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川病(KD)是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病。婴幼儿多见。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可引发冠状动脉扩张甚至并发冠状动脉瘤,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诱因之一。本文针对小儿川病的临床表现、护理措施等内容作一综述,以期为今后类似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小儿 川崎病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及总结川病患儿的护理措施及临床效果观察。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8例川病患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进行治疗及护理措施;结果无一例发生冠状动脉瘤、心肌梗死及其它护理并发症,均康复出院;体会早期确诊尽早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应用抗血小板治疗及采用合理护理措施,能迅速退热,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使患儿早日康复出院。

  • 标签: 川崎病(KD) 小儿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典型川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式。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21年5月入院就诊的不典型川病患者106例作为研究组,临床选择同期治疗典型川病患者106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以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室诊断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实验室诊断表现不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早期治疗总有效率为94.33%,平均住院时间为(15.6±4.7)天。结论:在不典型川病早期诊断后,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治疗疾病,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不典型川崎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选取2021年4月- 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川病患儿10例为研究对象,旨在进一步对儿童川病护理效果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对川病患儿进行治疗和护理,做好健康宣教,关爱病人,加强营养支持,提高其身体抵抗能力,同时辅以并发症护理,避免感染,提高病人舒适度。经过有效治疗和护理后,患者均得到康复,予以出院。

  • 标签: 儿童川崎病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川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使用免疫球蛋白时机,研究并评估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我科收治70例川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根据患儿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诊断明确后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治疗效果进行统计比较。结果:70例川病患儿中,完全性川病55例,不完全性川病15例,其中合并冠脉损害12例,其中完全性川病为16.36%(9/55),不完全性川病为20%(3/15),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完全性川病的5大临床症状显著高于不完全性川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性川病和不完全性川病在诊断明确后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治疗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性川病和不完全性川病在治疗效果和转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完全性川病因临床症状典型,容易诊断,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不完全性川病患者由于缺乏诊断金标准,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结合实验室指标,对该病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并发症发生率可大大减少,治疗效果和完全性川病相当。

  • 标签: 川崎病 完全性川崎病 不完全性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川病患儿的护理措施及其预防策略的实施成效进行深入观察。方法 选取了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接收治疗的86名川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这些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被平均分配到两个不同的组别:一组为研究组,另一组则为对照组,每组各包含43名患儿,对照组的患儿接受了标准的常规护理服务,而研究组的患儿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了整体护理与预防措施。对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评分进行了比较。结果 研究组在遵循医嘱服药、保持合理饮食、口腔及皮肤的自我护理以及定期进行复查等方面的依从性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川病患儿而言,采用整体护理与预防措施能够显著提升其治疗依从性的评分,且其效果明显优于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

  • 标签: 川崎病 整体护理 依从性
  • 简介:摘要:川病是一种主要影响儿童急性发热性血管炎综合征,病因尚未明确,但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瘤等严重并发症。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川病的早期干预与治疗策略,着重讨论了早期诊断的重要性、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的疗效、抗炎药物的辅助作用。同时,提出了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建议。研究表明,早期使用IVIG治疗可显著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并建议在治疗过程中及后期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以评估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 标签: 川崎病,早期干预,个体化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川病疑似病例的临床特点,探索川病的诊断。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5年收治8例出院诊断疑似川病病例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情况。结果8例疑似川病患儿,临床表现依次有发热7例,颈部淋巴结肿大7例,多形性皮疹5例,球结膜充血4例,口腔黏膜病变4例,指趾端肛周红肿及膜状脱皮4例。其中7例有4项川病主要临床表现,1例有2项川病主要临床表现。8例患儿心脏彩超提示冠状动脉无异常。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3例,PLT升高3例,血红蛋白下降3例,CRP升高6例,ESR升高6例。7例有发热表现患儿在病程10天以内均予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均在使用丙种球蛋白后48小时内热退,8例患儿出院后随访情况均不清。结论部分川病因临床表现少,易误诊或漏诊,建议加强对于是否放松川病诊断标准的研究。目前对达不到诊断标准且高度怀疑川病患儿予以“疑似川病”诊断,并及时按照川病实施相关治疗随访,有助于尽量减少或避免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 标签: 川崎病 冠状动脉 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完全川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不完全川病38例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不完全川病的临床表现依次为发热,指趾端脱皮,口唇潮红干裂,皮疹,眼球结膜充血,手足硬肿,颈淋巴结肿大,肛周脱皮,卡介苗接种处红斑。此外有3例手足口病合并不完全川病。结论对具有川病临床表现的患儿,在排除其他出疹性疾病后,应尽早做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尽可能减少患儿冠状动脉的损害。

