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4 个结果
  • 简介:从新中国成立迄今,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经历了“初创期”“调整期”与“建制期”三大阶段,建立了以“对外传播”和“人文交流”为主要支撑战略架构,并形成了“主动引导”“内外并重”“依托传统”等鲜明特点,凸显了中国公共外交含蓄、包容与强调合作内在机理。

  • 标签: 中国外交 历程特点 外交历程
  • 简介:中国在成为各国制定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关注点同时,也面临着巨大公共外交压力.在此形势下,我们应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加大公共外交工作力度,积极适应形势变化;正确处理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企业形象与国家形象关系问题;转变参与多边对外援助观念;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发展自己航母和海空力量,并适时走出去.

  • 标签: 公共外交 压力 中国 国际战略 外交政策 外交工作
  • 简介:在面临不同历史文化脉络与文明差异时,公共外交很难化解已经巩固负面情感倾向.这种困扰在邻国之间尤其难以化解,因为身为邻邦,总是认为能够掌握对方,也相信对方了解自己,结果反而更难取得谅解.为形成一种中国与邻邦之间公共意识,在相互理解尊重情感中和谐共处,那么进入邻邦的话语及情境、摆脱霸权论述,是中国公共外交起步之际所不能绕过真实挑战.

  • 标签: 公共外交 中国 情感倾向 文明差异 文化脉络 公共意识
  • 简介:“中国梦”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真正实现每个人自由和全面发展.“中国梦”形象、具体,更富感召力,可以更好地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为中国改革发展和全面进步指明了方向,对推动中国公共外交向前发展意义也是巨大而深远.

  • 标签: 公共外交 中国梦 能量 国家富强 本质内涵 民族复兴
  • 简介:作为“走出去”最早行业之一,能源对外合作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我国经济对外合作历程。当前全球能源形势总体上有利于我国,我国能源对外合作也更加成熟,从策略、方式、区域、项目、深度和层次等方面呈现出诸多新特点,但仍需提高市场预见能力、注重战略新兴产业内涵式发展、提升话语权、加强议程设置和公共产品提供能力,从而提升我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地位。

  • 标签: 合作形势 对外合作 形势特点
  • 简介:作为新兴研究领域,公共外交应借助其他成熟学科理论来丰富和完善自身理论体系.借鉴和综合运用软力量研究、国际传播、公共关系、文化研究,有助于准确和深入研究公共外交活动,逐步形成公共外交理论.

  • 标签: 公共外交 维度 综合运用 成熟学科 国际传播 公共关系
  • 简介:公共外交能否达到预期甚至意外效果?在民众中产生何样影响?回答这些问题,在今天这个传媒发达、民意主导世界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上海交通大学人文与艺术研究院“世博与国家形象研究项目”就2010上海世博主要参展国家馆公共外交目的、手段和效果开展了实证调研,对各国在世博会上表现做出了科学评价.

  • 标签: 上海世博会 公共外交 舞台 上海交通大学 艺术研究院 形象研究
  • 简介:近年来,亚太区域一体化呈现新发展趋势,在双边FTA不断增加同时,多边和跨区域"超级FTA"初现端倪并加速发展,TPP和RCEP就是其中代表。在此背景下,中国也大大加快了FTA建设步伐,FTA伙伴地缘范围日益拓展,FTA涉及领域和议题不断扩大,FTA战略框架初步绘就,国内自贸区试点也为参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谈判积累了经验。在此基础上,中国应着力提升FTA层级,实现FTA网络查漏补缺和市场开放水平高低兼容;着眼长远,使FTA建设与全球价值链和生产网络拓展和深化相适应;未雨绸缪,提早研判TPP潜在扩容,努力实现与之相向而行;夯实基础,着力强化与周边国家和南南伙伴间FTA建设。

  • 标签: TPP RCEP FTA战略 周边外交
  • 简介:从学生到外交官乃至卸任,从第一次与外国人交往到第一次作为大使和外交部长与国内外民众交流,这些时期公共外交经历和回忆都明证着:只要记住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公共外交就能学好做好,大有可为.

  • 标签: 公共外交 外交部长 外交官 国内外 外国人 人民
  • 简介:多数韩国人对中国和中国人印象是认为中国和中国人具有“威胁性”.其重要原因当然是中国经济、军事和国际影响力快速增长.然而,中国佛教却是能让韩国人心动“魅力因素”,韩国佛教信徒一直对中国佛教有着非常好印象.通过佛教交流向韩国民众展现中国和中国人魅力十分必要.

