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已发现气田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实施增产措施和储层扩边等可能会引起可储量增长.预测可储量增长可通过统计历史可储量数据,并计算其年度增长系数或累计增长系数,建立可储量增长模型来实现.目前,美国及其他国家或地区可储量预测主要采用美国可储量增长模型来进行.运用该模型对我国185个气田可储量的历史数据进行拟合,结果显示,实际可储量与模型预测可储量比较吻合,说明该模型在我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最后,运用该模型对我国2012年以前发现的气田进行了可储量预测.

  • 标签: 已发现气田 可采储量 增长模型 气田年龄 增长系数 可采储量预测
  • 简介:径向井压裂技术与蒸汽吞吐热技术的联合是一种有效适用于低渗透稠油油藏且兼具经济性的开发技术,目前在国内还处于现场实验阶段,缺少理论研究。通过径向井压裂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压裂裂缝形态,并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径向井压裂辅助蒸汽吞吐产能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径向井对压裂裂缝的扩展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多径向井条件下会产生多裂缝形态,有效提高了泄油面积;径向井压裂辅助蒸汽吞吐产能是常规压裂辅助蒸汽吞吐产能的2.65倍(3年累计产油量),证明了该技术在低渗透稠油油藏的适应性,并在此研究基础上以产能为标准明确了该联合技术中的最优热参数。研究结论为现场径向井压裂辅助蒸汽吞吐技术开采低渗透稠油油藏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该技术的发展完善和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径向井压裂 蒸汽吞吐 产能 裂缝形态
  • 简介:在勘探开发程度较低的页岩气区块,可系数标定成为区块开展页岩气可资源量评价工作的重要方法,然而国内目前尚未对页岩气可系数标定进行系统研究。为填补国内页岩气可系数标定研究的技术缺失,以延长油气区页岩气区块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研究区当前勘探特征,综合选取出3种适用于当前页岩气勘探程度的页岩气标定方法(类比法、参数加权法和等温吸附法),根据3种方法在实际区块的可靠度分析进行特尔菲加权,获取区块准确的页岩气可系数,最终探究出适合页岩气低勘探程度条件的区块可系数标定方法。应用延长油气区页岩气勘探成果和认识对页岩气可系数标定方法进行了实际应用,最终得到延长油气区页岩气中生界可系数为0.132,上古生界可系数为0.201。该方法对延长油气区页岩气的深入勘探开发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可为国内类似页岩气区块的可资源量评价研究提供技术借鉴。

  • 标签: 页岩气 可采资源量 可采系数 延长油田
  • 简介:针对当前石油地质研究中的地震-地质一体化研究思路及石油地震地质学研究现状,该文重点对石油地震地质学的学科概念、分支学科及其界定、研究思路和方法及关键技术、理论和实验基础、研究尺度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六大科学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最后指出,随着地球物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利用石油地震地质学这门新兴交叉学科较为准确地发现油气藏并实现高效开发或许会成为现实。

  • 标签: 问题讨论 研究方法 关键技术 石油地震地质学
  • 简介:成立于1984年的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是以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油气勘探目标评价优选以及重点领域风险勘探为中心任务,以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为优势和手段,以物探、地质等多学科紧密结合为特色的科研机构。现有博士74人、硕士156人,

  • 标签: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 油气勘探 地球物理勘探 计算机
  • 简介:文中系统总结了阿尔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对其地层层序、构造演化、沉积体系和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剖析。通过成藏条件的研究,明确了各层系成藏的主控因素,对油气富集规律进行了总结。同时与二连盆地其它凹陷的简要对比,归纳了该凹陷在构造、沉积等方面的独特特点,指出后期构造反转、陡带沉积体系发育和同沉积背斜构造等特征在二连盆地最具代表性。

  • 标签: 新凹陷 构造反转 油藏特征 成藏条件 阿尔凹陷 二连盆地
  • 简介: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带紧邻胜北、丘东、小草湖三大生油气凹陷。南北为近物源沉积,发育多套储盖组合。经历燕山期、喜山期等多期构造运动,从北至南发育逆掩带、背斜带和斜坡鼻隆带,油气多期运聚成藏。目前,已发现鄯勒、恰勒坎、柯柯亚、玉果、七泉湖5个油气田,6套层系获得工业油气流,证实为复式油气聚集带。燕山期古构造、现今构造高点、断层、储层、盖层等控制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下一步应在积极拓展J2s主力油气藏的同时,加强水西沟群J1-2sh油气藏的勘探及中—东段浅层油气藏的勘探。

