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护理工作中的效果研究。方法选取80例在本院内科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接受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患者意愿将其分为实验组n=40例,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n=40例,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SAS、SDS评分均有所改善,且实验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患者运用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同时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简介: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258-01摘要目的总结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胃息肉的护理体会。方法以2014年9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行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胃息肉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等,术中密切配合医师治疗,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并实施出院健康指导。结果60例患者均顺利切除息肉,无并发症发生,治疗成功率为100%,术后3.4d均痊愈出院。结论护理干预措施对胃息肉患者接受内镜下高频电凝切治疗鼻息肉手术中有显著临床护理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是肝硬化最常见的致死性并发症,其来势迅猛,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达50%。首次出血后存活的患者在两年内再出血的危险性为80%。。因此有效地控制出血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以往使用三腔管气囊压迫止血成功率达到60%,但半数以上的病例在拔管后72小时内发生再出血。近年来,由于内镜技术的迅速发展,经内镜止血的成功率得到提高。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术、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硬化剂治疗能较快地闭塞曲张的静脉而达到止血的目的。现将我院2005~2006年经内镜下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疾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简介:【摘要】 目的 通过对60例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患者临床护理技术进行创新,提高新型微创手术患者的护理水平。方法 选取在2016年10月到2017年9月期间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患者60人作实验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30人,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实验组施以一体化护理,对比两组病人护理之后的满意度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的病人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病人实施一体化护理,能够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临床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给予内镜下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文以我院收治的52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患者入院治疗时间为2020年6月~2021年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87例病患为研究对象,截取于我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行内镜手术治疗的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根据内镜手术治疗后是否发生早期再出血分为两组,1组为再出血(n=44),1组为不再出血组(n=43);分析与对比两组静脉曲张及肾功能等多方面因素。结果 经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导致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内镜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以下几方面:(1)曲张静脉根数;(2)曲张静脉内径;(3)空腹血糖。而年龄、性别、肝硬化及血肌酐等因素与内镜术后食管胃静脉曲张早期再出血无明显关系。结论 曲张静脉根数及内径、肝功能Child-Pugh 评分及空腹血糖等是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影响因素,临床治疗中可根据上述因素进行针对性预防,以此保证患者手术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皮内镜胃造瘘患者在家庭肠内营养管道护理过程中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方式的效果。方法:笔者选择90例经皮内镜胃造瘘患者,在家庭肠内营养管道护理过程中,观察组采用生活方式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结果:比较对照组患者可以看出,明显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经皮内镜胃造瘘患者在家庭肠内营养管道护理过程中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方式,效果较为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胃内异物以误吞金属、非金属性异物为常见,其次为植物性异物,如食物块、药物结块、柿石及术手胃缝线残留等。误吞异物若能通过食物管的狭窄部则常常滞留在胃内,急诊内镜检查多在胃体上部粘液湖内发现。本文将就胃内异物的真确处理做详细论述。
简介:消化系统疾病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比如胃炎、结肠炎、胃食管反流、胰腺炎、胃溃疡等,都是目前发病风险较高的消化系统疾病,这些疾病会导致消化不良,减弱患者的食欲,降低其生活质量。若耽误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很可能引起癌症。因此,早诊断、早干预治疗,把疾病对身体的危害降到最低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临床多采用消化内镜进行诊断,特别是超声内镜技术的出现,在降低误诊率、错诊率、漏诊率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内镜下切除和腹腔镜手术治疗肿瘤最大径为2~5 cm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分析肿瘤表面情况、生长方式、病变起源等因素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为胃间质瘤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1月因胃间质瘤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下切除(内镜下切除组137例)或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组164例)的301例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表面有无凹陷(肿瘤表面黏膜局部下陷深度>5 mm)、是否不规则(肿瘤表面表现为非半球形或非椭圆形)、有无溃疡,肿瘤部位、形状、病变起源、生长方式(腔内生长或腔内外生长)、危险度分级(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肿瘤是否整块切除,手术时间、是否出血、禁食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内镜下切除组137例胃间质瘤患者中,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85例(62.0%),内镜黏膜下挖除术9例(6.6%),内镜下全层切除术42例(30.7%),隧道法内镜黏膜下肿物切除术1例(0.7%)。内镜下切除组和腹腔镜手术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病变部位、肿瘤大小、危险度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胃间质瘤患者中分别有1、49、26、2例肿瘤表面有凹陷、溃疡、不规则,不同危险度分级肿瘤表面有无凹陷、是否不规则、有无溃疡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5,P=0.011)。内镜下切除组肿瘤完整切除率低于腹腔镜手术组[86.1%(118/137)比100.0%(164/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8,P<0.001),但内镜下切除组手术时间、禁食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腹腔镜手术组,且住院总费用低于腹腔镜手术组[分别为90.0 min(62.5 min,150.0 min)比119.5 min(80.0 min,154.2 min)、3 d(3 d,4 d)比5 d(4 d,7 d)、3 d(2 d,4 d)比4 d(2 d,6 d)、11 d(10 d,14 d)比16 d(12 d,20 d)、7 d(6 d,9 d)比9 d(7 d,11 d)、(38 211.6±10 221.0)元比(59 926.1±17 786.1)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6、-7.12、-4.44、-6.89、-5.92,t=-13.24;均P<0.05)。内镜下切除组术后腹痛和术后其他较重并发症(休克、呼吸衰竭、肺栓塞、胃轻瘫等)发生率均低于腹腔镜手术组[16.8%(23/137)比27.4%(45/164)、0.7%(1/137)比4.9%(8/1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4、Fisher确切概率法,P=0.028、0.043);两组术中出血,术后出血、发热、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镜下切除组呈腔内生长、起源于固有肌层病变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腹腔镜手术组[分别为19.5%(25/128)比32.6%(45/138)、12.6%(12/95)比31.4%(37/1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86、10.42,P=0.016、0.001)。内镜下切除组和腹腔镜手术组术后肿瘤复发率比较[0(0/137)比2.4%(4/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129)。结论对于肿瘤最大径为2~5 cm的胃间质瘤,内镜下切除安全、有效,优于腹腔镜手术治疗,但对于肿瘤表面有凹陷、溃疡、不规则、呈腔内外生长倾向的病变建议选择腹腔镜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