原体组、病毒组和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清PCT、CRP、和IL-6水平均呈逐渐降低趋势(F = 24.935、31.942、21.764,P均< 0.001);细菌组患儿WBC水平高于肺炎支原体组、病毒组、健康对照组(t = 12.219、8.942、15.053,P均< 0.001);但肺炎支原体组与病毒组患儿WB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010、P = 0.316)。细菌组患血清P2X7受体和CD64表达量均高于肺炎支原体组、病毒组、健康对照组;且肺炎支原体组和病毒组患儿血清P2X7受体、CD64表达量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 0.001);肺炎支原体组、病毒组患儿血清P2X7受体和CD64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525、1.629,P = 0.601、0.107)。ROC曲线显示,血清PCT、CRP、WBC、IL-6、P2X7受体及CD64联合检测诊断小儿肺炎的曲线下面积(0.924)、敏感度(0.92)以及特异性(0.93)均高于上述6项指标单独检测(PCT:0.728、0.74、0.69,CRP:0.719、0.72、0.70,WBC:0.687、0.70、0.65,IL-6:0.744、0.78、0.72,P2X7受体:0.659、0.64、0.61,CD64:0.702、0.71、0.68)。结论血清PCT、CRP、WBC、IL-6、P2X7受体和CD64联合检测用于小儿细菌性肺炎的诊断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细菌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病原微生物检测及耐药情况。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153例细菌性腹泻患儿,收集患儿的排泄物进行细菌培养,统计细菌的分布并对抗生素的耐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从153名细菌性腹泻患儿中分离出10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81株,占77.14%,主要为沙门菌,占30.47%,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占21.9%,志贺菌,占20.95%;24株革兰氏阳性细菌(22.86%),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1.91%);沙门菌中四环素的耐药率最高,为43.75%,其次为环丙沙星40.63%,头孢克圬与头孢他啶同为21.88%。结论 引起腹泻的细菌有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这些细菌对各种抗生素具有不同的耐药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因素对川崎病(KD)及其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明确诊断为KD的172例住院患儿,并将其分为KD合并感染组与KD无感染组,其中KD合并感染的患儿共有43例,KD无感染共有129例;KD合并感染组涉及的常见非细菌性病原微生物包括: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柯萨奇B病毒(CBV);对两组感染情况、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血常规、生化指标、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进行比较,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患儿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在172例KD住院患儿中,KD合并感染率为25%(43/172);两组患儿出现冠状动脉病变共61例,总发生率为35.47%(61/172),其中,KD合并感染组出现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48.84%(21/43),KD无感染组出现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31.01%(40/1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合并感染组IgA(1.22±0.98g/L)、IgM(1.41±0.47g/L)、IgG(8.96±3.71g/L),均较KD无感染组IgA(0.88±0.76g/L)、IgM(1.16±0.48g/L),IgG(7.59±2.5g/L)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D合并感染组ESR(36.13±24.38mm/h)较KD无感染组ESR(27.46±19.44mm/h)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KD合并感染后急性期更容易出现体液免疫功能的紊乱,炎症反应更强烈,KD合并感染后冠脉损伤的发生风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