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希望从认知伦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伦理学的发展,以及人类对道德问题认知的过程与人类一般认知的逻辑之间的一致性.人类认知的逻辑是由概念到判断再到推论的过程,伦理学史由德性伦理学到规范伦理学再到话语伦理学、元伦理学和新德性伦理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在道德认知上从概念伦理学到判断伦理学再到推论伦理学最后回归到概念伦理学的过程.

  • 标签: 认知逻辑 伦理学发展 概念伦理学 判断伦理学 推论伦理学
  • 简介:道德的交互性是人类道德生活的基本特征之一.有关动物权利的讨论能为我们清楚地揭示出这一点.它主要指向收益和负担之间的某种程度的均衡,对人类的道德实践提出了真正的挑战.

  • 标签: 动物权利 道德 交互性 本质
  • 简介:<正>蒲松龄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塾师的生活中渡过的。身为塾师,他教人读书又教人作人;不仅教塾中的童子如何作人,而且教一般的成人如何作人。而教人作人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有关道德修养之类。蒲松龄十分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他在替友人拟写的《为人要则》里,把这方面的问题分为正心、立身、劝善、徙义、急难、救过、重信、轻利、纳益、远损、释怨和戒戏共十二款,作了扼要而又明确的论述(见《蒲松龄集》上册)。另外,在游戏文《穷神答文》里,也较多地涉及了这方面

  • 标签: 蒲松龄 《聊斋志异》 伦理道德观 立身 正心 要则
  • 简介:中西方的不同文化导致其公正观有所差异,但中西公正观都与当代医学公正伦理的基本精神相一致,都是处理当代医学公正问题的理论基础。当然,中西公正观是分别蕴含在以各自特有的概念系统构筑成的整个伦理体系之中的,两者的基本特征是有差异的。中国文化的公正诉求是以美德为中心的个人正义,以仁、义、礼、智、信为主体架构。西方公正观则强调德性和制度,完美的德性赋予人以善和正直,因而人人都拥有公正之完美德性,分配行为和交往行为都互利互惠,如此必然形成公正的社会秩序,使公正得以真正实现。讨论中西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公正观在医疗资源分配上的表现,在当下应该聚焦于这样一个基本视角:医学公正是一个社会最基本、最低限度的道德,也是最重要的道德。医学公正是社会公正的基础,是卫生保健制度设计的基本依据,是医疗秩序的最低标准和必要条件。合理安排医学公正制度,有利于消弭社会群体之间的隔阂,减少医疗纠纷,增进社会和谐。

  • 标签: 美德 德性 公正观 医学公正
  • 简介:目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互联网,作为科技的重要标志,已经深深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互联网的一机一线,使得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一网打尽全世界"。然而,在互联网为社会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人们不知不觉陷入了自己所编织的这张网中,没有察觉到在其试图主宰互联网的过程中反而被互联网所控制和支配。

  • 标签: 科技异化 互联网 两面性 社会生活 科学技术
  • 简介:环境伦理是对传统伦理的新发展,拓展了传统道德人格概念的内涵。这种拓展意味着对道德人格的规定不能仅仅局限于人际道德的领域,而应扩展到自然道德上来。生态文明时代必然通过环境伦理这种新型道德形态来塑就人,而生态文明又必须通过生态人格来反映这个时代的特征和内涵。

  • 标签: 环境伦理 道德人格 生态人格
  • 简介:孟子不认同墨子和杨朱学派的学说,是因为他认为杨墨的学说是建立在算计利害得失的基础上的。孟子要从心性中找到一种新的关于群己关系的思考方向。这一思考方向的基础是人人都有"四端",发展"四端"就可以真正达成"贵己",并超越"小体"的局限,从而可以在"贵己"的同时达到"利天下"的结果。

  • 标签: 杨朱 墨子 四端 群己
  • 简介:基督教伦理强调关爱,尤其是关心贫穷人及社会上有特别需要的弱势社群。因此基督教群体在历史上曾积极推动政府制定一些社会福利及经济政策,以确保社会上弱小社群的基本需要得到保障。这些思想和行动,与强调私利及政府不干预政策的自由经济主义看似矛盾,以致不少人忽略了其伦理思想曾在自由经济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另一方面,自由经济主义发展至今,只顾个人利益而罔顾他人及社会的得失,个人的贪婪导致殃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亦受到基督教人士广泛的批评。基督教伦理思想对自由及公平的定义、对私有制的看法,以及基督教学者和教会领袖对自由经济主义下产生的金融危机的批判,对解决自由经济主义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具有启迪意义。

  • 标签: 基督教伦理 自由经济主义 金融危机
  • 简介:近年来,技术伦理学在技术哲学的后现象学兴起的背景下出现了“物转向”,即“技术人工物”在“人一技术”交互情境中有着全新的伦理意蕴。机器(人)伦理学研究的兴起可以看作是哲学中“物”转向在科技伦理中的回应,“物”转向后的机器(人)伦理学是对经典伦理学的拓展和对人本主义的超越。聚焦“机器(人)”伦理视角对技术人工物的伦理问题进行深度分析与反思,对于准确把握“物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具有重意义。

  • 标签: 技术人工物 机器(人)伦理学 “物”转向 技术伦理学
  • 简介:孔子的“义”内舍“仁”与“礼”两大因素,在外延上展开为“义德”、“义政”、“义利”三个方面。从幸福观一般原则的意义上,孔子的义利观规定着幸福观的德性基调和现实品格,表现为重公利轻私利、重精神轻物欲的整体倾向,同时也客观地确认了功利的正当性。这种规定和确认是孔子在对现实生活的辩证分析中完成的。孔子的义利观探讨的不仅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而且关乎理想人格的成就,“成人”意义上的义利观在内在和深层意义上确立了孔子德性幸福的基本原则。

  • 标签: 孔子 义利之辨 德性幸福 幸福原则 成人
  • 简介:文化建设的现实任务要求我们对其理论境遇进行澄清。文化与文明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文化说明的是人类精神的内在价值,它表达着人们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自觉;文明指涉的是文化精神的外在表现,从词源上,文明又是一个彻底的现代性概念。人类文化生命的展开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历史进程,文化时常被运用于针对文明进程的批判。现代西方文明的悖论性质与其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历史性展开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技术理性与实证主义的弥漫使人们感性的幸福、灵魂的激情受到了压抑,西方现代性文明不再能为其文化发展提供健康的精神环境。在现代性境遇下进行文化建设,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值得我们注意:在文化精神的培育方面,保持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在文化传统的涵养方面,加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文化景观的设计方面,力争让文化载体提供丰富的能指意义群;在文化产品的提供方面,借助公共性批判来提升文化产品的公共性品格。

  • 标签: 现代性 理性主义 灵魂 能指 公共性批判
  • 简介:黑格尔在法哲学中关于“道德-伦理”思想的建构,既是基于人类伦理道德的梳理和建设,更是基于当时德意志民族在整个人类道德的历史演进中所处的特殊历史状况,所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设的思路以及道德教育的基本思想。从黑格尔的“道德-伦理”思想中反观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阙如,可以提醒我们并警惕主观与客观、个人集体与国家、伦理与法律之间的三重断裂,特别是从道德与伦理既实现区分、又有机统一之中,找准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逻辑理路与现实路径。

  • 标签: 黑格尔 “道德-伦理”思想 市场经济 公民道德建设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经典研读则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之一。不过,传统文化经典研读并未引起当代教育工作者及大学生的足够重视。要改变此种状况,除了需要增强大学生研读传统文化经典的自觉性之外,也需要大学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引导大学生多读传统文化经典,进而促进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标签: 传统文化 经典研读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