  • 标签: 佛教交流 中国人 国际影响力 韩国人 中国佛教 威胁性
  • 简介:提出'中国周边学'这个概念,在目前还是一个比较大胆想法。但这个想法并非没有基础,它基础不仅是几十年来中国周边外交实践,更建立在古代东亚国际关系丰富历史经验基础之上。2003年,韩裔美国学者康灿雄(DavidKang)曾发表文章,指出如果仅仅从基于欧洲历史经验提炼国际关系理论来理解亚洲,会导致认识上出现很大偏差,因为亚洲经验、亚洲文化、亚洲国家行为模式与欧洲国家有较大不同。为了更好地解释亚洲国家行为,需要对历史上以及当前东亚国际关系做更为深入和符合实际研究和分析,需要从亚洲视角来理解亚洲,而不能只是把亚洲或者东亚国家之间关系作为西方国家关系理论一个普通案例来对待。

  • 标签: 国际关系理论 历史经验 东亚国际关系 西方国际关系 朝贡体系 周边外交
  • 简介:跨文化传播中认知模式、理解模式和行为模式三个理论模式可以为公共外交开展注入另一种思考.本文将两个学科交叉性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比较分析方法来丰富公共外交理论内涵和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以及国际、国内公共外交现实,就构建公共外交理念、渠道、思维、方法等方面提出相应理论框架和建议.

  • 标签: 跨文化传播 公共外交 传播理论 学科交叉性 认知模式 行为模式
  • 简介:中国公共外交要以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能量强大宗教为资源,传播中国智慧、讲述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使中国公共外交更加有声有色、深入人心.宗教是地缘政治中“貌不惊人”软实力,宗教发展现状是公共外交重要内容.在开展公共外交时要关注宗教地缘政治影响.开展宗教公共外交还需要注意宗教正反两面性、扩张性、虚实兼顾性以及“放大器”与“导火线”作用.

  • 标签: 宗教发展 公共外交 中国智慧 资源 地缘政治 文化历史
  • 简介:本文是当代英语纪伯伦传记代表作《哈利勒·纪伯伦:他生活和世界》中译本译者序,总结了纪伯伦生命历史、思想和文化意义,也概述了这部传记主要内容.首先,纪伯伦个人成长史,是一部早期阿拉伯移民在美国奋斗史,他移民动因、经历和生活是20世纪上半叶阿拉伯裔美国人境遇缩影.其次,纪伯伦生命存在本身,便标志了一种思想、一种文学、一种艺术,是现代主义注解.最后,在文化意义上,纪伯伦的人生、文学与艺术,交相辉映着西方人对“圣经所述”之“东方”既熟悉又遥远怀恋与好奇,这一经久不息文化想象,在根本上成就了纪伯伦的人生、文学和艺术.

  • 标签: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他的生活和世界》阿拉伯裔美国人 现代主义 东方想象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学界、新闻界自觉通过舆论宣传积极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政策,鼓舞中华民族抗战士气。借助期刊这一重要舆论阵地,许多学者就军部这一日本侵华战争核心决策主体展开深入研究,揭示日本军部封建性、侵略性及其必然自取灭亡宿命。这些见解为中国政府及国民正确认识日本军部、预判战争前景提供了诸多颇有价值讯息,为中国对日舆论战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当时社会舆论及民众意识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真知灼见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 标签: 中国期刊 中的日本 军部认知
  • 简介: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构想,意味着中国将走海陆兼顾发展道路,也是对国内政学两界长期以来海陆战略争论阶段性总结。2014年11月初在互联互通伙伴对话会上,习近平进一步宣布中国将秉承"亲、诚、惠、容"理念,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打造和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国和亚洲腾飞和共同繁荣。这意味着"一带一路"倡议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即是这一战略侧翼。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有利于维护我国西部地缘安全、能源安全及维护民族团结。中国面临着美国自阿富汗撤军、乌克兰危机等带来机遇,但同时也隐藏着许多潜在困难与挑战,中国只有把握机遇,正视困难和挑战才能顺利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 标签: “一带一路” 利益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
  • 简介:如何学习西方公共外交和应对新媒体对外交带来挑战,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要讲真话,把中国真实情况和看法说清楚;其次,我们还要讲白话,让大家都能够听得懂,容易记得住和照着做;然后,我们还要向我们对手学;最后,我们要发挥中国共产党重视和擅长宣传传统.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公共外交 学习西方 新媒体 讲真话
  • 简介:作为信息传播主要载体,新闻报道必然是以信息和语言为主导公共外交活动一个重要手段.新闻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际舆论动态和趋势,进而在相当层面上影响了公共外交实施政治生态.客观和全面地传播一个国家比较真实国家形象,无疑会影响其他国家公众对该国态度.新闻信息传播能够跨越不同形态文明,传递人类共有价值,是文明之间对话和沟通桥梁.

  • 标签: 新闻报道 公共外交 信息传播 国家形象 国际舆论 外交活动
  • 简介:从早年学生时代在新加坡学术交流,到2003年开始在《联合早报》开设专栏,以及2012年成为连瀛洲学者,作者亲历了新加坡与中国诸多公共外交活动.通过对新中公共外交了解和学习,作者提出了公共外交将有利于中国对外开放和提高公民体面而富有尊严生活新观点.

  • 标签: 外交活动 新加坡 中国 《联合早报》 公共外交 学术交流