  • 标签: 川崎病 不完全川崎病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川病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约15%~25%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尽管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联合口服阿司匹林是目前公认最有效的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及冠状动脉损害,近年来,新的治疗策略包括糖皮质激素、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白细胞介素-1拮抗剂、环孢素A、细胞毒性药物及血浆置换等,其中部分得到了临床肯定,而另一部分尚存在争议。该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川病急性期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川崎病 急性期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川病(Kawasaki disease,KD)并发急腹症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案及预后。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脏内科住院治疗的KD并发急腹症患儿14例(急腹症组)的临床资料。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KD非急腹症患儿62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对急腹症组治疗方案及预后、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腹症组共纳入14例患儿,其中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4.46±0.74)岁;与非急腹症KD患儿比较,急腹症组年龄、性别、冠状动脉损伤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并发急腹症患儿更容易出现消化道症状、免疫球蛋白抵抗,发热时间更长(P<0.05)。急腹症组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显著增高(P<0.05)。而两组之间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钠(Na+)、血清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患儿全部接受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治疗,3例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联合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所有患儿均康复出院。随访6个月~3年,14例患儿均未遗留消化系统后遗症。结论KD可并发急腹症,部分可以急腹症为首发症状,常见腹痛等消化道表现。对于消化道症状明显、免疫球蛋白抵抗、发热持续时间长的患儿需注意有无急腹症可能;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显著升高患儿需警惕急腹症可能。KD并发急腹症多预后良好,及时治疗KD原发病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 标签: 川崎病 急腹症 并发症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川病(Kawasaki disease,KD)并发急腹症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案及预后。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脏内科住院治疗的KD并发急腹症患儿14例(急腹症组)的临床资料。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KD非急腹症患儿62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对急腹症组治疗方案及预后、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腹症组共纳入14例患儿,其中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4.46±0.74)岁;与非急腹症KD患儿比较,急腹症组年龄、性别、冠状动脉损伤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并发急腹症患儿更容易出现消化道症状、免疫球蛋白抵抗,发热时间更长(P<0.05)。急腹症组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显著增高(P<0.05)。而两组之间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钠(Na+)、血清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患儿全部接受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治疗,3例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联合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所有患儿均康复出院。随访6个月~3年,14例患儿均未遗留消化系统后遗症。结论KD可并发急腹症,部分可以急腹症为首发症状,常见腹痛等消化道表现。对于消化道症状明显、免疫球蛋白抵抗、发热持续时间长的患儿需注意有无急腹症可能;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显著升高患儿需警惕急腹症可能。KD并发急腹症多预后良好,及时治疗KD原发病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 标签: 川崎病 急腹症 并发症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川病(KD)并发急腹症患儿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16例KD并发急腹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腹部B超、腹部平片和腹部CT检查结果、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转归。年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生化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M(范围)表示。结果16例KD并发急腹症患儿中男7例,女9例;就诊年龄为4岁8个月(7月龄~8岁)。KD并发胆囊炎9例,肠梗阻5例,急性阑尾炎2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例,急性腹膜炎2例,急性胰腺炎1例(其中3例患儿合并2种及2种以上急腹症疾病)。16例均有腹痛症状,7例有呕吐,4例明显腹胀,1例有血便。16例患儿均行腹部B超检查:8例表现为胆囊增大及胆囊壁水肿、增厚,2例见阑尾炎声像,2例见肠梗阻,1例见胰腺肿大;8例行腹部平片检查:2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改变,2例肠梗阻表现;3例行腹部CT检查:1例胆囊壁水肿,1例腹膜炎表现,2例肠梗阻,1例胰腺肿大。16例患儿均予大剂量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2 g/kg)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但有8例IVIG无反应,均再次予IVIG 2 g/kg治疗,其中4例患儿仍发热,予甲泼尼龙(MP)静脉治疗后热退。有2例分别行小肠造瘘术及腹腔穿刺引流术。16例患儿均随访至出院后6个月,在疾病急性期或随访期间共有4例(25%)合并冠状动脉瘤(CAA)。结论KD并发急腹症以胆囊炎、肠梗阻较多见,除KD典型症状外主要表现为腹痛及呕吐,腹部B超、平片和CT有助于早期诊断。此外,KD并发急腹症患儿IVIG无反应及CAA发生率相对较高。

  • 标签: 川崎病 急腹症 冠状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不典型川病的临床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对18例不典型川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8例不典型川病患儿入院均经动态观察、心脏彩超证实为不典型川病。结论不典型川病表现各异,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早诊断,早治疗,可减少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

  • 标签: 不典型川崎病 诊治 体会
  • 简介: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模式在小儿川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就诊的116例确诊为川病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数生成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儿内科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模式服务;比较两组患儿疾病的康复率、家属对疾病的认识情况、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康复率较对照组高12.07%[95%CI(0.0258,0.2155),Z=2.4938,P=0.0126],满意度平均得分较对照组高4.172分[95%CI(3.223,5.122),t=8.707,P<0.001],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度平均得分较对照组高6.017分[95%CI(4.447,7.587),t=7.593,P<0.001],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12.07%[95%CI(-0.2155,-0.0258),Z=-2.4938,P=0.0126]。结论:优质护理模式服务能够提高患儿的康复率、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降低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模式 川崎病 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