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革命文学论争时期也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文艺暴动"期。该时期,"文艺暴动"的参与者、卷入者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缺乏感以及紧迫的革命文学形势,触发了中国现代文学界第一次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翻译运动,无产阶级文学论、唯物史观文学论等马克思主义文论观念都纷纷被翻译到中国,进而使马克思主义文论观念迅速成为了中国文学界的核心话语,取代了"五四"以来西方各种资产阶级文论思想在中国文学界的主导位置。但是,由于国内国际政治、学术等因素的影响,该时期中国文学界所译介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文献,总体上理论成色相对不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有两个基础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非得失的标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教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否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能性的三种论点(中国人学到的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不可能读懂马克思主义原著、中国化会使马克思主义变形走样)在学理上和事实上都不能成立。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败得失的标准只能是实践的结果,而不是文本。中国革命建设的历程表明,以文本为检验标准必然导致教条主义,使主观与客观分裂、认识与实践脱离。但反对以文本为标准不是轻视文本和文本研究,对文本的误读也会造成恶果。
简介: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进行教学设计,以探索出有效、生动、易于学生接受的可行性路径,我们称之为"三三三"制,即教学设计理念,突出"三个点":充分展示课堂的"亮点"、密切关注社会的"热点"、深度关怀学生的"疑点";教学内容设计,体现"三个结合":专题讲授与知识系统梳理相结合、理论讲解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余指导相结合;教学过程设计,弘扬"三气":教师讲课有底气、教学内容接地气、课堂教学讲正气。通过"三三三"制的几轮教学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原理课程"的亲和力、吸引力和针对性,卓有成效地提升了教学实效。
简介:邓小平在辽县(左权县)太行抗战中作出了卓越的革命业绩:担任129师政治委员,担负领导开展太行群众性抗日游击战争和创建根据地的重任,领导129师两次战略展开,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第一次反共高潮。代理北方局书记,全面主持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和晋冀鲁豫战略区的工作,他强化对敌斗争,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领导大生产运动和减租、减息、救灾工作,领导整风审干,在思想上、组织上巩固阵地。同时,邓小平还形成了一系列战略思想:一手抓坚持统一战线,一手抓"发展本身发展党",两手都过硬;高度重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广泛发动群众,坚持人民战争;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些业绩和思想显示出邓小平治党、治军、治政的雄才大略,为太行抗日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简介:本文主要关注澳大利亚土著居民育伦古人的审美观念,并在该族群的仪式行为与文化观念这一更广阔的架构中进行讨论。育伦古绘画中存在着独特的审美观念,将画面的明亮视为最重要的审美特质。从晦暗到明亮这一结构特征不仅体现在绘画中,也体现在育伦古人的诗歌、仪式过程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判断中。在育伦古文化中,明亮这一特质被认为是祖先精神力量的显现,具有重要的价值,这成为育伦古人审美观念的文化认知基础。作者以该个案为例证,力图说明,审美感知是文化认知体系的组成部分,审美观念不仅体现在艺术活动中,也以不同的方式隐含在仪式与日常生活中;审美虽与形式有关,但不同的文化对形式的阐释却总是各具特色,只有经过人类学家的"翻译"才能获得跨文化审美的理解。
简介:一、从和谐社会到和谐宗教——新时期的命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崭新起点出发,提出的一项伟大的历史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简介: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到《资本论》第1卷的不同版本,马克思在写作计划和思想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调整。认真梳理这种变化过程,挖掘这种修改的理论意义,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大纲》和《资本论》之间的思想联系,而且也是我们准确定位它们历史地位的必由之路。在这方面,罗斯多尔斯基的《马克思(资本论)的形成》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结构调整、《大纲》与《资本论》的思想关系、《资本论》第1卷第1版与第2版的比较分析入手,客观评估罗斯多尔斯基的理论贡献和不足之处,可以清晰揭示从《大纲》到《资本论》第1卷的发展历程,澄清它们之间的思想联系与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