  • 标签: 成藏条件 主控因素 探勘方向 北部山前带 吐哈盆地
  • 简介:广西田林潞城中三叠统深水沉积露头发育厚层砂岩相、中厚层砂岩相、薄层砂岩相、砂质条带岩相、块状泥岩相、薄层泥岩相和中厚层泥岩相等7种岩石相类型。根据砂岩和泥岩的组合关系,在剖面上识别出了厚层砂岩相和块状泥岩相组合、厚层砂岩相和薄层泥岩相组合、中厚层砂岩相和薄层泥岩相组合、中厚层砂岩相和中厚层泥岩相组合、薄层砂岩相和薄层泥岩相组合、薄层砂岩相和中厚层泥岩相组合及中厚层泥岩夹砂质条带组合等7种岩石相组合。深水沉积地层具有千层饼式的地层构型特征,发育了厚层砂岩叠置样式、厚层和中厚层砂岩叠置样式、中厚层砂岩叠置样式、中厚层和薄层砂岩叠置样式、薄层砂岩叠置样式、薄层砂岩和泥岩叠置样式及泥岩夹砂质条带样式等7种地层构型样式。深水沉积虽然构型样式简单,但有着十分复杂的储层非均质性,既有可能形成常规油气藏,也有可能形成非常规油气藏。上述认识对深水沉积油气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深水沉积 地层构型样式 石油地质意义 田林地区
  • 简介:辽河油田J区块多数油井高含水,储层非均质性强、层间矛盾突出,为了提高J区块的原油采收率,实施了二元复合驱。二元复合驱会产生大量出液,而出液中含有化学剂,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处理成本较高。利用室内驱替实验来模拟二元复合驱的出液,优化出液的回注方式,研究二元复合驱出液回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聚合物含量较高的出液可直接作为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前置段塞;出液原样可直接作为后续保护段塞并后续水驱;出液的不同回注方式均可提高化学驱采出程度(化学驱采出程度均大于20%),出液的回注不仅可以节约聚合物的用量,同时可以解决出液的污水处理问题。

  • 标签: 采出液 二元复合驱 回注方式 驱油效果
  • 简介:石油地震地质学是在地震地层学、地震沉积学、地震成藏学与开发地震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现代地震技术与石油地质勘探和开发理论相结合的交叉前缘学科。文中对石油地震地质学的发展由来、概念、内涵及其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进行了简要论述,并提出这一交叉前缘学科是今后油气勘探实现重大突破的关键,将推动石油工业的持续发展。

  • 标签: 石油地震地质学 前缘学科 应用前景
  • 简介:在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烃源岩、储集层特征、运移动力学特征和运移通道特征等成藏主控因素的基础上,总结了延长组低渗储层的石油运聚规律。延长组长7段最大湖泛期发育一套暗色泥岩,干酪根类型为腐植-腐泥型,是盆地主要生油岩。储层以低渗透为主要特征,绝大部分属于超低、特低渗储层,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孔为主,孔喉类型以细孔微喉型和微孔微喉型为主。异常高压是石油运移的主要动力,长7段异常压力的分布与暗色泥岩的厚度有关,在暗色泥岩厚度大的区域,异常压力较大。连通砂体是石油运移的主要通道,成藏期储层相对高渗透是连通砂体成为有效运移通道的基础。微裂缝控制了局部地区延长组油藏的分布及其规模。通过对该盆地的分析,总结出了2类成藏模式,即"源岩-连通砂体-储层"连续式充注成藏模式和"源岩-微裂缝-储层"幕式充注成藏模式。

  • 标签: 低渗透 运聚 成藏模式 鄂尔多斯盆地 姬塬地区
  • 简介:十屋油田左旋走滑构造运动开始于沙河子—营城组沉积末期,至登娄库组沉积末期时最为强烈,形成了小宽走滑带等3个NE向挤压走滑带。三维地震研究表明,十屋油田走滑构造样式并非单纯走滑,而是呈前期走滑后期伸展或前期走滑后期挤压的发育状态,出现了负花状、"F"型、反"Y"字型和正花状等构造样式。左旋走滑运动产生的构造样式不仅控制着十屋油田沉积沉降中心的发育,而且对油气的运聚也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左旋走滑 构造样式 石油地质意义 十屋油田
  • 简介:油藏描述研究所现有职工50人,其中博士9人,硕士22人,硕、博士占总人数的61%;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占总人数的76%;专业配置为地质24人,物探18人,测井4人,油藏工程3人。总体为一理论层次较高、实践经验丰富、专业齐全的专业研究所。

  • 标签: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油藏描述 研究所 高级工程师 西北 专业配置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长7深湖区广泛分布浊积岩,在岩性、沉积构造、沉积序列及电测曲线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识别特征。在古地理演化过程中,长7^3期湖盆达到鼎盛,深湖区分布范围最大,碎屑物供应有限,浊积岩零星分布。从长7^3—长7^2—长7^1,深湖线向湖内收缩,浊积砂体逐渐发育,文章建立了该区浊积岩沉积演化模式。深湖区具备良好的石油成藏地质条件,浊积砂体可以作为深湖区好的储层,研究区西南部浊积岩发育区已发现多口工业油流井,可作为下一步的重点勘探区域。

  • 标签: 长7段 浊积岩 演化模式 石油地质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