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川崎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使用免疫球蛋白时机,研究并评估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我科收治7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根据患儿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诊断明确后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治疗效果进行统计比较。结果:70例川崎病患儿中,完全性川崎病55例,不完全性川崎病15例,其中合并冠脉损害12例,其中完全性川崎病为16.36%(9/55),不完全性川崎病为20%(3/15),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完全性川崎病的5大临床症状显著高于不完全性川崎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性川崎病和不完全性川崎病在诊断明确后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治疗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性川崎病和不完全性川崎病在治疗效果和转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完全性川崎病因临床症状典型,容易诊断,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不完全性川崎病患者由于缺乏诊断金标准,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结合实验室指标,对该病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并发症发生率可大大减少,治疗效果和完全性川崎病相当。
简介:【摘要】目的 对川崎病患儿的护理措施及其预防策略的实施成效进行深入观察。方法 选取了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接收治疗的86名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这些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被平均分配到两个不同的组别:一组为研究组,另一组则为对照组,每组各包含43名患儿,对照组的患儿接受了标准的常规护理服务,而研究组的患儿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了整体护理与预防措施。对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评分进行了比较。结果 研究组在遵循医嘱服药、保持合理饮食、口腔及皮肤的自我护理以及定期进行复查等方面的依从性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川崎病患儿而言,采用整体护理与预防措施能够显著提升其治疗依从性的评分,且其效果明显优于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
简介:摘要:川崎病是一种主要影响儿童急性发热性血管炎综合征,病因尚未明确,但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瘤等严重并发症。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川崎病的早期干预与治疗策略,着重讨论了早期诊断的重要性、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的疗效、抗炎药物的辅助作用。同时,提出了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建议。研究表明,早期使用IVIG治疗可显著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并建议在治疗过程中及后期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以评估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川崎病疑似病例的临床特点,探索川崎病的诊断。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5年收治8例出院诊断疑似川崎病病例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情况。结果8例疑似川崎病患儿,临床表现依次有发热7例,颈部淋巴结肿大7例,多形性皮疹5例,球结膜充血4例,口腔黏膜病变4例,指趾端肛周红肿及膜状脱皮4例。其中7例有4项川崎病主要临床表现,1例有2项川崎病主要临床表现。8例患儿心脏彩超提示冠状动脉无异常。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3例,PLT升高3例,血红蛋白下降3例,CRP升高6例,ESR升高6例。7例有发热表现患儿在病程10天以内均予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均在使用丙种球蛋白后48小时内热退,8例患儿出院后随访情况均不清。结论部分川崎病因临床表现少,易误诊或漏诊,建议加强对于是否放松川崎病诊断标准的研究。目前对达不到诊断标准且高度怀疑川崎病患儿予以“疑似川崎病”诊断,并及时按照川崎病实施相关治疗随访,有助于尽量减少或避免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并发急腹症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案及预后。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脏内科住院治疗的KD并发急腹症患儿14例(急腹症组)的临床资料。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KD非急腹症患儿62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对急腹症组治疗方案及预后、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腹症组共纳入14例患儿,其中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4.46±0.74)岁;与非急腹症KD患儿比较,急腹症组年龄、性别、冠状动脉损伤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并发急腹症患儿更容易出现消化道症状、免疫球蛋白抵抗,发热时间更长(P<0.05)。急腹症组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显著增高(P<0.05)。而两组之间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钠(Na+)、血清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患儿全部接受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治疗,3例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联合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所有患儿均康复出院。随访6个月~3年,14例患儿均未遗留消化系统后遗症。结论KD可并发急腹症,部分可以急腹症为首发症状,常见腹痛等消化道表现。对于消化道症状明显、免疫球蛋白抵抗、发热持续时间长的患儿需注意有无急腹症可能;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显著升高患儿需警惕急腹症可能。KD并发急腹症多预后良好,及时治疗KD原发病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并发急腹症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案及预后。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脏内科住院治疗的KD并发急腹症患儿14例(急腹症组)的临床资料。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KD非急腹症患儿62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对急腹症组治疗方案及预后、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腹症组共纳入14例患儿,其中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4.46±0.74)岁;与非急腹症KD患儿比较,急腹症组年龄、性别、冠状动脉损伤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并发急腹症患儿更容易出现消化道症状、免疫球蛋白抵抗,发热时间更长(P<0.05)。急腹症组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显著增高(P<0.05)。而两组之间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钠(Na+)、血清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患儿全部接受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治疗,3例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联合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所有患儿均康复出院。随访6个月~3年,14例患儿均未遗留消化系统后遗症。结论KD可并发急腹症,部分可以急腹症为首发症状,常见腹痛等消化道表现。对于消化道症状明显、免疫球蛋白抵抗、发热持续时间长的患儿需注意有无急腹症可能;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显著升高患儿需警惕急腹症可能。KD并发急腹症多预后良好,及时治疗KD原发病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急腹症患儿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16例KD并发急腹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腹部B超、腹部平片和腹部CT检查结果、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转归。年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生化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M(范围)表示。结果16例KD并发急腹症患儿中男7例,女9例;就诊年龄为4岁8个月(7月龄~8岁)。KD并发胆囊炎9例,肠梗阻5例,急性阑尾炎2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例,急性腹膜炎2例,急性胰腺炎1例(其中3例患儿合并2种及2种以上急腹症疾病)。16例均有腹痛症状,7例有呕吐,4例明显腹胀,1例有血便。16例患儿均行腹部B超检查:8例表现为胆囊增大及胆囊壁水肿、增厚,2例见阑尾炎声像,2例见肠梗阻,1例见胰腺肿大;8例行腹部平片检查:2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改变,2例肠梗阻表现;3例行腹部CT检查:1例胆囊壁水肿,1例腹膜炎表现,2例肠梗阻,1例胰腺肿大。16例患儿均予大剂量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2 g/kg)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但有8例IVIG无反应,均再次予IVIG 2 g/kg治疗,其中4例患儿仍发热,予甲泼尼龙(MP)静脉治疗后热退。有2例分别行小肠造瘘术及腹腔穿刺引流术。16例患儿均随访至出院后6个月,在疾病急性期或随访期间共有4例(25%)合并冠状动脉瘤(CAA)。结论KD并发急腹症以胆囊炎、肠梗阻较多见,除KD典型症状外主要表现为腹痛及呕吐,腹部B超、平片和CT有助于早期诊断。此外,KD并发急腹症患儿IVIG无反应及CAA发生率相对较高。
简介: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模式在小儿川崎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就诊的116例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数生成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儿内科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模式服务;比较两组患儿疾病的康复率、家属对疾病的认识情况、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康复率较对照组高12.07%[95%CI(0.0258,0.2155),Z=2.4938,P=0.0126],满意度平均得分较对照组高4.172分[95%CI(3.223,5.122),t=8.707,P<0.001],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度平均得分较对照组高6.017分[95%CI(4.447,7.587),t=7.593,P<0.001],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12.07%[95%CI(-0.2155,-0.0258),Z=-2.4938,P=0.0126]。结论:优质护理模式服务能够提高患儿的康复率、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降低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